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國攻滅六國後,秦王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就自稱始皇帝,中國在完成首次大一統之後,也正式進入了封建社會。
從秦始皇開始,到清宣統帝溥儀退位開始,中國的封建帝制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時間。
其中曆朝曆代的皇帝加起來,大約有四百個或者五百個左右,目前還存在一定的争議,不過輝煌的曆史,數百位帝王,後世對于他們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各類影視劇也塑造了許多脍炙人口的經典帝王形象。
那麼,誰塑造的某位帝王形象,才是演技與神韻的完美結合體?
下面,我将試圖簡單地為影視劇中那些被塑造出的經典帝王角色排名,當然,其中包含小編大量的主觀意見,如果您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第十、陳道明(飾 康熙)——《康熙王朝》
我知道,網絡上關于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到底夠不夠好,是有争議的。
就我的看法來說:
他飾演的康熙或許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好的之一。
陳道明的演技屬于典型的“千人一面”,就是說,他不管演誰,都帶着自己強烈的個人風格在内,早期的《圍城》中,還并不十分明顯,越是到後期,就越明顯。
“千人一面”的意思,并不等同于演什麼都是一個樣,而是說演員強烈的個人意識和邏輯,都處于塑造的角色之上。
在《康熙王朝》中,陳道明在說台詞時,明顯是加重了尾音的。
這樣做可以讓其飾演的康熙,帝王身上的霸氣顯露無疑,但是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整個人都像是一個一直在空中端着的帝王符号。
它可以是任何一個霸氣的帝王,卻并不一定是康熙。
整部劇中,最知名的橋段之一,就是康熙帝在朝堂之上怒罵群臣的那場戲,順坡溜車看下來,陳道明的表演,我覺得更像是一出話劇。
第九、胡軍(飾 朱元璋)——《朱元璋》
前不久的《山河月明》,陳寶國老師再度出演了傳奇帝王朱元璋,并且将這個角色塑造得極為到位,既符合其農民出身的身份,又契合其殺伐果斷的性格,即使在整部劇質量欠佳的前提下,依然成為了最閃光的存在。
但在我的眼中,飾演明太祖朱元璋最到位的,應當屬于胡軍。
原因有三點。
其一,胡軍是内地少有的帶有硬漢特質的演員,比如他飾演的喬峰,和黃日華版的就有天差地别,這一堅韌強硬的形象,非常符合人們對于朱元璋的想象。
其二,在《朱元璋》這部電視劇中,胡軍從朱元璋年輕時候參加義軍開始,一直演到朱元璋失去了馬皇後和太子朱标,最後自己也走向人生終點截止。
時間跨度超過了半個世紀,對于演員的要求很高。
其三,胡軍對于角色的理解,非常到位。
其實你仔細看《朱元璋》這部劇,裡面有關戰争的大場面非常不壯觀,服化道和精良二字也相去甚遠,但它最大的優點就在于,刻畫人物。
胡軍不僅演出了朱元璋的嫉惡如仇,也演出了朱元璋的多疑心性,這位傳奇帝王波瀾壯闊的一生,被濃縮進了短短幾十集的電視劇中。
第八、王學圻(飾 朱棣)——《大明風華》
由于原劇本改編自一部女頻小說,之後便做成了當時流行的大女主劇,因此各種瑪麗蘇段子滿天飛,最終導緻了《大明風華》口碑越到後面越崩盤。
所以我覺得最遺憾的是,王學圻飾演的朱棣,被強行忽視了。
該劇開始的時間段,是從朱棣父子攻入南京城,在靖難之役中獲勝開始的,那一年,朱棣四十二歲,春秋正盛,王學圻的年紀有些顯大,這是唯一的缺陷。
在王學圻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雄主朱棣身上應當具有的那些品質。
劇中有一段戲讓我感觸頗深:
遠征途中,自知命不久矣的朱棣召楊閣老前來,但當他看到楊閣老的第一眼,卻驚訝的說道:“你這個老殺才,才一年多怎麼胡子都花白了?”
老楊笑着回答說:
“皇上,豈不聞光陰如梭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哪有不老的道理?”
