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怎麼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型

怎麼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7:33:39

怎麼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型? 你知道為什麼有的家庭裡,悲劇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嗎?仿佛魔咒一樣是一個周而複始的過程?比如離異家庭的子女,成年後走入婚姻,離婚率也比較高,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怎麼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型(快來對号入座看看自己屬于哪種類型)1

怎麼判斷自己是哪種人型

你知道為什麼有的家庭裡,悲劇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嗎?仿佛魔咒一樣是一個周而複始的過程?比如離異家庭的子女,成年後走入婚姻,離婚率也比較高。

《原生母愛》告訴我們:媽媽的依戀人格會影響到她對孩子的行為,進而孩子也會受到這樣的影響,依戀人格就有可能代代相傳。

“依戀理論”将依戀人格分為兩種大的依戀模式,一種是安全的,一種是焦慮的;焦慮裡又分成了三大類。任何人耐心看完都有好處:雖然我們現在是成年人,但小時候養成的依戀模式,很有可能影響着我們長大後與别人相處的方式,比如我們如何和老公、單位的同事、領導、兄弟姐妹相處,都跟這個依戀關系有關。有孩子的姐妹還可以自我檢視,學習怎麼更好地和孩子相處,同時改善和自己媽媽的關系。

安全型依戀性人格

成因:嬰兒啼哭時,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建立起這樣正向的三個信号,就會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人格。當他哭了以後發現有人來幫忙,第一個信号是“身邊有人在幫我”,這會産生一種模式,讓孩子認為周圍這個世界是有幫助、可依靠的,不是絕望的。

第二個信号是“僅憑我哭這一個能力,可以讓這個世界為我轉動”,有人願意聽指揮,願意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

第三個信号是“原來關系是這麼美妙”。人和人之間可以産生關系,這個關系是安全的,是美妙的,是不可捉摸的。

這類人典型特點是自信、獨立、自強,能夠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别人;這類人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其他人接近,總是放心地依賴他人,同時也讓别人依賴自己。既不害怕獨處,也不擔心不被他人接受。“我跟你在一起過,很好;不在一起過,我也能接受。”

焦慮型依戀人格分為三類

第一類叫作“缺乏母愛的回避型依戀”。媽媽對孩子的關愛不夠,孩子哭了沒人管,媽媽總是很冷漠。

成因:這類媽媽是随心所欲的,她對孩子的愛不是來自孩子的需要,而是來自自己的需要。所以這個孩子就會覺得很奇怪,他們怎麼對我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

孩子長大後的表現:回避型依戀的人,“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會使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感到不舒服。不喜歡依賴别人,同時也不喜歡被别人依賴。”他就像一匹獨狼,喜歡一個人過日子。

第二類叫作“忽冷忽熱所導緻的抵抗型依戀”。有的媽媽是随心所欲的,她高興起來對孩子好得不得了,給孩子買東西吃,逗孩子玩,給孩子開心地唱歌,但她一旦不高興起來,就根本不理孩子。

成因:抵抗型依戀關系中,媽媽的愛與關懷毫無規律,并不出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而是出現在媽媽願意給予的時候。因此,孩子為了獲得媽媽的不穩定的愛而變得終日不安。

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抵抗型依戀人格的人渴求在情感上與其他人變得親密,但别人似乎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此類型的人隻有與某個人建立親密關系後,才能安心。”這種人是不斷地追求愛,不斷地渴望愛,但是一旦有了愛以後,又很快把它搞砸了。他特别希望得到照顧,得到愛情,得到親密關系,但是真的離得近了,他又害怕。

第三類叫作“混亂型依戀人格。這一類型是殘酷虐待導緻的--父母打他、罵他、把壞脾氣全部發洩在孩子身上。

成因:擁有混亂型依戀人格的孩子,“多是成長過程中受到了非人的暴力、壓迫等虐待,這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使孩子深受心理陰影的折磨。

孩子長大後的表現:混亂型依戀人格的人無法相信其他人,難以與其他人維系關系,并且害怕受到别人的傷害。他們相當孤僻。

書中分享了一個很重要的、關于依戀類型的實驗。實驗者找來很多十二個月大的嬰兒(一歲左右的孩子)參與,時間大概是八分鐘。首先是不加幹涉地讓媽媽跟孩子在裡邊玩,過一會兒,讓媽媽離開大概兩到三分鐘的時間,再讓一個陌生的實驗人員進來,待了兩三分鐘以後,媽媽再返回房間,實驗人員會在門外觀察這些嬰兒的反應。

對于安全型依戀人格的嬰兒,當媽媽離開房間時會表現出不安,因為媽媽走了。但媽媽返回後嬰兒馬上感到開心,而且很快從不安中平靜下來,繼續玩遊戲。這是安全型依戀人格的表現,安全感被建立得很好。

對于回避型依戀人格的嬰兒來說,“當媽媽離開房間時毫無反應,媽媽在身邊或不在身邊沒有太大區别。媽媽不在房間時,嬰兒待在角落裡對遊戲室的環境毫不關心,當媽媽返回房間後,嬰兒表現出對媽媽的回避行為,甚至無視媽媽”。他離開、逃避媽媽,不覺得跟媽媽親近。

抵抗型依戀人格的嬰兒在媽媽離開房間後,對房間内新奇的遊戲環境絲毫不感興趣,甚至表現出極大的憤怒、沮喪與不安。當媽媽回來時,嬰兒則表現出十分矛盾的行為:一方面對媽媽發火、胡攪蠻纏、抵抗接觸,另一方面卻又尋求接觸。”這種狀況很常見,小孩子一邊哭一邊喊,一邊打他的媽媽,但又要媽媽抱;媽媽說我不要抱你,孩子就會哭得很厲害,他一方面憤怒,一方面又害怕媽媽不抱他。

因為孩子在與媽媽的交往過程中,沒有得到始終如一的、充分的關愛,這就使得這類孩子形成了‘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和照顧時有時無,内心不安,無法完全相信他人’的固定認知,從而建立了‘與他人的關系時好時壞,不穩定、不可信’的矛盾型關系模式。

混亂型依戀的嬰兒表現出肩膀低垂、手放在頸後、頭部深深低垂等激烈的行為反應,顯示出在陌生環境下的緊張與巨大壓力。混亂型依戀與回避型依戀、抵抗型依戀都屬于焦慮型依戀。

耐心看完的朋友,你學到了嗎?《原生母愛》書裡還用了很大的篇幅,讓大家去測試自己的依戀模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努力提升自己,變得更幸福。

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拿破侖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我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周國平先生也說過:真愛孩子就應該從長計議,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

讓我們從辨識自己的依戀人格類型開始,開啟學習之路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