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獨樹一幟的瑰寶,它雖沒有詩詞般的文采斐然,也沒有戲曲小說類的出神入化 ,但它能流傳至今,自然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大多數的俗語都來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雖隻是簡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百态,被人們口口相傳,就像一條曆史悠久的河流,從古代流到現在,從現在流向将來,生生不息,永不幹涸。
然而,随着社會與科技的進步,人類認知逐漸豐富,對于從前的俗語意思也有了更多的解讀,有些甚至還脫離了原本的意思,搖身一變成為了新時代的名言警句。所以,可能我們比較熟悉的俗語,含義并非如此,就如同子曰今天要講的這句“老牛吃嫩草”一樣,它就是一句古今含義迥然不同的俗語,讓我們來看看吧!
其實“老牛吃嫩草”這句俗語,是古人根據牛的習性總結而來的,我們都知道,以前的科技并不像現在這麼的發達,在農耕上,大多都是依靠人力來勞動,人們為了減輕壓力,都會選擇喂養牲口,來提高生産效率。而牛就是其中最被人們所喜愛的。
牛具有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特點,就連魯迅先生都說過“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話語,來贊美牛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過,天有不測風雨,每家每戶不可能每年的收成都很好,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别說給牲口買飼料了,就連家裡糊口都困難,那該怎麼呢?
于是古人就想到了其他的辦法:牛是食草動物呀,不如就喂草吧,既節約成本又方便!
于是人們在喂養的過程中,逐漸的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牛喜歡吃新鮮的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牛,更是十分偏愛。這是因為牛吃草是靠牙齒咀嚼的,但是上了年紀的老牛,牙口已經老化了,要是吃很老的草的話,就會很費力,所以為了方便進食,老牛自然傾向于口味更鮮美、更容易咀嚼的嫩草了。久而久之,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老牛吃嫩草”這樣的說法了。
這句俗語衍生之後,就逐漸流傳開了,久而久之,時代變了,人們又賦予了它另外一層深意,即諷刺社會上那些“老夫少妻”的現象。衆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是允許一夫多妻的,隻要男的有能力娶三、五個老婆都沒問題,而比起皺紋滿面,誰又不愛貌美如花呢?所以就有了“老牛吃嫩草”的說法。即便是在今天,這種現象也并不為奇。
然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精華,令人深思,隻可惜卻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叫——“吃雞要趁早”。在以前的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養雞,因為雞可以下蛋,下了蛋還可以拿去賣,補貼家用,所以為了多賣點錢,農民們就習慣的等到雞老了不能下蛋了再殺來吃。但那個時候再吃的話,口感也不好了,而且煮不透也嚼不爛,于是就有了這句俗語的由來。
而後,這句俗語随着時間的推移,也發生了改變,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它告誡那些做事猶豫的人,做事情一定不要拖延,而要趁早,不要隻是光說不幹、敷衍人生。不然的話,即便是有機會來臨,你也很難抓住,畢竟當你敷衍人生的時候,人生也會敷衍你,那樣的話,最終還是會一事無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