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楓橋夜泊》。下面我将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等五個方面對本課作具體闡述。
一.說教材
《楓橋夜泊》是語文國家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本單元課文旨在通過文本讓學生欣賞、領會大自然的美麗景象。《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 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隽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詩人借景抒發了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依據教學内容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标:
1.能有節奏地誦讀詩歌;能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2.能在誦讀過程中抓住詩眼及意象進行畫面想象,進一步領會詩人感情, 從而形成個性的情感體驗。
3.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法
重視古詩教學,對培養小學生想象能力、思維能力, 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時空差距,學生處在以直觀感受為主的心理水平。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本課教學将充分體現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 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拉近學生與詩人與文本的距離。
2.體驗學習教學法。本課重點是抓住古詩意象,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将讓學生把古詩還原成圖畫,在想象的過程中完成個性的領悟。
3.提示點撥法。點撥學習思路,激發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點撥學習重難點,本課難點是理解詩人的“愁” 及詩文傳遞出來的清幽凄冷的意境,這時我将提示詩人寫作背景,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内容的理解程度。
4.評價激勵法。本課教學我講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放的閱讀思維空間,隻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準答案,都給予認可與鼓勵, 這也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
三.說學法
教學相長。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有三個:
1.誦讀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學流程設計:
談話導入:我們從“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中看到了詩人眼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體會到元稹對秋菊的獨愛之情。江南秋夜,橋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詩人張繼對水鄉靜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頓時綿綿詩意流注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
1.讀,讀出語感。
先聽老師範讀,給學生一個初體驗。然後讓學生對照注音、注釋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聽錄音跟讀,檢查自己誦讀時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為已學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絕句,學生已做過劃分七言絕句節奏的練習,所以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然後請個别學生誦讀,大家評議節奏劃分是否正确。這個環節主要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誦,誦出情感。
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出語感的基礎上,再次回歸文本,請學生認真誦讀全詩,找到詩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詩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聽到的有“烏啼”、“鐘聲”。要學生理解詩人為什麼要選擇這些意象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體化,充分利用圖畫、聲音讓學生真切地體會這些意象帶給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根據圖畫采用個别讀、分組讀、男女對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理解詩的内容。然後讓學生想象自己是詩人換位邊讀邊思考:看到這些畫面,聽到這些聲音,你心裡在想些什麼?心情如何?逐步把學生融入到詩歌感情裡。有了上面的情境體驗,接着請學生找出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情感的一個字,在學生找到“愁”字後,我順勢介紹“愁”就是本詩的詩眼,并闆書“愁”,突出重點。圍繞詩眼,抛磚引玉,“詩人為什麼愁”,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把學生帶入背景的學習中: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裡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怡然自樂的遊客,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詩中的“愁”。接着讓學生繼續誦讀,從讀中去體會詩人的憂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讓學生領會詩的格律美,進一步領會詩的意境美。我先示範吟唱,順勢激發學生吟詩的興趣。(播放教學過程視頻)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詩,一人畫詩,把詩中的意象在畫中展現出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樂自然融合。學生在吟詩中感受古詩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畫中深入理解詩意,感受詩情,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愁”,緊接着,抓住“月落”、“江楓”、“漁火”這三個意象進行重點指導,力求通過點來突破面,以詞的理解來融彙整首詩的感情,突破難點。“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會點撥學生想象已學的古詩中寫月亮的一般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再問學生“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郁、孤獨、傷感。在給圖畫用色的時候,主要有“江楓”和“漁火”兩個畫面,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畫楓樹有的會用紅色,我不急于否定學生,而是順着學生的意思,請他談一談這樣用色的原因。對于用紅色的,我會說“楓樹在秋天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能從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我再點撥“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在學生理解詩人很孤獨甚至凄涼後,我将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凄凄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畫面,再次吟唱詩歌。
4.品,品出好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古詩意象的傳情達意之效,我選擇了本詩其中一個意象—鐘聲進行拓展。一邊播放“鐘聲”,一邊提示:寂寥中飄來陣陣夜半鐘聲,渾厚深沉,悠揚不息,正是這姑蘇城外的古刹鐘聲,給楓橋夜景注入了曆史的内 涵,隽永含蓄,耐人尋味,使詩的意境得以升華。遠離家鄉的惆怅,科舉落榜的失意下,張繼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這首詩, 讓張繼名垂千古,讓蘇州名揚天下,讓楓橋成為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寒山寺成了中外遊人向往的勝地。
鐘聲,是古詩的一個獨特意象,把鐘聲寫進古詩的還有:(看幻燈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贈阙下裴舍人》錢起
二月黃鹂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将白發對華簪。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用“讀”、“誦”、“吟”、“品”四步驟學習其中一首,在這種橫向的拓展延伸中,進一步讓學生領會古詩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五.說教學反思
這節課,少了冗長單調的解詞析句,但超綱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标準》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标:“……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過吟誦表現之,同時感受到漢語的聲韻之美。課堂氣氛活躍,我教得很輕松,孩子們也學得輕松。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播放教學效果視頻)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古詩中的内容用圖畫展現出來也是學生對古詩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創造的過程。
當然,在本設計中,有些問題還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學生對“漁火”這一意象缺乏現實了解,所以在根據古詩作畫的環節裡, 體會漁火傳達的思想感情有難度,以緻教學目标無法順利實現。 這啟發了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做些知識鋪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