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8:08:20

毫無疑問,《羅馬:一個帝國的故事》中譯本可謂今年古代史通識讀物中最值得期待的一本書,作者英國學者格雷格·伍爾夫(Greg Woolf)是羅馬史享有盛名的專家之一,他在帝國文化等諸多領域多有耕耘,通常樂于運用考古材料,多采取全球性的視角重構曆史。同時,他大力參與到公衆史學的推廣中,加入了英文紀錄片的制作和講解工作。本書譯者王班班為海德堡大學“物質文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譯者補充的basilica(王庭)等注釋和閱讀書目也方便讀者理解詞彙語義的時代變化和内涵。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1

《羅馬:一個帝國的故事》作者:(英)格雷格·伍爾夫 譯者:王班班版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22年9月

伍爾夫以生動活潑的筆調帶領讀者在時間之海中徜徉,領略羅馬從台伯河上的小村落走向帝國的風光,再淪為蠻族統治舊都的境遇。全書譯文優美,有着基礎的大事記和術語表,讀者不至于迷失于錯綜複雜的帝國曆史中。每章末尾的延伸閱讀也為有意進一步探索該話題的讀者提供了便捷。

“羅馬的曆史就是羅馬帝國主義的曆史。”羅馬的力量随着一次又一次正義的戰争逐漸擴張,直到整個過程看上去像是被羅馬諸神所允許的。伍爾夫選取了一個經典又熱門的話題——帝國的發展為線索來回溯羅馬曆史。帝國的說法源自何處?英文的Empire源自于拉丁文imperium,原本指向羅馬的軍事統帥權。随着羅馬掌權者權威的擴大與逐漸集中,掌握高級治權的元首便成了帝國力量的化身,帝國的概念也由此衍生。

開啟地中海霸權

羅馬帝國曆史的起點與終點在什麼時候?伍爾夫為讀者勾勒出帝國發展的時間輪廓。伍爾夫起筆自羅慕路斯建立羅馬城的公元前753年,一系列的傳奇故事展現出王政時代現存記載的神話特質。接下來的帝國史被分為共和國、早期帝國和晚期帝國。尋找羅馬帝國的終結點則有些困難,阿拉伯人在公元717年圍城君士坦丁堡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時間節點,但拜占庭的帝國真的比基督教和伊斯蘭更有資格成為羅馬帝國嗎?伍爾夫對此并不确定,他将這個問題留給讀者思考。

帝國的生成、崛起、成功、在危機中的存活都是伍爾夫探讨的内容。為了解答這些複雜的問題,比較羅馬與其他帝國的處境成為了必要之舉。作者嘗試給出簡單的答案。“羅馬”既包括羅馬城,也包括羅馬帝國,還包括羅馬的遺産,例如後來自稱第三羅馬的莫斯科。世界上如此之多的帝國之中,作者認為,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和薩珊王朝、北印度孔雀帝國和秦朝以後中國的帝國可與羅馬帝國相比較。在農業、鐵器、文字、錢币、度量衡系統、國土面積、社會等級、儀式等方面,這些帝國有時可以被稱為羁縻式帝國或貴族帝國(tributary or aristocratic empires)。帝國的征服一般十分迅速,先前獨立的族群被一個或多個統治族群征服,這一過程難免需要依靠地方精英的支持。同時,還需要他們來幫助帝國征稅。相比隻有臣民、沒有公民同胞的波斯和中國,公民權就是羅馬帝國與衆不同的典型特征。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2

