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來賞析的是唐代詩人中,既是詩魔又是詩王的白居易寫的《賣炭翁》。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逝世于公元846年,是河南新鄭人,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官位最高做到了唐朝的翰林學士(皇帝秘書)、左贊善大夫(正五品上,放現在就是略微高于廳級)。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與李白、杜甫并稱唐代三大詩人。
背景介紹完了,現在開始我們欣賞這位唐代詩王的佳作吧。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jì)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
即使寒風凜冽,亦有梅花淩寒盛開
這首詩是詩人借用賣炭翁這個人的遭遇,揭示唐朝當時宮市的本質,影射了當時統治者對人民進行無情掠奪的罪行。
詩文開篇四句中的“伐薪”、“燒炭”簡練地概括了賣炭翁的制炭工序的複雜和勞動過程的繁重。“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則将賣炭翁勞動的艱辛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伐薪燒炭南山中”的“南山”即為荒無人煙,豺狼橫行的終南山,賣炭翁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中淩霜戴雪,以斧“伐薪”,起窯“燒炭”,好不艱難地制炭“千餘斤”。這來之不易的碳,每一斤都是賣炭翁的心血,都凝聚着他生活的希望。
通過寫賣炭翁艱辛制炭的艱苦過程,将其與售賣木炭的商人明确地區别了開來。詩人高明地用自問自答式的“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向所有的讀者介紹了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這一問一答之間,讓呆闆的賣炭翁形象變得更加活靈活現,更是讓詩文出現了跌宕之勢,瞬間拓展性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為我們展現了一位已被統治階級剝削得貧無立錐之地,别無衣食來源,祈求他艱難燒制的千斤碳能賣出一個好價錢的普通勞苦大衆。
每個安足的普通人在“身上衣正單”的時候,無不希望天氣能暖和。但是文中的賣炭翁将解決生活衣食問題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之上,所以他才甯願“心憂炭賤願天寒”,在這嚴冷的寒冬之中,仍然盼望天氣能更加寒冷。通過這一句詩詞,我們能看到詩人對賣炭翁艱難處境和複雜心理活動的深刻理解,僅僅這十幾個字,更是真切地表現了詩人對勞苦大衆傾注的無限同情。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本詩上下部分的轉承過渡之句。
“夜來城外一尺雪”,賣炭翁終于盼來了他期待的凜冽寒風、紛紛大雪。此時的賣炭翁正“曉駕炭車輾冰轍”,完全不顧得冰雪交加路途會有多難走,現在他心中隻有那千餘斤碳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物和糧食。
拖着一車炭,盼來一場雪的賣炭翁,滿懷希望的到了天子腳下,心裡盤算着将碳賣給城中的達官顯貴、商賈巨富們。但卻遭遇“黃衣使者白衫兒。”
來的是誰呢?來的原來是“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中使者,在皇宮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敕令面前,“牛困人饑”的賣炭翁隻能跟着宮中使者的“叱牛”聲而去。
賣炭翁從“伐薪”、“燒炭”,從“南山中”、“駕碳車”、“碾冰轍”到“泥中歇”,如今卻隻能“回車叱牛牽向北”去,把千辛萬苦燒制的碳送到了皇宮之中,之前的種種打算、生活的希望,此時都成了泡影。
把碳送進了皇宮的賣炭翁,無疑是更加的“牛困人饑”,隻是不知道餓着回到終南山的時候,賣炭翁又會想些什麼,接下來的日子又将怎樣度過?!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再繼續展開來寫下去,但我們卻沒法停止思考,沒法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沒法不憎恨當時統治者的罪惡剝削。
這首詩蘊含深刻的思想性并極具特色的藝術性。詩眼“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淋漓盡緻的展現了賣炭翁那瀕臨生活絕境之時的那讓人可憐的希望,那唯一的希望。作者巧妙靈活地運用反襯和陪襯的表現手法,以“兩鬓蒼蒼”突顯炭翁的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彰顯“伐薪”、“燒炭”之艱辛,輔以險惡荒涼的終南山作陪襯,這一幕幕,反襯出了賣炭老翁求生求活的熾烈希望之火。而詩文最後的“一車炭,千餘斤”竟然隻能換得“半匹紅紗一丈绫”,反襯出了宮中使者對貧苦民衆的殘酷掠奪。整首詩,前半部分展現了底層勞動者熾烈的生活希望之火,後半部分則是詩人悲痛遭遇希望破滅卻又無可奈何的那些可憐人。
好了,今天這首含蓄有力,引人深思而又扣人心弦的唐詩就賞析到這裡了。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轉發給你家裡有讀初高中的孩子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