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2、譯文: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隻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3、賞析: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迹。王維特别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裡,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别。“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于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淨;“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于表現夜間春山的甯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于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迹,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如果隻讀第一句,讀者可能會覺得它比較平常,但在“空山不見人”之後緊接“但聞人語響”,卻境界頓出。“但聞”二字頗可玩味。通常情況下,寂靜的空山盡管“不見人”,卻非一片靜默死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瑟瑟風聲,潺潺水響,相互交織,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此刻,這一切都杳無聲息,隻是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卻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這“人語響”,似乎是破“寂”的,實際上是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局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複歸于萬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幽暗,林間樹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見陽光。寂靜與幽暗,雖分别訴之于聽覺與視覺,但它們在人們總的印象中,卻常屬于一類,因此幽與靜往往連類而及。按照常情,寫深林的幽暗,應該着力描繪它不見陽光,這兩句卻特意寫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讀者猛然一看,會覺得這一抹斜晖,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線光亮,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深林帶來一點生意。但細加體味,就會感到,無論就作者的主觀意圖或作品的客觀效果來看,都恰與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時反倒使人不覺其幽暗,而當一抹餘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駁駁的樹影照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時,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這“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晖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漫長的幽暗。如果說,一二句是以有聲反襯空寂;那麼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襯幽暗。整首詩就像是在絕大部分用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了一點暖色,結果反而使冷色給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