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出自《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意思是,萬物興作,于是産生了名位。名位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約。明白了各自的制約,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道存在于天地間,猶如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要歸流于它,使萬物自然臣服。
曾仕強先生解讀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創制的時候,不得不樸散為器,進而設官分職,各司其職,這才有政務的推行。而有了名以後,就會引起競争。不競争則已,一競争就是惡性競争。有考核,就有人想造假,也就有人會投其所好。每次考核,大家都是不平,因為不可能平。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凡是領導跟我們一起去打籃球,我們就很痛苦。因為下屬得分比領導多,領導的臉色就不好看。所以,下屬一定不要赢太多。領導投籃的時候,不能讓他吃火鍋;我們投籃的時候,讓領導盡量封殺我們。領導進了才有面子,才高興。這就叫“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要适可而止。
“知止可以不殆”,“不殆”,是避免危險的意思。隻要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倒過來,如果不能适可而止,最後一定是兇險的。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好像道是普天下都存在的,好像川谷跟江海的關系,即河川從山谷裡面,慢慢彙集而成江河那樣的自然。我們可以改變的,也不要想一下子就去改變,因為那是做不到的。何況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根本不能改變的。所以,最好入鄉随俗。
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遠遠看着一棵樹,都覺得好美,近看才知道千瘡百孔。遠遠看一個人,認為這個人了不起,走近一看,才知道沒什麼。這說明,遠看跟近看差得太多了。
老子的意思是想告訴我們,所有外在的都是不重要的,隻有我們内在的修道,才是唯一自己應該把握住,而且最重要的事情。但是,現在我們對修道,對提升自己的品德,并不太關心,我們的眼睛都在看外面的東西。
傅佩榮先生解讀 始制有名,萬物開始出現,就有了名稱。名亦既有,名稱既已産生;夫亦将知止,就會知道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以道在天下的情況來說,就像江海為河川所歸,所有的一切,最後還是要回到道的。
始制有名,“始”代表萬物開始出現,然後就有了名稱。就是《道德經》第一章說的:有名,萬物之母。有了名稱之後,代表人會使用認知,有了認知便會加以區分,區分之後就會産生欲望,再後就出現複雜的問題了。
夫亦将知止,這個名可以讓你“知”停下來。“知”就是知道停止在何處。換言之,知道名稱後,就要有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是名實相符,名以指實,名字要指稱實在的東西;第二是名分相配。
什麼是名分相配?比如,孔子在《論語》裡回答齊國國君時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要有适當的行為表現,叫做“分”。“分”就是分寸。配合身份的一種适當的表現。
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人往往都是看到危險的時候才發現,早知道少說幾句,早知道少做幾件事。因為你不知道停止。如何停止呢?就要按照名來停止。你是什麼樣的名,就要做到什麼樣的分寸。要把握這個度,是最難的。這叫“名分”的關系。
南懷瑾先生解讀 上古的原始社會,一切都很樸實,社會日漸文明,可是在文明的後面很多的罪惡就來了。
“始制有名”,“名”就是姓名,代表法令,代表制度;換句話說,“名”代表人類文化觀念的成立。人類有了教育、有了文化,接着一大堆的辦法、理論都出來了。“夫亦将知止”,理論越多,社會越亂,要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人類越進入文明,社會的思想就越混亂,于是就會盲從,不曉得如何才好。所以,老子道家的思想,認為文明的發展要适可而止,過分的發展,會變成尖銳,尖銳了就會出毛病。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如把“譬”字移到下面來,成為“道之在天下,譬猶川谷之于江海”,就更容易懂了。意思是,“道”在宇宙的作用,比如川谷之于江海——下雨時山上的水流到溪谷中去,溪谷中水滿了,就流到河川,最後一切歸之于大海。也就是說,天下不論什麼事情,皆要歸之于“道”。“道”從形而下的用,又回到形而上的道體,所以說“道法自然”。
《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