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嘉賓:張義
市政協委員、西安高家大院古典服飾博物館館長
記者:作為一家非國有博物館的館長,您如何看待西安對漢唐文化的複興?
張義:2018年是西安的“長安文化”營銷元年,大西安以“長安”文化作為獨一的文化遺産,在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塑造上有了十分搶眼的表現。對唐文化的挖掘和發揚較為成功,但卻未将漢文化根脈深挖。西安的城市文化推廣及城市營銷,不應重“唐”輕“漢”。譬如漢字、漢服這兩大主題,它們既是世界認知的“感官”中國,更是國人文化傳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留給了西安無窮無盡的文化遺産,與之相關的博物館應多設立。
“漢唐相融,才是大長安”。西安的文化坐标,以漢唐為文化軸,以科技創新為時尚軸。可以說漢唐文化留給西安的,不是曆史的斷代,而是文化的相融。無論從城市格局出發,還是從文化延續出發,漢唐相融才是一個全面、恢宏的大長安。漢文化,是漢唐文化的發源,亦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今天的漢字和漢服兩項,就足以支撐起一個世界性的漢文化節日。
記者:如何借用博物館這個平台,來複興漢文化?
張義:文化在于傳承,而博物館則需活化。縱觀全國文創行業及博物館行業,圍繞漢字漢服的文創産品和品牌最為集中,西安最有條件和資源把漢文化節打造成一個“平台 内容”的文化節。通過中國博物館聯盟、西安高家大院古典服飾博物館、漢陽陵、陝西曆史博物館……展開漢文化主題的文化創新和活化。在流量池的打造下,我們希望做到IP的轉化。吸引已經在國内成熟的相關文創品牌落地西安,同時對長安新中式生活樣闆間進行孵化。
最了解長安文化背景的莫過于西安人,而最愛西安的也莫過于西安人自己。我們應該以更自信和包容的心态,打開城市之門,把漢唐文化的挖掘和推廣做成一張城市名片。
用漢文化造節,就是用文化遺産來“更新”城市。在文化自信的提升上,為西安立旗。漢文化造節不是一個單純性的文化活動,而是大西安的城市品牌營銷和城市更新。更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及文化、旅遊主管部門的配合,另外也需專業團隊研究機構的參與,可以在西安落地一處或多處文創空間,保持這個品牌的長效賦能。舉城市之力,邀約來自全球、全國的專家,專業機構共同打造這樣一個節日。
文/記者 朱雪嬌 圖/首席記者 李明 記者 王旭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