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24 18:07:2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起這四句詩,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大概是很多人啟蒙時的必備古詩。

但你是否知道,這首詩其實還有個姊妹篇。

不僅如此,它的作者,還是唐朝的宰相。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憫農二首你是否知道)1

《憫農二首》

這首詩在一部分的印象裡,叫《鋤禾》。

有時候一首詩的前幾個字會被作為古詩詞的名字,這并不稀奇。古人經常給古詩這樣起名字。

所以其實叫《鋤禾》還是叫《憫農》,區别可能隻在于:作者寫這首詩的真正意義。

從這個點上來說,可能叫“憫農”更為貼切。因為它表達的,其實是對農民辛苦勞作,點滴不易的憐憫之情。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憫農二首你是否知道)2

在《全唐詩》中,這首詩還有個姊妹篇,看到這個姊妹篇,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的真實意圖了。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春天種下一顆種子,秋天可以收獲許多糧食,普天之下雖然沒有荒廢的田地,但農民仍然有被餓死的。

我們常常說的“鋤禾日當午”,其實是《憫農二首》中的“其二”。

結合“其一”的意思,“其二”開始說農民在烈日暴曬下辛苦勞作,汗流浃背,盤中糧食,每一粒都是他們辛苦的捷徑。

這樣來理解,就知道“憫農”這名字,遠比“鋤禾”要合理多了。

作者李紳:從寒門貴子,到唐朝宰府

《憫農》的作者,其實曆來是有争議的,不過較為普遍的認識,它的作者是唐德宗時的宰相,李紳。

李紳,可謂當時的“寒門貴子”。

他的父親做過官,不過官并不大,且在李紳五歲時就去世了。

李紳幼時身體不是很好,而且家中貧寒。

母親節衣縮食把他培養成人,送他讀書識字。

他青年時曾經遊曆山川。他少年才俊,也曾結識過不少當時的名人,比如韓愈,呂溫,元稹等。

《憫農二首》正是他青年時期的作品,也正是因為這首詩,讓他被呂溫所賞識,并評價說這孩子将來能做宰相。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憫農二首你是否知道)3

“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雲溪友議》

此處的“李二十”,正是指李紳。

“二十”是唐朝詩人的行輩稱呼,說明在唐朝,不僅詩文遍天下,而且詩人還根據水平被排了序。

于是,詩仙李白是“李十二”,詩聖杜甫是“杜二”,白居易是“白二十二”。

在岑仲勉先生考證後,所寫的《唐人行第錄》中,可以知道這些排名其實有點“江湖傳聞”的意味,一個人的排名可能有好幾種說法。比如孟浩然,有“孟大”,“孟六”,“孟八”等多種說法。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既然排名“李二十”,那麼李紳的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圈可點的。

李紳生活的年代,是唐德宗時期,算是“中唐”。

中唐時期,相比初唐來說比較混亂。藩鎮割據,宦官當權,黨派之争。

也正因此,百姓的日子不好過,作為一個窮遊的“備考學子”,李紳在遊曆中也看到了百姓生活,民間疾苦,所以才能寫出如此詩句。

《憫農二首》可謂讓李紳“一戰成名”,而呂溫的話也一語成谶,李紳後來真的做了唐朝的宰相。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憫農二首你是否知道)4

不過人是會變得,等他中年進入仕途,步步高升,到成為宰府。飛黃騰達的路上,當初那顆“憫農”的赤子之心早就不見了蹤影。

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花天酒地,沉迷聲色,一餐飯耗費幾百上千貫。這讓曾經對他刮目相看的韓愈等人嗤之以鼻。

據說他喜歡吃雞,但隻是喜歡吃雞舌頭,于是每頓飯為了湊夠一盤子雞舌頭,需要宰殺三百隻雞,可謂浪費至極。

他還曾經送過美人給劉禹錫,而劉禹錫的回應是一首《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詩中諷刺輕歌曼舞,美人在側,美酒佳肴已經是李紳的家常便飯,生活糜爛養尊處優,為官暴虐,不思百姓之事。這樣的官員,劉禹錫看到了後感覺心中難過。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憫農二首你是否知道)5

這也留下了一個成語“司空見慣”。

自作孽不可活。

李紳終于“作”到了頭,不僅為了美色制造冤案,還卷入“牛李黨争”。

他自己晚年雖然入京拜相,而且活到了七十五歲,因病而亡,也算是個善終。

但因為暴虐奢靡,不僅自己的名聲不太好,而且禍及子孫,“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不知當年預言他能夠當宰相的呂溫看到如此結局,又該做何感想。

憫農二首鋤禾日當午(憫農二首你是否知道)6

這便是《憫農二首》,以及它的作者的故事。

由此可見,保持一顆初心,是多麼難的事情。人有時候就會容易因物質和環境的變化,而見異思遷。

讀古詩,讀的是意境,更是作者的生平。

其實每一首詩詞,背後都有一個深刻的故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