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劉慶邦家長會

劉慶邦家長會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0 01:22:14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1

劉慶邦長篇小說新作《家長》,以一個普通家庭為核心,映射了長期以來整個社會面對教育問題時普遍存在的“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女主人公王國慧小時候因家裡貧窮而半路辍學,便把自己的理想與希望全部加諸兒子何新成身上。如同中國大多數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她對兒子在學習方面的關心無微不至,嘔心瀝血,而對兒子在心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生理、情感上的波動卻采取了錯誤的圍追堵截的方法,終于導緻兒子精神的崩潰。這是一部有着痛感的小說,它将家庭的帷幔掀開,把教育的日常還原到個體身上,呈現了孩子身心的傷痛記憶。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2

書 評

在傳統的文化視阈中,一個家庭的維系與發展往往是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礎上。在這樣的角色分工下,很多男性都天然地認為自己所應承擔的家庭責任是外出掙錢養家。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很少會主動提供溫情的陪伴與守望。

當我們度量與父親的距離時,究竟該如何想象與诠釋父親的存在?劉慶邦的新作以《家長》為名,将視野轉向當代家庭教育方面,揭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家庭關系背後所隐藏的問題。小說中何新成一家從滿是衰草的小屋走向視野明亮的現代高樓,這副光景的轉變離不開父親何懷禮在外不辭辛苦的打拼。父親是何家賴以生存的保障,是座高大的、安全的、可以依賴的靠山。不幸的是,何懷禮不隻是一座山不聲不響地遠遠矗立着,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他并沒有提供過正面的、具有父親角色特征的家庭教育,他還将自己這座山橫梗在兒子何新成的成長道路上,最終導緻了家庭的悲劇。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3

劉慶邦

在《家長》的開篇,何懷禮長年在礦上工作,“由于父愛的缺失,礦工的兒子總是跟爸爸有些生分,父子之間建立不起親切的感情。”距離的疏遠導緻何懷禮退出了兒子的生活,對于兒子來說,父親身份更像是一種威嚴的象征,一種既定的文化和心理事實,而不是一個有情感溫度的形象。在這種疏遠關系背後,還潛藏着孩子内心隐秘的跌宕。長期與母親的相依為命,使這個家庭經曆着“假性單親”的境遇,孩子對于母親有着更為依賴的情感,父親的歸來奪走了母親的注意力和對自己的關愛,随之而來的是孩子會加深對父親的排斥感。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當何新成從封閉的鄉村來到父親何懷禮的身邊,父親本應帶着孩子一點點感知廣闊城市的模樣,但在長時間的接觸中,何懷禮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彌補因距離産生的親情淡漠,仍對何新成的成長毫不過問。何新成的轉學、升學、生活、情感,父親幾乎從未留意過,甚至連一絲澀重的柔情都沒留給這個弱小的孩子,以至于何新成對于家長的定義也僅包括母親一人。當母親王國慧要求何懷禮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時,他着急地說:“孩子的事以前不都是你管嘛,開家長會的事幹嗎推到我頭上!”何懷禮用這種“男主外,女主内”的觀念,完全将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妻子,拒絕主動承擔、實施或者提供父性家庭教育。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4

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家長》是一部有着痛感的小說,它将家庭的帷幔掀開,把教育的日常還原到個體身上,呈現了孩子身心的傷痛記憶。何懷禮少數幾次參與家庭教育,也隻是以暴力的方式:歸家探親時,何懷禮因為學習的事将何新成痛打一通;搬進城裡的新家後,将何新成視為朋友和情感寄托的貓咪從窗戶摔下,使得何新成“精神的某個痛點受到了刺激”。孩子從父親那裡獲得的為數不多的關注,所得到的反饋不過是令人難過的訓誡懲罰。

卡夫卡曾在寫給父親的信裡說:“你完全憑自己的本事幹成了一番事業,因此,你無比相信自己的看法。你坐在躺椅裡主宰世界。你的觀點正确,任何别的觀點都是荒謬、偏激、瘋癫、不正常的。”執着地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力似乎是很多父親的通病,不僅僅卡夫卡的父親如此。當父親們成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力量标志,他們無法容忍孩子挑戰自己的意見,所以他們常常用暴力手段來打壓孩子。何懷禮也是如此,當他加入家庭教育時,更傾向于用“自己的意志”來判斷對錯。父親以一種入侵者的角色進入何新成的生活,以“父親的想法”來裁定他的世界,留下的恐懼、焦慮或者身體疼痛都成了何新成的心理創傷。