朱棣最後感言道:我已經六十五了,早上醒來的時候,感覺自己還是個小夥子。”
明成祖朱棣,生于征戰同樣也死于征途,在王學圻的演繹之下,這個朱棣除了“天子守國門”的豪邁之外,還多了一層對抗歲月不屈的意志。
第七、呂中(飾 武則天)——《神探狄仁傑》
在《神探狄仁傑》之前,中國電視劇史上最著名的武則天形象,來自于1995年陳家林導演的電視劇《武則天》,劉曉慶在其中飾演了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劉曉慶塑造的武則天,從受到李世民寵幸開始,到登基稱帝,時間跨度很長,演繹得也非常全面,但是在她的身上,我更願意相信她是一個得寵的妃子、一個皇後,以及後來的皇太後。
呂中在《神探狄仁傑》中飾演的武則天,更像是那個君臨天下的女帝。
在武則天之前,呂中已經在《走向共和》中成功出演了慈禧太後,到了《神探狄仁傑》中,她對于武則天的诠釋,明顯和之前的慈禧有了很大的區别。
比如在第二部中,狄仁傑在幽州全殲契丹主力。
消息傳到宮中,看到捷報的武則天,依然面沉如水,沉默不言,群臣都不敢作聲,以為即将迎來的是龍顔盛怒,誰知,武則天大步走到大殿之外,振臂高呼。
此時的她就是那個天下獨尊的帝王。
而後,武則天轉過身來,滿眼淚水,大聲喊道:“崇州萬歲!”
呂中在很短的一場戲中,把武則天身為帝王的王霸之氣,以及把天下扛在自己肩上的那種使命感,都演繹得淋漓盡緻。
第六、陳寶國(飾 漢武帝)——《漢武大帝》
作為國内最為知名的老戲骨之一,陳寶國老師飾演過的經典角色無數,各種各樣的帝王形象同樣也有很多,比如在《武則天》中,陳寶國就飾演了唐高宗李治。
而他飾演的帝王角色,漢武帝是極具代表性的。
胡玫作為一名女性導演,她将女性獨有的細膩注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漢武大帝》除了展現了漢武帝劉徹雄才偉略的一生之外,對于漢武帝晚年昏聩導緻的“巫蠱之禍”,也有了較為細緻的描述。
劇中的名場面有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幕。
其一是西漢憑借着文景兩帝在位期間數十年的積累,終于對匈奴開始轉守為攻,漢武帝在群臣面前,尤其是反戰派文人的面前,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霸氣:
“寇可往,我亦可往!”
其二是衛青去世前面見漢武帝的那場戲。
衛青乘轎攆前往未央宮,要面見漢武帝最後一面,聽聞此事後,漢武帝讓人拿來自己的朝服(以顯正式,以示重視),之後降階以迎衛青。
數十年的歲月,在君主和名将的身上留下了斑駁的痕迹,隻剩下了蒼涼的底色。
第五、《貞觀之治》——馬躍(飾 李世民)
說起來,《貞觀之治》絕對是國産曆史劇之中“另類中的另類”。
制片方和主創對于這部劇的要求,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請來了多位權威的曆史學家,讓著名作家阿城擔任編劇,要求劇中無論大小事件,都要能從《貞觀政要》、二十四史或者《資治通鑒》中找到原文。
這樣嚴格要求的劇組,會找一個什麼樣的人來演李世民呢?
馬躍被選中。
他本身就是一個陝西人,身上具有西北漢子那種特有的神韻,且演技紮實,聲台行表沒什麼短闆,而且選中他之後,阿城還親自指導他惡補唐史。
曆史上的李世民弓馬娴熟,馬躍也因此聯系了多天的騎馬和射箭。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貞觀之治》中,馬躍呈現出來的李世民,既有發動玄武門之變時的殺伐果決,也有勵精圖治時的伏案埋首,更有征戰四方的縱橫捭阖。
後來每每提及這部劇,馬躍依然在說:
“《貞觀之治》是我到現在都不可逾越的一個裡程碑”。
第四、《雍正王朝》——唐國強(飾 雍正)
無論中國最佳曆史劇的排名怎麼排,《雍正王朝》始終都要占據一席之地的。
最初胡玫導演在籌拍這部曆史巨制時,最早心儀的雍正飾演者是當時正火的張豐毅,但是在當時的影視圈内,演電影才是最高級、最有成就感的。
于是張豐毅為了拍電影,就推掉了《雍正王朝》的片約。
當唐國強接手這個角色之後,一度是有人質疑的,覺得他以往過于偉光正的形象,不一定能演好雍正這個性格和心思都複雜至極的帝王。
但是他扛住了所有的壓力。
八王逼宮的戲碼中,唐國強将一位改革家形象出現的帝王,他的無奈、無助,以及孤獨、憤懑的情緒,展露無遺。
而在老年醉酒的那場戲中,唐國強為了盡快進入角色,就先開始喝起了“禦酒”。
實際上是二鍋頭。
醉酒狀态中,胡玫導演指揮劇組趕緊拍攝,但是已經完全入戲的唐國強,逐漸陷入了悲天憫人的境地,酒是一杯接着一杯的喝,演楊公公的演員隻好給他一直倒酒。
很是無奈。
再次拍攝時,唐國強依然沒能從戲中走出來,低沉地說道:“朕,真的醉了嗎?”