油畫《凱撒之死》。

《意大利的統治者》部分進入羅馬崛起過程與早期曆史的迷蹤。地理因素是伍爾夫用于解釋羅馬得以與伊特魯裡亞抗衡的要點:首先,台伯河作為邊界,同時在交通和經濟方面發揮作用;其次,羅馬地處伊特魯裡亞邊緣,因而沒有過多參與無謂的競争。第二點聽上去不免有幾分牽強。接着作者進入對早期羅馬的拉丁—伊特魯裡亞雜合性的讨論,神話與曆史的分野在記憶中似乎并不那麼清晰。在他看來,驅逐伊特魯裡亞的塔克文家族對一些人标志着羅馬的開端,史家們緻力于将社會神話組織的記憶理性化,為羅馬賦予一個适當的過去。如此一來,許多故事的結尾是富有道德意義的,羅馬人将城邦存亡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近年來史學界對環境史和生态史的關注,使得羅馬帝國的盛衰有了新一種解釋。《帝國生态》圍繞着地理環境、農業和生态與帝國的關系,揭示了羅馬擴張導緻生産的集約化,而非環境的大規模轉型。古代帝國生态與現代帝國生态有着巨大的區别,羅馬擴張帶來的環境變遷總體看來比歐洲帝國要更零碎,也更微小,并未造成大規模物種滅絕。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3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坎尼會戰。

接下來的叙述進入了共和國中期的擴張,羅馬人通過與皮洛士、迦太基人和馬其頓的一系列戰争,最終獲得了地中海的霸權。羅馬擴張的内在因素包括政治、經濟壓力,戰利品和威名吸引人們出征,但這不能充分解釋羅馬帝國主義,因為許多古老的國家都頻繁征戰,稱霸者卻在少數。外在因素則包括實際和想象的威脅。讓羅馬陷入擴張的是公元前四世紀來建立的盟邦結構。迦太基近在咫尺,東地中海群龍無首,擴張主義的動力加速升級。伴随着擴張而來的還有軍隊的轉型。奧古斯都以前的羅馬軍隊雖然以公民募兵為主,但軍隊構成十分複雜,重裝步兵的隊伍容納了不同的族群。此外,都城擴大、帝國稅收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土地分配的變化與顯貴家族的崛起和繁榮都對羅馬擴張有所影響。

在放眼地中海格局之後,伍爾夫将讀者引向羅馬的家庭。羅馬帝國是貴族式的,以家族為核心,奴隸制補充勞動力同樣依附于家族存在。軍事侵略可能發展了奴隸制,奴隸作為财産出現在各個地方,農場、礦山、餐桌、卧室遍布他們的身影。教師、理财者、知己也不乏奴隸身份。奴隸被釋放後享有一定限度的公民權,同時與主人的家庭保持着密切聯系。共和國末年,每個豪門望族都可能有數百的奴隸。在大家族中,羅馬的家父(paterfamilias)在财産、監護和儀式等諸多家族事務中都處于首腦地位。在家族之外,恩庇關系網絡也對羅馬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同階層、地位的人們交換利益與敬意,這種關系網将有勢力的羅馬顯貴與門客鍊接起來,在帝國統治中也不可或缺。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4

格拉古兄弟。

公元前2世紀,奴隸在經濟中越發重要,但也帶來社會問題,西西裡就曾發生兩次大規模奴隸暴動。不過,奴隸起義顯然并非羅馬帝國面對的唯一挑戰與危機。伍爾夫嘗試揭示了羅馬人面對的内憂外患。羅馬曾經的盟友轉身成為威脅,朱古達的崛起便是如此。直到馬略到來,朱古達在公元前107年被捕,對羅馬的反抗才宣告結束。本都國王密特拉達梯五世也和朱古達一樣,利用和羅馬的友誼來拓展勢力,擠壓卡帕多奇亞諸國王。随着實力的持續積攢,其子密特拉達梯六世變為羅馬的威脅。而羅馬本土,随着平民派的崛起,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引發了較大争議和沖突,改革者最終不幸死于暴力。公元前91年,羅馬與意大利的沖突爆發,這再次改變了意大利的情況。公元前87年,許多意大利人成功赢得了羅馬公民身份。伍爾夫将這些危機歸咎于對盟友反複無常、忽略或幹涉洗劫行省的兩極行為、包稅人對帝國存續的不關心等結構性問題。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5