讀書筆記

你完全憑自己的本事幹成了一番事業,因此,你無比相信自己的看法。你坐在躺椅裡主宰世界。你的觀點正确,任何别的觀點都是荒謬、偏激、瘋癫、不正常的。

——卡夫卡《緻父親的信》

當孩子定義父親這個角色時,總會想到父親形象是代表力量和英雄的,也總會将這樣高大偉岸的形象傾注在對父親的崇拜和幻想中。對一個男孩來說,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也更願意将自己的父親視為榜樣。但在任何意義上,何懷禮都沒有成為兒子的榜樣,相反,在何新成走向瘋癫的人生道路上,他卻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允許關系不正常的男女在家中短住,引起了正處于青春期的兒子對男女關系的困惑。因為父親的疏忽,何新成在未成年時期看到了“生活片”,但是父親“不但沒有感到内疚,沒有自責,反而把這件事當成兒子所犯下的一個錯誤,當成了兒子的一個把柄,他要抓住這個把柄,跟兒子交換點兒什麼。”何懷禮并未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反而一再用錯誤掩蓋錯誤,使得何新成對“性”産生了幻想,這種“性”的誤區成了何新成爆發癔症的導火索。而當何新成撞見父親“出軌”後,何懷禮竟然教兒子對母親說謊;在兒子不經意向母親坦誠後,又罵兒子是“叛徒”。何懷禮作為一個不合格的父親,卻能夠在兒子面前繼續心安理得,他認為自己應該憑借“父親”這一血緣身份得到兒子的無限寬宥,而從未考慮過自己早已把所有的不公和苦楚都推給了一個孩子去承受。

孩子的情感觀念和家庭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鎳币的兩面。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情感問題長期得不到關注,會導緻他們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而在錯誤的家庭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情感上的壓抑與缺失,也更容易走向極端。何新成作為這種家庭教育的犧牲品,無法直面自己的父母,隻能不斷以自己的方式壓抑過去的不幸記憶,無意識中留下了許多心理創傷,這些創傷最終導緻了他精神崩潰、癔症發作。

沒有人察覺到大廈将傾。在何新成精神失常後,何懷禮也隻是以宿醉來抱怨天命不公,父親終究沒有在黑暗中遞給何新成一雙溫暖的手。而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家庭,承載着無數周圍人羨慕眼光,也在表面泛着全家福歡笑的金光褪去後顯出陌生的猙獰來,何新成的精神癔症和畸形的婚姻帶來的苦果正在何家不斷生長。當何新成的婚姻出現問題後,何懷禮将所有麻煩都丢給妻子王國慧處理,自己卻守在礦上的小屋落得清淨,父親的角色被一次又一次的逃避徹底消解。

有意味的是,在故事的尾聲裡,何新成也成為了一個父親,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卻不幸地成了上一代的複制品。于何新成而言,他的孩子也是一個模糊的存在,他對自己父親身份同樣沒有任何認知。他跟自己的父親一樣,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毫無作為。最終,何新成在精神失常的焦慮中,因為兒子的哭聲幹擾了自己,親手掐死了兒子,也結束了自己的父親身份。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5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6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7

圖為劉慶邦部分作品封面書影

劉慶邦始終關注底層生活,他的筆下一直流露着極其敏感的人性關懷,當他把筆觸伸入家庭教育問題中時,也能捕捉到這個時代裡或隐或現的父親缺席家庭的教育問題。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從家庭到社會,大多将父親的愛認定為一種内斂克制的表達,仿佛冰山隻露尖尖角,或者有時甚至是在海平面以下。但也正是這種對父愛的刻闆認識,讓很多父親以沉默來回應家庭内部發生的一切,殊不知這份無言隻會加深父子關系間的溝壑。而文學的意義也正在于,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野,來對人們所熟視無睹的一切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反思,讓更多的父親和家庭重新審視對孩子的教育:父親不應該對父子之間的割裂渾然無視,隻有付出真正的愛,才能獲得内心的平靜與幸福。

《家長》也再次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談論父親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父親不隻是一個家庭的“賺錢機器”、一個退化了的家庭符号、一個神聖而虛無的身份,我們不應否定父親對一個家庭作出的經濟上的貢獻,但是孩子需要的遠遠不止于此。父親角色應該是一個男性對于具體家庭成員抱有溫情與愛意的存在,他的這份情感基于日常的陪伴和生活的瑣碎細節,是一份任何時代都可以亭亭如蓋的人類普遍情感。也正是如此,定義父子關系的應該是真實的情感,而非無法選擇的生殖與血緣。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出版社書影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8

2019合訂本·微店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9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10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11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12

劉慶邦家長會(聚焦成長教育的劉慶邦新作)13

郵發代号:3-2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