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張弋
今年年初,在河南安陽一位抗疫志願者在防護服寫着“誠招女友,會6馍”的視頻在網上走紅。
“6馍”到底啥意思?其實河南人都知道,原來把饅頭放在蒸鍋上熱一下,用河南話說就叫餾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人就已經會餾馍了。
△來自3000年前的蒸鍋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藏
你一定想問,有證據嗎?在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中,就珍藏着多個商周時期的蒸鍋。這也就意味着,河南人“6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甚至更早。頂端新聞“博物館頂好玩”融媒報道這一期帶你走進青銅時代。
有鍋有屜有箅子,中國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飯
商代的蒸鍋和今天人們用的蒸鍋一樣嗎?在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講解員張海輝的帶領下,記者看到了這口3000年前的蒸鍋。
張海輝介紹,在青銅器裡,蒸鍋的學名叫做“甗”(yǎn),它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于盛放食物,學名叫“甑”(zèng)。在甑的底部是箅子,便于蒸汽穿過。下部是“鬲”(lì),可以盛水。在甗的底部,設有三足,可進行燒火加熱。
大多數的青銅甗,都是記者看到的樣子,然而人們在殷墟婦好墓中,還發現了一種特殊的“三連蒸鍋”。
△三聯甗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記者了解到,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三聯甗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生前蒸飯或祭祀時使用的器物,刻有“婦好”二字銘文,不僅鑄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獨特。
它由一件長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組成,就像在長條桌上擺放了三口蒸鍋。它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後代一竈數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礎。
不過,既然是婦好用過的蒸鍋,自然世所罕見,這種樣式的銅甗到現在為止僅此一例。
△龍山文化時期陶甗古城寨遺址出土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其實青銅甗并不是曆史上最早的蒸鍋。”張海輝告訴記者,早7000年多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陶甗的出現,再加之中國人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因此有觀點認為,是中國人蒸熟了世界第一碗米飯。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作為烹饪炊具的甗,後逐漸發展為禮器,直到鐵器在秦漢時期的普及,才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能當冰箱和鏡子,還能泡澡,這口“大缸”有門道
在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第二展廳,一口擺放在大廳中央的青銅“大缸”格外惹眼,張海輝告訴記者,這是館内體量最大的文物,它的學名叫做“青銅鑒”。
“雖然青銅鑒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用途卻有很多。”張海輝說,“在銅鏡還沒有盛行的時候,人們就把水盛在鑒裡,用于照面。以人為鑒,以史為鑒就是從這裡來的。”
△“吳王夫差”青銅鑒傳河南省輝縣琉璃閣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古代還沒有冰箱的時候,鑒也承擔着盛放冰塊的作用,《周禮》中的“祭祀共冰鑒”的鑒指的就是“古代冰箱”。在冰鑒出土時,還帶有長柄的銅勺,是古人用來從冰鑒中舀酒的用具。
張海輝說,有的銅鑒很大,古人不僅用來盛水和冰塊,同時還拿它當澡盆使用,《莊子》裡就有一句話明确了鑒還有澡盆的作用:“衛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
如同大多數銅器的發展脈絡一樣,早期的鑒也為陶制,随後才出現青銅制,不僅可用于盛水,同時,也可作為禮器使用。
拜祖大典祭祀所用青銅器,是這家博物館提供的
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是河南省最大的青銅器主題博物館,同時也是鄭州市唯一一家青銅器專題博物館。
有趣的是,這家博物館不僅承擔着展示和保護青銅文化的社會教育職能,同時還有青銅器複制等多種職能。
△蓮鶴方壺仿品(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供圖)
張海輝告訴記者,4月3日在新鄭舉行的壬寅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現場陳列和祭祀使用的青銅器都是他們提供的。
“典禮現場使用的王子午鼎、蓮鶴方壺、杜嶺鼎和盤龍瓶,都是旭日青銅博物館文創基地生産的文創産品,專門為拜祖大典準備的,全部使用失蠟法制作。”
△王子午鼎仿品(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供圖)
張海輝介紹,旭日青銅博物館共有展品4500餘件(套),其中文物類500餘件(套),備案文物308件套,現代工藝品類4000件。其中二級文物17件套,三級文物202件套,一般文物78件,主要有青銅食器、青銅酒器、青銅水器、青銅樂器、青銅禮器等。
基本陳列以《時代脈搏》為主題,以輝煌燦爛的夏、商、周時青銅文明為主線,分為“夏商絕唱”、“周邦之禮”、“群雄逐鹿”和“梵像光華”四部分,生動的再現了夏商周各個曆史側面,從而帶領觀衆認識到青銅文化之魂和璀璨的中原文明。
△杜嶺方鼎仿品(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供圖)
鄭州旭日青銅博物館地址:鄭東新區商務内環九如東路天下收藏文化街南區外1層002号
免費開放(因疫情防控需要,目前處于臨時閉館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