庫布裡克導演作品,電影《斯巴達克斯》。

羅馬人何以征服地中海?波利比烏斯曾歸功于羅馬混合政制,希臘人埃利烏斯·阿裡斯提得斯不僅贊頌了政體的優越,還強調羅馬的包容性——吸納外邦人進入公民團體。第八章《承受天命》試圖回答這一問題。道德化修辭與宗教敬畏出現在羅馬人的記述中。個人美德與公共行為緊密相連,且進一步對羅馬的成功有所貢獻。共和國的演說辭時常抨擊政敵的私人道德問題,羅馬作家們也從未停止過感歎道德的衰落。奧古斯都身上的正義、仁慈、虔敬正是羅馬人高呼的美德。羅馬人相信諸神支持他們的霸權與擴張,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便把羅馬的崛起理解為朱庇特願望的實現。元老院和祭司耗費大量精力去闡釋征兆、讨論如何引進新神、進行占蔔等行為都展現出羅馬人的虔誠。伍爾夫則質疑羅馬人将帝國擴張歸因于諸神的喜愛的做法。在他看來,恩庇制、奴隸制、軍事同盟和羅馬法在助力擴張中發揮了更顯著的作用。

接下來伍爾夫聚焦于共和國晚期的将軍群體,展現出馬略、蘇拉、龐培、恺撒等将軍們的政治結盟與鬥争。個人野心激發了一系列的内戰、征服與劫掠。腐敗、敲詐勒索、海盜等問題也造成了帝國的危機。在混亂的政局、内戰與強人同盟帶來的虛假和平交替期間,公元前1世紀70-50年代的經驗促進了制度創新。具體而言,地方長官委任而非選舉産生;軍事行動由一位指揮官負責協調,而元老院和人民喪失這方面的話語權。

日常生活與信仰世界

在公共生活之外,伍爾夫引領讀者走進共和國晚期羅馬人的生活,講述帝國精英與知識分子的資産、道德及其與希臘的交遊。羅馬精英與現在的富豪生活也有幾分相似之處,購置莊園并前去度假也是當時的潮流。但羅馬道德學家始終沒有放棄對奢華的抨擊,他們自始至終都提倡節制的生活。西塞羅把道德淪喪視為社會問題的根源,而非利益沖突或體制問題。對羅馬精英而言,知識生活與希臘文化密不可分。希臘書籍随着戰争的掠奪來到羅馬,同時又吸引了羅馬人前去雅典、羅得斯島等地訪學,也使他們歡迎希臘學者前來羅馬尋求庇護。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6

決定凱撒與龐培命運的法薩盧斯戰役。

随着屋大維在亞克興海戰的勝利,羅馬帝國進入了元首制時代。第元首制作為一種君主制,其要素包括寵臣、顧問、秘書與卿相組成的核心圈;宮廷密謀,中央對信息的集中與對資源的掌控;以宮廷為中心的恩庇關系網;世襲繼承原則。帝國的首位元首屋大維将權力集于一身,卻成功地免于恺撒被刺的命運。他化身為拯救者、征服者、庇護人,他的成就超越了其同輩人和先輩。而接下來的諸位皇帝似乎很難再達到這位典範的地位。在元首制下,元老院逐步喪失了接見使團的職能,其法律權威也逐步讓渡給皇帝。騎士階層在公元4世紀末也不再顯赫。盡管皇權并不總那麼穩定,時常頻繁更叠,但君主制依然經久不衰。伍爾夫引入了儀式王權(ritual kingship)的概念來解釋君主制的持久與重要。皇帝作為儀式的中心和帝國的重心與象征随處可見,出現在帝國各處的公共慶典中。

皇權的象征力無疑帶來了凝聚效果,帝國的持續顯然還有賴于資金。在塔西陀的時代,軍隊吞噬了帝國稅收的大半資金。這些龐大的稅款是如何收繳的呢?早期帝國都是大型再分配系統,對土地和人力等資源高度依賴,其經濟基礎為農業,而大型基礎設施、道路與貨币體系的建設幫助帝國實現流動并平衡财政。羅馬帝國作為貢賦帝國,征募了各類地方統治者成為其代理人:包稅人追求利益,官僚體系征稅則增加成本。不過,包稅在西班牙和亞細亞地區出現問題。于是,恺撒将征收土地稅的工作委托給亞細亞的地方精英,這種模式在公元1世紀初更為普遍。不過,依賴地方精英意味着将權力讓渡給羅馬行省。皇帝的征稅手段似乎是反應性和适應性的,并不注重各行省的統一與平等。這種多元化的稅收體系無疑也存在缺點:稅收運作存在不确定性;将稅負壓在最貧窮者身上,因為特權階層會獲得免稅權;靈活性極小。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7

