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青少年科學探索計劃

青少年科學探索計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6:41:28

青少年科學探索計劃?一把科教融合的“鑰匙”——,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青少年科學探索計劃?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青少年科學探索計劃(一把科教融合的)1

青少年科學探索計劃

一把科教融合的“鑰匙”——

為偏遠地區孩子打開科學探索之門

共享科技館、天文觀測站、AI互動空間……近年來,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不斷“上新”。3D打印、無人機、天文和氣象觀測等之前看似遙遠的事物,已變成這所深山小學的學生正在“探索”的對象。

如何在偏遠民族地區開展科技教育,為那裡的學生打開探索科學世界的大門?這是不少科技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解答的問題。在擔任中益鄉小學校長時,劉斌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把“鑰匙”——科教融合。

将科學與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全國有不少民族地區正在實踐、探索中。他們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經驗?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語文課,也可以是科學課

“糖是如何從甜蔗中提煉而來的?當糖廠開榨時,空氣中時而彌漫蔗香、糖香,時而會有股難聞的氣味,由淡漸濃,平時讓人垂涎的糖制作時的味道為什麼是這樣的?其中蘊含着什麼科學原理……”這是許瓊容從支教的十月田鎮紅田學校附近糖廠得到的語文課“科普靈感”。

許瓊容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第四小學的語文教師,還是昌江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一名科技輔導員。在她眼中,生活處處有科學,随處都是科普的素材,是帶領學生開展科技實踐活動的契機。在黎鄉支教的一年中,她不僅教語文,還試着把科普和語文,尤其是與寫作相結合。

糖廠便是一個結合點。不少學生平時常路過糖廠,卻鮮有人走進去。許瓊容帶着學生觀察,親身體驗一車車的甘蔗變成純淨小顆粒的過程,引導他們去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們既增長知識,又有助于寫作,還鍛煉了動手能力。

在中益鄉小學,任意一堂課都可以是“科學課”。劉斌告訴記者,學校在每個年級從相應的教材中選取1-2篇課文,教師在常規的教學任務外,适當加入科普内容做引申。以《雷雨》為例,教師講到“刮風”“下雨”時,不僅讓學生感受段落層次和優美語句,還要加以介紹風、雷、雨等自然現象形成的過程。

在劉斌看來,科教融合的一個層面便是課堂教學與科學普及的融合,即将科技教育、科技普及納入全學科,使其與課程、課堂有機融合,與培養目标有機融合,與功能室配套相融合。用他的話來說,“教學也是科學的一種普及”。

在劉斌提出課堂教學與科學教育融合之初,學校不少教師有顧慮,擔心學生能夠掌握好課本知識本就不易,更别說拓展科學的内容。對于如何融入課堂,教師更是一時沒有頭緒。“我們也是一步步試着來,教師看到學生對引申的科學知識興趣濃厚,就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劉斌說,正是這些課堂和科普融合的嘗試,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他們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

科技教育,不隻在課堂

但科技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劉斌認為,科教融合的另一層面是學校教育與社會上的科技機構進行融合,形成多層次、人人參與科學普及的良好氛圍,多方協作提升科技教育的水平。

在中益鄉小學,“上新”的除了共享科技館、泥塑室、天文觀測站等功能室,還有科學課“教師”。他們中既有學校自身培養的專職教師,也有校外科學機構成員。

2021年暑假,中益鄉小學還來了一撥高校教授和專家,帶着學生用天文望遠鏡“仰望星空”。劉斌清楚記得當時學生好奇和興奮的樣子,“孩子們跑過來和我說,從來沒用過這種角度看頭頂的天空,覺得特别神奇”。

如何讓校内的資源更有效地補充、豐富校内教育,也是昌江縣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郭周豔正在思考的問題。在她看來,在“雙減”的背景下,該活動中心作為一種校外教育機構,對當地校内教育的補充作用更為凸顯,“學校沒有的,我們來做普及;學校有的,我們要做精做強,做特長培養”。

昌江縣青少年活動中心自2007年成立,逐漸組建起航模、車模、機器人等多個科技興趣社團,并與設在昌江縣鄉村學校的12所鄉村少年宮建立幫扶結對關系,每月都會走進鄉村少年宮開展活動。

有的學校比較偏遠,開車也需兩個多小時,一路颠簸。“但我們每年要去,因為那裡的孩子渴望看到我們的科技活動走進校園。”郭周豔說。有的學校平時科技類活動非常少,活動中心每次去開展這類活動時,學生都舍不得離開,對于組裝的航模、小機器人愛不釋手,“有的孩子會把送給他們的航模拿回家放在床頭,即便很舊了也舍不得丢”。

郭周豔記得,最初到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航模體驗活動時,孩子們很興奮。但一說要教他們如何控制航模飛行,“他們就躲得遠遠的,不敢靠近,一方面怕航模飛機打到自己,另一方面是因為缺少自信”。但讓她欣喜的是,這些孩子在活動中心老師的耐心指導下不斷進步,有的還走上國家級比賽賽場,獲得了全國航模比賽一等獎。

這也讓郭周豔更加堅定,校内、校外教育“兩條腿走路”,更能促進科技教育的發展,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提高其科學素養,為孩子們撒下科技的種子。

來自新疆的阿吾提·艾沙不曾想到,自己會被一次到北京參加的科學營活動所改變。當時正在巴楚縣第二中學讀高二的阿吾提·艾沙,在學校科技輔導教師的鼓勵下,第一次坐上火車來到北京,并在那次活動的手工航模比賽中獲得第一名,這讓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有了更多信心”。第二年,他如願考入石河子大學。他覺得,“學校長久以來的科普課程和那次北京的科普旅行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小小的科學夢想變成理想。”

讓科技教育走得更遠,需要團結更多人

85後青年羅凱如今已在巴楚縣第二中學工作12年,目前是正高級科技輔導員。在帶領學生參加和開展科普項目過程中,羅凱感覺自己的知識庫在不斷被“掏空”,盡管一直在學習,但仍不足以滿足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需求。在他看來,想讓科技教育走得更遠,需要團結更多的人。

“我盡己所能把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的科普專家和教師帶到學校,希望有更好的師資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科學知識。”為吸引更多有志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人,羅凱還籌建起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名師工作室,并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吸引校内外更多的人來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科學調查體驗、科普劇展演、機器人創意編程等活動。

為讓更多人加入自己的隊伍,郭周豔跑了不少相關企業、學校等,去洽談合作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同時邀請科技愛好者來活動中心兼職。

“最難找的是學校對口的教師,因為在校外做科技教育對他們的績效考核、評職稱等幫助很小,我們隻能用科技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重要性來鼓勵他們,一遍邀請不成,有時就‘三顧茅廬’。”郭周豔說。

郭周豔認為,要促進科技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應成立一個科技輔導員工作站,對參與的教師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認定和政策傾斜,“讓老師的工作和成果被看到、被承認,得到應有的待遇”。

“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學生,教師水平提高了,才能改變一代又一代學生。”中益鄉小學語文兼科學教師唐大鵬說,除了讓更多教師加入科技教育的隊伍,還需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培訓,“鄉村學校的科教融合更需要學習型教師,以教促學,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帶給學生全方位的引領”。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袁潔 周呈宣 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