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看看書聖王羲之對練習的總結“一遍正其手腳,二遍學其形勢,三遍領會其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澀。如筆下未滑不可便休,三行二行習之未休,取滑健為能,勿計其遍數也。”此言概括了練習過程步驟的重點
我們知道,一個筆畫的完成,需要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大到橫豎撇捺,小到一個點都是有這個動作過程的。比如起筆時要一氣呵成,所以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時才能信筆寫出很好的效果。收筆則與起筆同樣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孫氏的《書譜》在起收筆方面很有特色,十分精巧,特别是對鋒穎的熟練使用令人歎為觀止。
一、起筆
二、收筆
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筆而不去關注收筆,這是不對的。古人對于收筆十分重視,無不小心翼翼。有來必有收,這樣一個字才算寫完整,而不是丢了一塊。
1、頓收
這種收筆方法是用筆肚子收筆,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引發聯想。但是《書譜》中此法不多用。
2.回收
回鋒收筆,這裡是到了筆畫末端略提後回鋒,把筆畫包在點畫當中,同樣有含蓄隽永的藝術效果。
例如“無”字橫的收筆和“令”字最後一點的收筆。
3.放收
這種收筆方法在《書譜》中運用的最多。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收筆時,孫過庭一般有一個提的動作,導緻出來一個小小的鋒尖。“互”字第一橫的收筆很明顯。有些筆畫收筆時,提的成分加多,不如上面的含蓄。
有些筆畫為了承接下一筆,眉目傳情,放收時要注意筆斷意連。
4、鋒尖送到随處
收筆時最忌諱用力甩出去,而是應當把鋒尖送到筆畫的末端。這樣字才不會輕浮,顯得沉着一些。
書法運筆學會了執筆,就可以進一步學習運筆.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築材料.建造摟閣亭台,不準備好材料,或是準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台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本文所述的運筆方法,主要以丁文隽先生的意見為依據.現将幾種主要的運筆方法介紹如下.
筆的運動可分為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縱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垂直方向的高低運動.橫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平行方向的前後左右的運動.
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将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使筆鋒轉動,微離頓處叫挫筆.挫筆大多用在筆畫轉折處,如寫口字的橫折時,先提筆,用筆尖寫出棱角,然後頓筆,這時把筆微提,于是出現第二個棱角,再略微轉動筆鋒,使筆尖朝着筆畫的上方— —這時叫挫筆,最後繼續行筆,橫折就寫成.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棱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棱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棱角的點畫,如寫"馬"字第二筆或寫"元"字第四筆時,為了使轉折處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鈎,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将挑出的鈎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于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态勢. 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隻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中鋒與側鋒曆代書法家在講用筆時都強調中鋒行筆,什麼叫中鋒行筆呢毛筆筆頭的尖端部分叫筆鋒,又叫筆心,四外較短的毛叫副毫.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經常在點畫當中運行.這樣順着使用筆毛,筆毛平鋪在紙上,寫出的點畫看起來渾厚圓潤,有立體感.
側鋒即偏鋒,側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筆鋒不在點畫中間運行,而是偏在點畫的一側,寫橫畫時常偏在上邊,寫豎畫時常偏在左邊.側鋒行筆,起筆處易見棱角,但點畫往往缺乏立體感,而且由于沒有順着筆毛的方向用筆而是橫着刷,容易出現筆畫一邊整齊,另一邊不整齊的現象.
富于變化是我國文字及書法的顯著特色之一.從漢字的構造上看,橫豎,撇捺,繁簡,寬窄,長短,斜正,各具其态;從用筆上看,提頓,行駐,縱收,藏露,轉折,疾徐,無所不用,因而使得點畫的方圓,粗細,俯仰,曲直變化多姿;從結構上看,疏密,開合,聚散,穩險,各盡其美;從用墨上看,枯潤,濃淡,幹濕交映生輝;從章法上看,大小,虛實,斷連,參差錯落.可以說,進行書法創作的過程,就是正确處理這一對立矛盾的過程.在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這些矛盾都達到了對立統一.
中鋒,側鋒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種用筆方法,隻用中鋒或隻用側鋒都顯得單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中鋒為主,側鋒為輔方能燕瘦環肥,各盡其美.因此筆筆中鋒實無必要,況且筆筆中鋒也不可能,如果寫字時,尤其在寫流速較快的行書,草書時,總是斤斤計較是否中鋒行筆,肯定會影響到行筆的疾徐,章法的錯落,氣韻的生動諸方面.試看被說成是筆筆中鋒的懷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側鋒的嗎!所以明朝豐坊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即中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有人說,要保持中鋒行筆,就要在寫字時保持毛筆筆身的端正和筆頭的圓錐形态.這種說法不夠确切.丁文隽先生的《書法精論》說得更明确:"筆管直豎不欹,亦不能盡掠磔波撇之勢,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終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論此法最精,他說:'石工镌字畫,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驗而類之,紙猶石也,筆猶鑽也,指猶錘也.鋒既着紙,即宜轉換,于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是以指得勢而鋒得力'……故管不能終直,腕亦不能終平也."
