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一個充滿丁香花的校園裡

一個充滿丁香花的校園裡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06 08:19:44

一個充滿丁香花的校園裡(奇妙的大學百草園)1

森林之廊

雲燈傳遞蟲鳴鳥叫,互動裝置收藏“聲音日記”,燈柱展示樹木水分,攝像頭智能識别後開啟燈光秀……這是北京林業大學新地标“林之心”的真實場景。這處今年開放的新景觀包括林中博物館、林中密語、林之心生物圈環、梅園、櫻花步道、光雨之泉等9處特色景觀節點和19處景觀設計節點,涉及改造面積約1.2萬平方米。

這裡既是大學版“百草園”,又是絕佳的戶外課堂,水系景觀中種植了40多種水生植物,綠地上有梅園和櫻花步道,池塘裡将投放魚兒。園區在提供大自然野趣的同時,也為學生打造學習植物知識、生态系統、園林材料和景觀工程的平台。

長知識

林中博物館上牆174種标本

位于“林之心”核心位置的林中博物館,主要由森林之廊、植物展牆、雲燈和信息展示系統構成。

一道一道原木色竹鋼,構成漂亮的拱形廊道,猶如時光隧道,向遠方延伸;拱道上方,長條形的仿木質材料,像瓦片一般,層層堆疊,雨水會順流而下;拱道下方,整齊排列的原木色書桌,為同學們提供雅靜的學習空間……這裡便是森林之廊所在地。

再向上看,書桌上,一盞一盞白燈,仿佛一朵一朵飄浮的白雲。這款小雲燈,有顔值還藏玄機,其内置紅外傳感器,人走近之後,鳥叫蟲鳴之聲将在耳畔回響。

“林之心”設計師、北林園林學院副教授蔡淩豪介紹,這是委托學校博物館和自然保護區學院的老師,從全國6個自然保護區采集而來,“這樣學生坐在廊子底下,也能夠體驗到來自于全國各地的自然之聲,使校園裡面的空間與更廣闊的時空相連。”

廊道正中,一個個透明大方格,組成了一整面植物展牆,這裡陳列了174種植物标本,其上的葉片、葉脈、葉柄等清晰可見,背面則标注拉丁名、科名、簡介等。這些植物标本以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中部植物為主,大多采自秦嶺周邊,部分熱帶植物采自南方,其中有北京常見的銀杏、刺槐、迎春等。

蔡淩豪說,制作植物标本是部分專業的必修課,今後将邀請學生采集制作北京周邊的代表性植物标本,用于展牆的更新。

未來,此處還将添加信息展示系統,以大屏幕展示園區說明書、北林校史、校友名錄以及氣候、溫度、水分、水質等環境因子數據。蔡淩豪提到,這裡還會設置VR系統,這樣即便博物館關門,校内師生和校外遊客也能通過戶外交互裝置“雲參觀”。

森林之廊南邊的梅園和櫻花步道,是真正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小型梅園裡,栽種有北林培育的特型梅花,這是為了紀念北林已故梅花專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陳俊愉而設計。梅園旁,吉野櫻花組成的陣列則構成新的景觀步道,未來可供市民品梅賞櫻。明年,學校還将引種桂花,試驗這種南方常綠植物在北方的生長情況。

藏玄機

錄下“聲音日記”感受“光音叢林”

除了觸手可及的植物花草,“林之心”還設置了不少新穎有趣的互動裝置,讓學生們驚呼“大開眼界”!

