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自建房?2018年12月5日,寒流襲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紛紛揚揚,漫天飄灑,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近幾年的自建房?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2018年12月5日,寒流襲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紛紛揚揚,漫天飄灑。
陽煤集團,巨興小區。馬齊玉站在窗前,若有所思看着窗外,“馬上要降溫了!要是還住在‘自建房’,就難捱了!”
一旁的老伴笑了:“你又要說‘自建房’……”
自建房,承載着馬齊玉全家過往生活的諸多記憶。
40年前,1978年夏季的一個夜晚,陽煤集團三礦矸石山上,礦工馬齊玉靠幾個夥計幫忙,土坯磚頭砌牆,灰渣油氈蓋頂,為自己搭起了一個約4平方米的房子。第二天,牆上的泥皮還滲着水,他就抱着鋪蓋卷住了進去。
三礦又多了一個“自建房”住戶,而且一住就是34年。春夏秋冬,年複一年,其中的窘迫苦惱,難以忘懷。
收回目光,馬齊玉眼角有點濕潤。
“自建房”,這個名稱表明了房子的來曆:工人自己建的房子。馬齊玉不是陽煤集團第一個“自建房”住戶,也不是最後一個。
随着經濟建設對能源需求的增長,陽泉采煤業高速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起,成千上萬的農民陸續從黃土地走進煤礦。但礦上一時沒有辦法為這些礦工及家屬提供住房,他們隻好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工人越招越多,“自建房”也越建越多。
“自建房”的建築材料,大多是礦上撿來的廢舊材料。半頭磚、舊木料、廢油氈、石灰等。這些材料不好搞到,就隻能自己托土坯。“這樣的建材,注定房子建不大,大多是六七平方米一間。一間小房,或者再多建一間小廚房,就是全家四五口人賴以生存的空間。”回想往事,馬齊玉目光滿是凄涼。這目光鑽進心裡,再到眼裡,變成渾濁的淚,砸向大地。
“自建房”遮風擋雨的功能極差。說起往事,老馬的老伴有一肚子苦水:“三伏天,屋内熱得像蒸籠,數九天又冷得像冰窖。最讓人糟心的是雨雪天。雨天,外邊大下,裡邊小下,屋裡沒一處幹地,衣物糧食都得泡湯;雪天,一怕雪重壓塌屋頂,二怕雪化屋漏,所以一下雪,家家戶戶都上屋頂掃雪。”
建材差,再加上沒有統一的标準和規劃,房子建得高低不等,大小不一,十分雜亂,沒有公廁和垃圾處理設施,更不用說煤氣、自來水、暖氣、電話了。
這裡,唯一勉強現代一點的是通了電,但電壓卻忽高忽低。當時,鄰居剌庭福家裡最值錢的電器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因為電壓不穩被燒壞了。後來,親戚送給他一台小彩電,沒多久就被雨淋了。
到本世紀初,陽煤集團已經有“自建房”住戶31000多戶。如果按每戶4口人計算,就是12萬多工人及其家屬。高高低低的自建房,宛若城市邊上的“傷疤”。
2005年,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下,“自建房”改造這一民生工程上馬。一間間“自建房”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消失,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在“自建房”裡蝸居多年的人們終于盼來了現代化的新居。
喜慶的鞭炮,快樂的笑臉。最近幾年,馬齊玉周圍,這樣生動的畫面越來越多。
2012年1月31日,農曆臘月二十,礦工苗和平暖房的日子。
50歲的苗和平,在“自建房”裡住了大半輩子。他沒有想到,這輩子還能告别“自建房”,住進樓房。拿到鑰匙,苗和平先給大學畢業後在惠州工作的女兒報喜。女兒聽了,第一句話就是:“新家要有我的房間!”
孩子在逼仄的“自建房”長大,有一間自己的房,成了割舍不了的心願。委屈她了!
搬家是大事,對于要遷到新樓房的“自建房”住戶來說,更是一輩子的大喜事!所以,老苗暖房的酒席要排場,要體面,擺在酒店裡,整整8桌。老苗招呼着夥計們喝酒,想着這大半輩子的酸甜苦辣,眼眶濕了……
幾年來,3萬多“自建房”住戶陸續遷居新房。故事不同,感受卻一樣。新房比他們想像得要好出許多倍。房屋南北朝向,陽光充足,布局合理。樓間道路寬敞,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備。生活似乎在一夜之間跨越了半個世紀,有做夢一樣的感覺。
薛小豔今年39歲。翻看老照片,她20多歲的時候遠沒有現在光鮮。那時候,她住在“自建房”裡,老公外邊忙,家裡的事都靠她。身在城市,卻還是農村婦女的活法。挑煤擔水和煤泥,劈柴掏灰生火爐,買菜做飯洗衣服,接送孩子上下學……一天到晚灰頭土臉,也沒有拾掇自己的時間。搬進新居,水、電、氣齊備。洗衣機、煤氣竈、熱水器、網絡、電視、手機……“自建房”裡一天到晚忙不停的家務,現在用不了半天。有了閑暇,有了心情,她上網、逛街,跟着潮流走,一臉燦爛陽光,一身時尚穿着,當年那個土裡土氣的礦工家屬,如今活出了城市女性的風采。
楊金寶遷居的小區,綠樹成蔭、花團錦簇。他這個矽肺病患者覺得舒心惬意。他說,30多年來,他挖出的煤照亮了别人,現在黨和政府的民生工程又照亮了他的生活。好好享受這光景,是他眼下最大的快樂。
40年前,和馬齊玉一樣,礦工李根生搬進“自建房”時,家當隻有個鋪蓋卷。這不是個例,幾乎所有剛招工進礦的人就是這樣。工人大多來自農村,而那時的農村相對貧困,許多地方溫飽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他們背着小小的鋪蓋卷,來到礦上住進“自建房”,開始了他們的礦工生涯。雖然生活諸多不便,但他們有着中國農民吃苦耐勞的樸實品性,有着忠于事業的堅強信念。所以,滿懷對幸福的憧憬,樂觀頑強地生活着、工作着。
改革開放40年,加速了他們實現夢想的腳步。當年隻有一個鋪蓋卷的人,如今的殷實程度已遠遠不能用鋪蓋卷估算了。
李根生的第一間“自建房”隻有七八平方米。如今,他住在82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樓房裡,每月有3400元退休金,加上老伴的1000元,應付生活綽綽有餘。兩兒兩女,也各自成家立業,家家都有新住宅,都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與老李剛來陽泉時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李根生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人這一輩子,要受得了罪,享得了福。從破舊漏雨的自建房,到寬敞明亮的回遷房;從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到現代化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在他看來,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個人努力是一方面,關鍵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改革開放40年,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自建房,80年代、90年代的單元樓到跨入新世紀的高層住宅,到2017年陽煤集團人均居住面積達到了31.2平方米。從“蝸居”到舒适“安居”,消失的“自建房”,見證時代變遷,讴歌偉大征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