哈德良長城。

帝國的供養使得城市的增長顯而易見,城市的數量、密度與人口都顯著增加,帝國城市人口總量在公元200年左右達到了最高點。公元3世紀,城市開始逐漸萎縮,長途貿易也逐漸衰退。

戰争再次成為全書最後的主題。羅馬人既追求榮耀同時也渴望安全。從亞克興海戰結束後,安全便勝過榮耀。盡管圖拉真将羅馬帝國的版圖拓展到極緻,但他短命而無效的征服表明擴張已不再那麼适合帝國的處境。在征服的熱情逐步褪去後,帝國公民身份的擁有者仍在逐步增多,羅馬的同盟身份并不能充分概括新加入帝國的人民身份。公民權、洗浴生活、教育和人口流動皆影響羅馬身份認同的構建。身份認同由日常生活和訓練創造,是一個自我意識的體現,而非一套關于羅馬性的抽象概念。羅馬人并不執着于創造與希臘文化平行的高等文化,而是創造一種普世文明(humanitas)。

在元首制時期之後,本書的最後幾章圍繞着基督教帝國展開。在此刻的帝國,好壞皇帝的标準不再局限于美德與對傳統的遵從,而是新增了對教會的态度。基督徒們将君士坦丁視為帝國的第二位締造者,批判戴克裡先等迫害者。軍人皇帝登上帝國統治的舞台,應對與北方蠻族的戰争。作為貢賦帝國的羅馬從未幸免分裂的風險,羅馬人與蠻族的戰争伴随着多神教與基督教的鬥争,宗教之争以基督教的勝利告終。公元5—7世紀,入侵、分裂和急劇萎縮便是帝國的真實寫照。帝國的萎縮不僅限于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的減少,經濟和行政結構也遭受同樣的命運。但是,羅馬帝國的韌性仍在,帝國的遺産以各種形式繼續留存。

延續至今的遺産

我們何以對羅馬帝國如此了解?偶然和運氣之外,别忘記羅馬人希望被後人發現,他們試圖向後代子孫傳達信息,透過紀念物及覆蓋它們的文字。羅馬統治以前的帝國西部,他們的過去幾乎消失了。他們将自己視為特洛伊難民與希臘英雄的後代,古代地名遭到遺忘,語言亦如此。猶太、巴比倫、腓尼基和埃及等地的過去則仍有迹可循。但它們同樣曆經改造以便适應希臘化的記憶與傳統。帝國意識保留在幸存的東西中。

羅馬城邦有幾個王朝(羅馬從城邦到文明)8

羅馬萬神殿。

羅馬帝國為何比其他帝國享有更豐富的記載?曆史文化、生态與經濟因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地理環境的穩定、建築材料的持久、中世紀房屋或沙漠的包裹、羅馬潛在繼承人的政治意圖都有助于遺迹的保存。曆代政權利用羅馬的權力象征發展自己的帝國形象,羅馬的過去不斷被僧侶、學者、藝術家等人複生和再利用。羅馬帝國的未來也令人向往,考古遺迹得到保存,大衆的興趣功不可沒。

伍爾夫筆下的羅馬帝國生機勃勃,如此遙遠又近在眼前。權力的交替、戰争與擴張、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多樣、宗教崇拜與争端、羅馬城與行省的關系等諸多重大問題都躍然紙上。美中不足的是,本書仍存在少許編校問題,例如開篇的蔭庇制度可譯為恩庇制度,與後文統一。少許詞句似乎還有待進一步潤色,例如第201頁“但更大的經驗也很清晰”。少許術語的譯法可能有待商榷,例如第325頁中“奧林匹克運動會”譯為奧林匹亞賽會或許更符合學界習慣。第326頁的palaestra翻譯為運動場似乎不能體現出設施與摔跤運動的密切關聯及其綜合性。瑕不掩瑜,此書顯然是引導讀者領略帝國風光的上乘佳作。

作者/白珊珊

編輯/朱天元

校對/薛京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