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清照是怎樣的才女

李清照是怎樣的才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02:36:16

李清照是怎樣的才女(為何大家不願接受一個再婚的李清照)1

《才女之累:李清照接受史》

(美)艾朗諾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序(指李清照名作《金石錄後序》)在紹興二年(1132年),李(李清照)五十有二,老矣……必無更嫁之理。”“更嫁之說,不知起于何人,太誣賢媛也。”這是晚明《徐氏筆精》中語,由此開啟了“李清照未再婚說”。此說在清代影響甚大,經盧見曾、俞正燮、李慈銘等名家論證後,幾成定案。1957年,此說遭質疑,引起巨大波瀾,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有詞學泰鬥之稱的著名學者唐圭璋仍堅持此說。

從史料看,“李清照未再婚說”依據不多,僅靠臆想出“李清照仇家潑污”來否定相反記錄,但宋人筆記相關内容甚多,豈能盡與李清照有仇?且李清照在自己寫的《投翰林學士綦(音如其)崇禮啟》中,明确提到再婚,卻被判為“僞作”。

為什麼大家不願接受一個再婚的李清照?

明中期以後,随着商品經濟發達,閨閣詩人輩出,她們結成詩社,甚至将作品結集發表,與傳統觀念形成沖突(《紅樓夢》中林黛玉便不同意閨閣詩集外傳),人們急于尋找一個“古已有之”的證據,以使自己行為正當化,于是,李清照被“重新發現”。

李清照是怎樣的才女(為何大家不願接受一個再婚的李清照)2

李清照是宋代人,父親李格非是蘇轼的弟子、“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文壇地位崇高,她又嫁與皇族趙明誠,故與主流文學圈頗有往來,其創作得到推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李清照是唯一被經典化的女詞人——其他女作家雖可能受稱贊,但很少被視為一個時代創作的代表,也很少被模仿。

然而,女子再婚在宋代本屬尋常,在明清則為重大道德污點,李清照幾乎成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反證,這為“李清照未再婚說”提供了心理需求。

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張汝舟品秩甚低,或有家暴和騙取李清照收藏之事,緻婚姻破裂。按宋代法律,妻告夫即使勝訴也要被判兩年徒刑,李清照便采取了迂回戰術——告發張汝舟收受賄賂,使其獲罪,則婚姻自動失效。

可能是對第二次婚姻感到後悔,也可能是為奪回皇室姻親身份,離婚後的李清照寫了感人至深的《金石錄後序》,其中包含了身世浮沉、追憶對往日愛情生活和對人世無常的感慨。俞正燮們則成功地從中找到翻案機會——文中李清照對趙明誠如此懷念,且已年邁,怎麼可能再婚?

其實,正如錢锺書先生在《圍城》中所說,文人最渴望妻子去世,這樣就可以寫出感人的《悼妻文》,千古流傳,可寫完後,他們大多又會再婚。

在俞正燮們的眼中,李清照卻沒有這種自由。她必須純而又純、言行合一、隻能寫自己遭遇,她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虛構,不能裝模作樣,不能今天浪漫、明天現實。于是,李清照“偉大”了,成為男性道德祭壇上一份沉重的祭品。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訪問唐圭璋先生時,談到李清照曾再婚,唐甚至表現得有些生氣。在他看來,李清照是“女中丈夫”,怎可能再婚?唐圭璋先生喪妻多年,一力将幾個子女拉扯成人。在逼仄環境中,讀書人對忠誠、愛情産生了過度期待。

其實,李清照再婚與否是個人生活的選擇,與後代何幹?個人隐私變成公共議題,折射出文化内部深藏的緊張,正是在這種緊張感的驅使下,一代代人把自己的期望張貼在前人身上,最終使事實變得越來越模糊。

按最嚴格的标準,目前存世的李清照詩詞中,僅22首确定無疑,可自明代以來,李清照全集不斷擴充,最新版已超百首,許多是“新發現的”。有多少僞作已被我們視為李清照的代表作?又有多少僞作将流傳千古?從這些僞作中,我們讀懂的究竟是誰?

文學的意義是在接受中形成的,可接受本身并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過程,它可能隐瞞許多真相,并依據我們的需要,“定制”出曆史圖景。本書價值在于給了讀者一個接受史的視角:當我們自以為正從曆史中讀出大智慧、發現了重大規律時,請别忘了,還需從接受史的角度加以反省,否則我們很可能被套牢在幻覺中。

更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長安街知事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