曆代書家都強調運腕要輕靈虛活的作用.虞世南說:"用筆須手腕輕靈."康有為說:"左腕挺開貼案,則氣勢停勻,右腕益虛活,如此則八面完全,險勁雄深,篆真行草,無不得勢矣."腕要輕靈"虛活"就不可能保持筆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筆身的端正,腕将會何等僵死據我臨池的體會,筆身正,寫出的點畫也可能是偏鋒,筆身不正也可以寫出中鋒,筆在運行過程中,筆身端正的時刻是短暫的,而上下左右傾倒則是經常的.
寫字過程保持筆頭的圓錐形态也不可能.嚴格地說,隻要筆一着紙,圓錐形态即遭到破壞.筆越下按,點畫就越粗壯,筆毫也越平鋪,此時筆頭的前端呈現的形狀是齊而不是尖;反之,筆越上提,點畫就越細瘦,筆毫也越收攏,越接近圓錐形,但要保持筆頭圓錐形态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說,即使真能做到保持筆頭的圓錐形狀,也如清朝吳育所說:"專用筆尖直下,以墨裹鋒,不假力于副毫,自以為藏鋒内轉,隻形薄怯."
點畫寫法我國曆史上擅長楷書的書家衆多,他們的書法作品各具風格,初學楷書的同志,應該先學習點,橫,豎,撇,捺,鈎等基本點畫的寫法,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碑帖臨摹,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寫出的點畫和結構就能逐漸接近所臨的碑帖.
現将基本點畫的寫法列表說明:
撇的藏鋒法:落筆,折筆與點的寫法大緻相同,然後向左逐漸提筆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過尖過細,這樣會形成病筆"鼠尾",并旦筆畫的長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會鈍而無鋒.露鋒法是筆鋒直落,然後調整筆鋒成中鋒撇出.
橫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右先左,到左端時折筆下頓,再輕提筆用中鋒向右行,至長短合度時先輕提筆用側鋒寫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後頓筆,至右下端時轉筆左收.
露鋒法是筆往右下方一落在紙上,立即用中鋒往右行,其餘提筆,頓筆,收筆都與藏鋒法同.用露鋒法寫橫時,特别要注意落筆不可過于往右下方切鋒,否則橫的左端會菲薄虛浮.
點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下先上,到頂端折筆,不能用轉筆法,轉則頂端不尖銳,然後往右下方行筆,至底部左下方轉筆,最後往左上方收筆.
點的形狀是上尖下圓,腹(左邊)平背(右邊)圓. 露鋒法是順鋒直下筆——這種用筆法又稱切鋒,其餘行筆,收筆都和藏鋒法相同.
捺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欲有先左,然後向上轉筆(如用圓規畫圓,又像用毛筆畫半個小圓點),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漸按筆使筆畫逐漸加粗,将出鋒時駐筆,最後順勢提筆出鋒.書寫的全過程可以用"逆入平出"來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時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較陡直者稱為縱捺,又稱金刀,用于木,本,來,史等字;較平緩者稱為橫捺,又稱遊魚,用于走之等.凡縱捺首端與其他筆畫相銜接而不外露者,起筆可順而不逆.
橫捺的露鋒法是順鋒直落,然後側鋒上行,其餘行筆,駐筆,出鋒均與藏鋒法同. 豎有懸針,垂露之異,下部收筆呈露水将滴狀者稱垂露部出鋒尖銳如針狀者稱懸針.
垂露豎的藏鋒法:逆鋒起筆,折筆向下,調整筆鋒成中鋒下行,至長短合度時稍提筆往左(或右)回鋒收筆.
露鋒法是切鋒直落,調整筆鋒成中鋒行筆,其餘筆法均與藏鋒法同.
懸針豎的藏鋒法,露鋒法起筆,行筆均與垂露豎同,至長短合度時緩緩提筆出鋒,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為懸針豎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鋒過快,可能出現歪斜,虛飄的現象.懸針最難的是寫得不偏不斜,有如鐵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學者隻有勤學苦練才能得心應手.
鈎的變化最多,這裡先講最基本的兩種——左鈎和右鈎.
