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逝者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解析:
這一章的重點在于如何理解“逝者”,它到底指代什麼?
很多人認為“逝者”指代的是時間,孔子感歎時光的流逝從不停息,自己的政治理想還沒實現,但是人已經老了,推行“仁政”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因此發出了時不我待的感慨。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認為“逝者”指代的是“學習”。
水流不息,物生不窮,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
孔子感歎自然的變化永不停息,人們的學習也永無止境。
人們隻能通過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我構建的心靈世界,從而和真實的客觀世界達到辯證統一的境界。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朱熹稱之為“純亦不已”,“純亦不已,乃天德也”。周文王之所以為“文”,正是因為達到了這種境界。
“逝者”也可以理解為“意念”。
大腦的思維就像流逝的河水一樣,無日無夜的不停流轉。
一念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相”:
想到了自己就是“我相”;
想到了他人就是“人相”;
想到了幸福快樂,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想到了懊惱悔恨,就是一個抑郁的人;
想到了他人對你的傷害,就是一個仇恨之人;
想到了他人對你的恩情,就是一個感恩之人……
一個人的意念想到了什麼,就進入了什麼“相”,成了什麼樣的人。
所以說,相由心生。
意念如夢幻泡影一樣流轉不息,“相”的生滅變化也永不停息,人的本性也變化不息。
何時把心念放下,不再起心動念,“相”也就不再生滅,人的本性也就自顯出來了。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一章對“逝者”的理解不同,做出的解讀就不同。
但是,不管怎樣解讀,這句話之所以引起人們很多的共鳴,關鍵在于它準确地描述出了世間的真實。
這世間的哪一樣東西,哪一種境界不是“逝者”?
萬事萬物哪一個不像川流的河水一樣日夜不停,遷流無常?
懂得了諸行無常,我們就能更加寬容的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這個世界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