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
這一年,曾經誇口說,全國人才都已經在朝廷裡,而把杜甫那一屆考生全部拒之門外的李林甫,去世了。
《長安十二時辰》李林甫劇照
接替李林甫出任宰相的,是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
這年科舉,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參加明經考試,考的稀爛。主考官去請示,不料楊國忠大怒道,我的兒子何愁不富貴,還用得着你們這些鼠輩來賣好嗎!
同年,剛剛吞并突厥阿不思部落的安祿山被告知,一向和自己不和的哥舒翰成了西平郡王,兼河西節度使,而楊國忠向玄宗上奏說自己要謀反。
《妖貓傳》安祿山劇照
對大唐百姓來說,這不過是盛世的又一年,而對大唐帝國來說,卻是暴風雨的前夜。
在這個多事之秋,有一個人,經曆了人生四大喜之一,金榜題名時。
他叫張繼,字懿孫,來自襄州,30歲不到就中了進士,前途一片光明。
一、京杭大運河坐在船尾的張繼回頭望着碼頭,随着船槳拍打河水的聲音,眼前的長安城正在不斷縮小,模糊,直至消失在視線的盡頭。
相比張繼,碼頭上的其他人似乎更加忙亂,有拖家帶口的,有扶老攜幼的,大包小包,忙裡忙外。
他們的目的地隻有一個,去南方,至于具體去南方什麼地方?能不能适應南方生活?已經顧不上了。
畢竟,連皇帝都跑了。
這是公元755年,一場被後世稱為唐朝轉折點的叛亂爆發了。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诏讨伐楊國忠為由在範陽起兵。
僅一個月叛軍就攻破洛陽,潼關成了唯一的屏障,可老百姓等來的消息卻是,據守潼關的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被問斬。
任誰都看得出,接下去的形勢很不樂觀。
船要從廣濟渠駛向通濟渠,再從通濟渠到山陽渎,直到江南,才算安穩。這一路從北到南的水路,就是隋唐大運河。
這條全長2700多公裡的大運河,見證着大唐帝國财富的流轉,在将來,它還要見證幾個帝國的興衰。
可眼下,大運河承載的卻是數以萬計的難民。
二、 “長漂”張繼船艙很小,加上人多,就更顯擁擠,有時候連腳都伸不直。
這樣的光景,讓張繼想起剛到長安的時候。
雖說條條大路通長安,但人和人還是不一樣。初到長安,張繼就聽人說,要想在長安出人頭地,投靠楊家人是最快的辦法。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楊貴妃的美,就是大唐的美,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其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八姐秦國夫人,加上堂兄楊钊,後被玄宗賜名楊國忠,在一年之内連升數級,兼任15個職位。
這五家,隻要攀上,榮華富貴就在轉眼之間。
張繼是個“愣小子”,有股子傲氣,他看不上這些。
初到長安,就寫了一首感懷詩:
“調與時人背,心将靜者論。
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
五侯說的是西漢漢成帝,一天之内給五個舅舅封侯,分别王譚平阿侯 、 王商成都侯 、 王立紅陽侯 、 王根曲陽侯 、 王逢時高平侯。
外戚專權,老王家當道,最後王家出了個王莽,把老劉家趕下了台。
張繼嘴上是痛快了,可自然也不受什麼待見。
幸而考場上還算是公平,眼瞅着就可以做官,誰知道這場百年一遇的“安史之亂”給他趕上了。
三、《楓橋夜泊》《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
“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餘杭,八百餘裡,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驿宮、草頓,欲東巡會稽。”
公元610年,隋炀帝終于完成了南北大運河這項偉大的工程,他本想效仿夏禹和秦始皇,乘着龍舟,登上會稽山,以望東海。
隋炀帝沒能走完的路,張繼差不多走完了,不知不覺,船已經到了蘇州。
當時江南最繁華的城市,無疑是揚州,也許是去的人太多,也許是揚州和長安有某種相似,總之張繼選擇去蘇州。
借了大運河的光,蘇州在唐代也成了江南段運河的樞紐,唐初時蘇州戶數不過1.1萬,到玄宗開元時期已達到6.8萬戶,天寶年間更是增加到7.6萬戶。