左鈎和右鈎都附屬于豎.豎至下部将出鈎時先微提筆向左下行(這樣就在豎的右方出現了棱角),至鈎的底部時衄筆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鈎.右鈎與左鈎筆法同,隻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種右鈎,看上去像是兩筆寫成的,稱之為搭鈎,用于辰,氏等右邊有長捺或長戈等字.其寫法是,豎至長短合度将要寫鈎時,先駐筆,然後提筆左行,折筆下頓,最後提筆挑出.學會了左鈎,右鈎之後,可進一步學習獅口,鳳翅,寶蓋,龍尾,直戈,橫戈等.
獅口的寫法是:用筆如寫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向左下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筆向上,順勢提筆挑出.獅口法用于句,勻,蜀,南,馬,為等字. 鳳翅的寫法是: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調整筆鋒成中鋒,然後中鋒行筆如循規作圓,至長短合度時,衄筆順勢挑出.寫鳳翅時要求轉折處和将出鈎處要粗些,中間部分要細些.鳳翅法用于風,鳳等字.
寶蓋的寫法分為方筆式和圓筆式: 方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回鋒至轉折處再鋪毫用中鋒或側鋒出鈎.
圓筆式:用筆如同橫畫,至轉折處先提後頓,用中鋒回旋至轉折處出鈎.此法多見于柳體. 無論方筆式,圓筆式,所出之鈎宜平不宜垂,以便與寶蓋下的部分相呼應.寶蓋法用于空,寶,予,冠等字.
龍尾的寫法是:用筆如同豎畫,轉折時如循規作圓,邊行邊轉動筆鋒,行過彎轉處後用筆如同橫畫,至長短合度時觑筆上挑出鈎.
龍尾的彎轉處除歐體外都應作弧線,而不應作方角,此處運筆應稍快,以表現鐵畫銀鈎的力感.過了彎轉處如作橫畫的部分宜微上翹不可下垂,下垂則有懈怠之感.龍尾用于也,元,見,筆等字.
直戈的寫法是:起筆如豎,然後向右下方行筆,至長短合度時衄鋒向右上方挑出鈎.
寫直戈上段與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細.辟如人的身體,肩寬臀豐腰細則健美,腰粗肩臀窄則顯得笨拙.直戈不宜過直或過曲,過直顯得生硬,過曲顯得柔弱,貴在剛柔相濟.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
橫戈的寫法是:順鋒直落筆,以求尖銳,如循規作圓随行随轉,行筆至如新月形時即駐筆,然後衄筆向左上方出鈎.
橫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長,所出之鈎較龍尾之尾略長橫戈用于心,必等字.
病筆字的點畫有方有圓,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細,有銳有鈍,有短有長,但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書寫法則,才能各具意态,否則即為病筆.實際上隻要運筆失度,則百病齊生,如鋸齒,釘頭,僵直,枯瘦,臃腫,散尾,凹腹,殘缺,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棱角,折木,柴擔等等.
草書用筆及筆畫特點
一、 露起露收:草書的起筆和收筆一般是露鋒,但是要切記虛出浮滑。露起露收能使筆勢相連,筆畫間要有呼應且要緊密。
二、 直中有曲:草書要講究曲線變化,随意跌宕起伏,騰挪使直中有曲,但切忌一味的纏繞油滑,筆畫要有力度。
三、 輕重變化:草書筆畫要有一點的變化,但是一味地重會産生闆滞少神,一味的輕會産生虛漂浮輕,但是輕重必須有度,否則徒增惡給。
四、 方圓并重:方以顯示方正,圓以增靈動達,方增過極會産生刻闆,過圓則以顯得油滑。
五、 宜轉宜折:草書的轉應多于折,但要轉中愚折,折中有轉。
六、 筆畫替代:草書是一種符号書法(即繪畫中的大寫意),可以一個符号代替一字或偏旁(甚至于好幾個字旁),以達到簡便之效,收到一種抽象的藝術效果。
七、 以少代多:草書宜盡量簡練,可以以少代多。
八、 墨分五色:草書在書寫過程中要講究墨色的濃度枯潤幹濕的變化,初學者需要多看名家的真迹,以體會用墨的奧妙。墨色的過程中有----調墨----濃----淡----枯-----幹全過程。
九、 牽絲映帶:前一筆畫雨後一筆畫之間輕提适度,但又不斷開,前後相連,就會形成前後相連,形成牽絲,字内、字間都可相連,筆畫就會形成一定的虛實對比,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活力。
十、 中側并用:起筆一般起筆用側鋒,收筆偶爾用側鋒。行筆時常常用中鋒,保證字的結構,以增強作品取妍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