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人造雞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的蛋黃是機器調制而成,與蛋清在流水線上強行“結合”後再包裹上一層硬質外殼,最終的 “成品雞蛋”不管是在顔色上還是大小上,足以“以假亂真”。網友紛紛到上海辟謠平台詢問此事:市場上真有人造雞蛋了嗎?人究竟能吃嗎?
知情網友提供的視頻“證據”顯示,蛋黃和蛋清的原料都是化學制品,成品價格僅為1毛錢。此外,土豆還發現視頻并不是“一氣呵成”,存在明顯的拼接痕迹,比如視頻前半段生産蛋黃的場所是實驗室,後半段卻是真實的雞蛋生産、加工車間,這是有人故意僞造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現有技術仍不能制造出媲美真雞蛋的人造蛋殼,蛋殼看似簡單卻很複雜,從内到外分别是内殼膜、外殼膜、乳頭層、栅欄層、垂直晶體層、油質層,各層間結合緊密,間隙極小,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蛋白質及微量元素。
“人造雞蛋”的外殼則用石膏粉、石蠟、碳酸鈣制作而成,要麼顔色發白,要麼有粗糙的顆粒感,很容易辨識,所以早年熱炒的人造雞蛋多以液體瓶裝的方式呈現。
人造雞蛋被熱炒了這麼多年,究竟是怎麼來的?
人造雞蛋的第一個小高峰拜‘’超人”李嘉誠所賜,他曾在人造雞蛋項目上投入巨資,2014年研制的人造雞蛋成功在香港超市銷售,因為有首富身份加持,人造雞蛋理所當然地成了當日的新聞熱點,媒體一度以“人造雞蛋将替代真雞蛋”為噱頭進行報道。
實際呢?李嘉誠的人造雞蛋與上文的人造雞蛋完全是兩碼事,前者由美國漢普頓克裡克食品公司開發,主要原料為豌豆、高粱、葵花籽和黃豆,按照一定的配比調制而成,本質上是類似雞蛋的植物食品,或直接叫“植物雞蛋”;後者則是化學制品,純粹的假雞蛋。
第二次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央視在某檔科普節目中現場制作出了“人造雞蛋”。大緻方法是:将準備好的燒杯中加入海藻酸鈉和檸檬黃食用色素,然後倒入氯化鈣溶液中,等用勺子搖動成球狀後靜止一段時間,蛋黃就大功告成了。
第二步是制取蛋清。在雞蛋模具中倒入白色海藻酸鈉,即蛋清的原料,然後将蛋黃也放入模具中,雞蛋就初步完成了,最後将雞蛋再轉移到氯化鈉溶液清理掉外層的褶皺,一個光滑、潔白的雞蛋就完成了,隻是缺少蛋殼。
假雞蛋外形與真雞蛋相似,近距離卻能聞到一股刺激的化學味道,口感與真雞蛋也有很大,所以普通人很容易辨别出來。節目中還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當時的海藻酸鈉價格昂貴,以至于這種假雞蛋的成本超過了40元/公斤,是真雞蛋的4倍還多。
視頻中1毛錢的假雞蛋操作方法極為粗狂,将氯化鈣、明膠、海藻酸鈉按照一定比例放到水中煮,冷卻後一部分加入黃色色素就成了蛋黃,剩下的部分做蛋清,然後将它們裝入蛋殼模具中就成了人造雞蛋。
這種假雞蛋很容易辨識。首先蛋殼材料是石蠟、硬脂酸、氫粉,因為模具的原因蛋殼很薄,稍微用力就會破損;另外蛋黃幾天後就慢慢萎縮,蛋殼可能會因為失去支撐而出現塌陷。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大家應提高警惕。
蛋黃像乒乓球一樣有彈性,就一定是假雞蛋嗎?
網上曾流傳着這樣的說法,稱部分黑商家利用碳酸鈣、明膠、色素等原料制造的假雞蛋,蛋黃摔在地面上會像橡皮一樣有彈性,甚至會反彈起來。結果很多網友發帖稱曾吃到過彈性很足的蛋黃,懷疑也買到了假雞蛋。
事實上,真雞蛋的蛋黃也會變得有彈性。比如先将雞蛋在冰箱的冷凍區存放48小時,煮熟後蛋黃的彈性會大幅提升。有專家表示,個别養殖戶如果在飼料中添加帶有棉酚的棉籽粕,就有可能讓蛋白質與棉酚緊密結合,蒸煮過程中蛋黃變硬有彈性。食用這種雞蛋可能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因此不建議食用。
寫在最後
土豆看來,人造雞蛋和假雞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造雞蛋有點類似人造肉,在符合國家标準的情況下是可以食用的,但假雞蛋就純粹是科技與狠活,危害人的健康。
原創:土豆
#頭條創造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