從大運河坐船進蘇州城之前,一般都會在一個叫楓橋的地方停泊休整。
和大多數人一樣,這一天,張繼的船也停泊在了楓橋,他絕不會想到,在一千多年以後,來自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湧向楓橋,隻因為他的一首詩。
秋天的夜晚有一些特别,仿佛有人在不斷給天空潑墨,一層又一層,混沌而朦胧。
整片整片的黑暗從天上浸沒下來,吞噬了光明,帶來了寒意。
天上剩下的隻有一個月亮,月亮總會讓人有許多想象,尤其對于中國人來說。
有人會想到遠方的朋友,比如張九齡就寫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有人會想到故鄉,比如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對每個人來說,太陽永遠都是那個太陽,可月亮卻各有各的月亮。
這一夜的張繼有些睡不着,坐在船頭,遠遠望去,水面上有個月亮,随着水波搖搖晃晃,仿佛剛從天上落下來,掙紮着想要回去。
空中飛過幾隻烏鴉,呀呀呀地叫着,在寂寥的夜晚,更顯刺耳。它似乎在嘲笑掉在水裡的月亮,也好像在嘲弄像張繼這樣的北方漂泊客。
擡頭望去,天空被枝葉遮擋,從樹葉的間隙處,漏下微弱的月光,仿佛給天空鋪上了一層霜。
岸邊的楓樹一棵接着一棵,白天的楓葉透着陽光,看上去是一片火紅,可到了晚上,卻隻是黑漆漆地一片。
在這片黑色的底部,隐約能看見深紅的一團,那是靠近江面的楓葉,似乎被江邊的漁火給點燃。
在漁火的邊緣,也有幾個像張繼一樣睡不着的人,惘然若失。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不是來自長安,就是來自洛陽,這場戰亂,打亂了他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戰争什麼時候才會結束?自己還能不能回家?未來還能不能做官?一想到這些無解的問題,頓時有一股憂愁湧上心頭,張繼連忙把它們都吐露出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铛~铛~铛,一陣陣敲鐘聲從遠處襲來,瞬間打破了黑暗中的沉默。
不少人從船艙裡鑽出來,那麼晚了,是誰在敲鐘?
是白天看到的那座寺院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铛~铛~铛,鐘聲仍然徐徐傳來,穿透河邊的過客,奔向遠方的群山。
接着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從長安到江南,是一段漫長的告别,也許是對家鄉的告别,也許是對過去的自己告别,隻要是告别,總是充滿了憂傷。
人并不習慣改變,尤其是被動地,迫于無奈地改變。
千頭萬緒,都歸到一個“愁”字。
可就在這一晚,這铛铛铛的鐘聲像一股無形的風,吹散了籠罩在頭上的愁雲慘霧。
越來越多的人從船艙裡出來,妻子抱着熟睡中的孩子,依偎到了丈夫的身邊,老父親拍了拍兒子的肩膀。
張繼擡起頭看到,那不是一輪明月正挂在空中嘛,楓葉從樹上撒下來,旋轉、起舞、飄落到張繼的腳下,他撿起這片楓葉,放在手心。
說一聲再見,就是和過去的告别,每一次告别,都是另一次新生的開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鐘聲停止的時候,張繼也完成了這首《楓橋夜泊》。
C叔的更多詩詞故事:
比孤獨更孤獨的是,做一個正直的“奸臣”,讀柳宗元的《江雪》
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卻寫出最動人的思念,讀蘇轼與王弗的愛情
在這首詩之後,再沒人能寫出更美的重逢,讀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李白最特别的告别,《贈汪倫》短短28個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
最成功的失敗者,他用一首詩開啟一個時代,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參考資料:
1、《張繼的行迹及其他》儲仲君
2、《唐代詩人張繼簡論》邝振華
3、《楓橋夜泊與寒山寺得名考》王金龍
4、《蘇州史紀》紀錄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