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節氣都需要不同的養生方法,因為春夏秋冬的養生要點都是不一樣的,那麼小寒節氣如何養生,小寒節氣的養生知識有哪些,下面大家跟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小寒節氣如何養生
1、注意預防濕邪
民間常說“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對于往年,人們隻要重視寒邪就行,而今年冬季特别寒冷,面對天氣的顯著變化,人們不僅要重視寒邪,還應該重視濕邪。中醫講,濕邪一般不單獨出現,它總愛與其他邪氣共同出現,尤其是和寒邪一起,加上今年雨雪天氣偏多,濕邪非常容易滲透進入人體,從而引發多種疾病,例如風濕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而且濕邪緻病的一個特點是遷延難愈,會給身體帶來嚴重危害。所以說,這個冬季我們應該比以往更加重視養生,如堅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冬季活動要慢行,每天早睡晚起,尤其不要忽冷忽熱等,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2、睡前泡腳 拒絕寒從腳下生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小寒時節,公衆還要特别注意腳部保暖。保健專家指出,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足部可以反應内髒的病症。反過來,保護好足部又能增加内髒的功能。所以,不要認為足部保暖是局部保暖,實際上,足部保暖是身體整體抗寒防病的一種保護。
對付腳涼,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心。自古就有“要長壽、頭涼腳熱八分飽”之說,所以晚上吃完飯,休息一會兒,弄上一盆熱水,邊泡腳邊看電視。這樣既能禦寒保暖,又能補腎強身、解除疲勞、促進睡眠、延緩衰老、預防疾病。
3、外出要戴帽
養生保健專家提示,人的頭部和整個身體的熱平衡有着密切的關系。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在寒冷的條件下,如果隻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這種熱散失所占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頂帽子,即使是一頂單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
在寒冷冬季,很多人外出喜歡戴口罩。對此,養生專家表示,戴口罩确實可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又能抵禦寒冷。但戴口罩必須口鼻都要遮着,同時要注意清潔口罩。青少年和壯年人不提倡多戴口罩,應該常接受寒冷的考驗,使抗病能力增加,這樣對健康有利。
如果剛洗完頭後,頭發沒幹,甚至還在滴水,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就外出或者睡覺,都對健康不利。頭發沒幹容易受寒,長期積累寒氣,特别容易導緻疾病的發生。
4、睡覺勿蒙頭
在冬季,氣壓比較低,空氣中含氧量相對減少。室内為了保暖,門窗封閉較嚴,通風不良。這就使室内的氧氣進一步減少,常使人感到壓抑、胸悶。有很多人喜歡蒙頭睡覺,特别是冬季由于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将頭、臉、口、鼻全都埋進被子。
養生保健專家忠告說,在室内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蒙頭睡覺的害處還在于被子内通風不良、空氣污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内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産生缺氧症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等後遺症。
小寒應該吃什麼
大米粥
大米是我們經常食用的一種傳統主食,有胃氣、補脾虛、壯筋骨、和五髒之功效,最适合在冬天的時候食用。大米的性味甘平,煮成粥來喝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因此,冬季養生粥絕少不了它。
紅薯粥
《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能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髒等。當代《中華本草》說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紅薯配上小米煮成的粥甘甜味美,喝過之後還有回香。二者的組合更是堪稱經典,對消化不好和想要減肥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牛肉粥
牛肉性溫和,同羊肉一起被稱為冬季滋補的絕佳肉類。牛肉煮成的粥營養價值高,口味獨特,可以補脾胃,并且能夠強健筋骨。最重要的是能夠迅速使身體産生熱量。
山藥粥
書中說山藥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肺止咳,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洩瀉、肺虛痰嗽久咳之症。而且還有降低血糖,延年益壽等功效,因此是非常棒的滋補佳品。而且以煮粥的形式來食用山藥一點也不會破壞它的營養成分,可以起到冬季養生滋補的'功效。
小寒的曆史由來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時為小寒(slight cold),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
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
半則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我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
期,"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我國古代将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
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
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鸲"的"鸲"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