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說》
[背原文——謹防易錯字]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谀。”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贻之。
[明文意——定位檢索區間]
①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後從正面論述了從師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擇師的标準。
②段:從反面闡述了從師的重要,批判當時士大夫之族輕視師道的壞風尚。
③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有的态度,闡明教和學的關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④段:交代作《師說》的緣由。先表揚李蟠,再肯定應當從師。
背後練
1.填一句
(1)韓愈《師說》中運用對比手法揭示了古代聖人和時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聖人在自身已經很優秀的前提下還不斷為自己“充電”,而時下一般人的學識情況是“ ”,卻恥學于師。
2.填兩句
(2)《師說》中,韓愈指出“ , ”不是他所說的能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3)《師說》中,韓愈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直接點明自己的态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緻的結果是“ , ”。
(4)韓愈在《師說》中說明教師職責的句子是“ , ”。
(5)韓愈在《師說》中用“ , ”兩句分析人們在學習中存在很多疑難問題的原因,并深深歎息。
(6)《師說》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語句是“ , ”。
(7)韓愈在《師說》中運用對比手法解釋了古代聖人和時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聖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衆人”才智低于聖人很多,“ ”。
(8)《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 , ”。
(9)韓愈在《師說》中寫了世人在對待從師學習的問題上對其子和對自身的不同态度:對其子“ ”,對自身“ ”。
3.填三句
(10)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确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是“ , , ”。
(11)韓愈在《師說》中通過“ , , ”三句将“今之衆人”與“古之聖人”進行對比,批判了“今之衆人”錯誤的學習态度。
(12)韓愈在《師說》中循循善誘地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不從師不能解惑的句子是“ , , ”。
答案
(1)學不可以已 (2)學不可以已 (3)學不可以已
(4)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5)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
(6)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8)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9)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裡 (10)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11)青 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 (1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