第三、《雍正王朝》——焦晃(飾 康熙)
焦晃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立志學習表演,1955年,19歲的他,正式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的表演系,3年後,還是在校學生的他,就主演了謝晉導演的電影《疾風勁草》。
進入上海青年話劇團之後,由于出演莎士比亞的戲劇較多,他更是被稱之為“莎翁王子”。
接演了《雍正王朝》的康熙之後,他成為了劇集前半段妥妥的主角。
咱們不妨分析一下康熙此時的處境:
相較于年輕時的銳意進取,此時已經年邁的康熙,已經對于整個國家體制産生了深深的無力感,國庫虧空、吏治腐敗、皇位之争,都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了,但偏偏,康熙一件都不能完美的解決。
他隻能把這些事,留給雍正去做。
因此,他要求雍正去做一個一往無前、毫無挂念的“孤臣”,唯有這樣,方才能讓他在自己去世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事實上,康熙沒有看走眼。
焦晃老爺子飾演的康熙,将其晚年的無奈、期盼、和躊躇滿志都演繹得淋漓盡緻,但是客觀地說,他和陳道明的演技之間,差距算不得太大。
隻是劉和平的劇本水準,實在是高出了别人太多。
第二、尊龍(飾 溥儀)——《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儀,圍繞着他身上的争議,和中國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帝王一樣多,而《末代皇帝》,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後來國人對于溥儀的認知,并且記住了尊龍這個名字。
其實,關于角色塑造方面,演員一直都是和作品互相成就的。
即使你是神級演技,在遇到糟糕的劇本和導演時,依然很難力挽狂瀾,而《末代皇帝》則是拍得好,演得更好的一個經典範本。
這部影片一直試圖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和角度上,對于末代皇帝溥儀颠沛流離的一生,進行充分地展現和解讀,其中諸多寓言式元素的加入,讓溥儀這個人物,更增添了一絲悲劇的色彩。
但我說過,關于溥儀其人,是有巨大争議的。
尊龍過于英俊的臉龐,使得他飾演的溥儀,多了一層讓人同情理解的理由,但是關于曆史本身,大部分的人們卻對其并不認可。
這,就是《末代皇帝》中,尊龍塑造溥儀時的無奈和瑕疵。
第一、陳寶國(飾 嘉靖)——《大明王朝1566》
時隔八年,劉和平在《雍正王朝》之後,再度拿出了《大明王朝1566》。
當張黎拿到了這個劉和平已經沉澱了八年的劇本,又找到了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徐光明、王勁松、張志堅這一大波演員,一部曆史巨制,終于誕生了。
但是在湖南衛視開播之後,卻在收視率上遭遇滑鐵盧。
人們不願看,不想看,一群“事兒事兒”得太監,一個狀若瘋癫的帝王,一群各懷鬼胎的閣臣,一個擰巴到極緻的清正之臣,一對貪婪的父子,一場明中後期關于權力的遊戲。
陳寶國飾演的嘉靖就是一個“妖孽”。
他由藩王之子榮登大寶,即位之初,就在與内閣的争鬥中,取得了大禮議事件的勝利,他笃信道家,他戴香葉冠。
想要成為内閣首輔或者次輔?
你得先寫得一手好“青詞”。
嘉靖的智商極高,但二十多年的怠政,使得嚴嵩父子把持朝政,東南征重稅,實行嚴格的海禁,引得倭患四起,隻得繼續執行更加嚴格的海禁。
深陷死循環。
陳寶國飾演的嘉靖,把劉和平心中那個聰明無雙,但隻能被封禁在紫禁城内,做封建王權傀儡的那個信道之人,幾乎完美地呈現出來。
紫金城外是國,紫禁城内是家,嘉靖想要擺脫這不自由的家,去往那國裡看一看,卻蓦然發現,家就是國,國也是家,就如同他想要嚴嵩父子手中的銀子,卻隻能在自己腰包裡,先咂摸出兩個銅闆出來。
又何其可笑?何其可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