森林之廊北側,一條碎石子鋪就的幽徑通向一個神秘之處——林中密語,這裡豎立起兩個1米多高的馬卡龍綠的小圓柱,内置感應裝置,可以記錄、儲存個人的林中“密語”,通過加密封存後成為“聲音日記”。

蔡淩豪介紹,這将是學生情緒釋放的窗口,此處地下正好是鍋爐房,對着話筒說話,按下紅色的按鈕,地下就會傳來火焰焚燒的聲音,還能看到燃燒的紅色火光,仿佛把不快統統燒掉;按下綠色的按鈕并輸入學号和密碼,聲音就會傳遞到位于主樓的機房,畢業生多年之後返校,再按一下藍色的按鈕,輸入學号和密碼,就能原音重現。“所以這就是一個時間膠囊,5年、10年之後再回來,仍然可以傾聽當時的心聲。”

這套智慧互動裝置也是由蔡淩豪團隊研發設計,北林校友企業甲闆智慧負責深化加工。

這裡還有一處神奇的生物圈,由圈環、坐凳和中心燈柱組成。

圈中的綠地裡,共有11個燈柱,組成螺旋上升的形狀,通過服務器與校内國槐、油松、桧柏等11棵有代表性的大樹相聯。每棵樹上有一個傳感器,可實時監測水分的變化,記錄生長狀态。到了夜間,燈柱的光線顔色又與大樹的水分相對應,當植物缺水時,燈柱顔色就變紅,發出警報。

這裡還暗藏促進學生交流的功能。坐凳旁,10位同學手拉手站在一起堅持5秒,被攝像頭捕捉并智能識别之後,燈柱中間會上演一場有音樂伴奏的燈光秀。蔡淩豪說,燈光秀的樂曲有很多首,都是精挑細選而來,其中之一就是《森林之心》。

園區東北側,一個個長條形石頭圈出一個林中劇場,這裡還将添置音響,播放舒緩的音樂,讓學生放松身心,音響還具有藍牙連接的功能,可以播放師生手機中的音樂。

試驗田

“海綿校園”收集雨水反補市政管線

“林之心”的另一大特點是,其中的雨台、雨溪、光雨之泉、拉丁名雨水花園和林沼共同構成北林校内規模化的水系景觀,形成長達250米的水系統和占地約700平方米的林沼。

如此豐富的水系景觀,水源從何而來?答案是,收集雨水。

當前,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林之心”也是一處海綿校園的試點。

景觀西側,有一處地埋式水池,校園銀杏大道上一條主要管線的雨水将彙集于此,其中内置水質傳感器和水位傳感器。水質過關的雨水會被泵進紫外線處理器,之後順着水道向東邊流淌,注入水池和林沼,形成瀑、溪、潭、灘、池、沼等豐富的景觀形态。整個園區種植了荷花、菖蒲等40多種水生植物,都帶有淨化水質的功能。

“我們盡量在前端收集雨水,把它截留下來,以減緩市政主管線的壓力,留下來的雨水就作為景觀用水,多餘的水也可以反補市政管線。”蔡淩豪說。

戶外課

尋北京小微濕地運維之道

這裡不僅是公園,也将成為戶外課堂。

這兩年,北京正在嘗試小微濕地示範項目,“林之心”東側的林沼,也是一片小微濕地。蔡淩豪透露,目前鋪設了砂土池底,明年可能還會增加一些陶粒,“學校自然保護區和工學院已經前來聯系,計劃今後在這裡展開人工水系的實驗,會在這裡投放一些自然材料和過濾淨化的植物,測試其效果。”學校博物館也會在此投放一些本土魚類,以檢驗其對小微濕地的适應性。學校還計劃與校外公司合作,投放一些近自然的花卉,借此尋找适合北京氣候的濕地周邊自然植物的配置方案。

“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完善,讓這片濕地更加健康地發展,同時也讓學生體驗自然的運轉之道!”他透露,之後,相關的實驗數據也将為本市小微濕地的運維提供一些經驗。

園區綠地底下還設置了一套智慧節能的精準滴灌系統,它會實時監測土壤的水分,并根據水分變化,進行及時滴灌,系統相關數據也會在數據中心的大屏幕上顯示出來。

■設計師說

打造“感知”與“記憶”的花園

“林之心”項目于2017年提出,從設計、招标、施工到完成,共曆時3年。園區由蔡淩豪帶領團隊主持設計。在設計之初,他就希望将這裡打造成一個“感知”和“記憶”的花園,“所謂感知,便是能夠通過它,感知周邊甚至遙遠時空裡的細微變化,傾聽自然倏然即逝、無影無形的呼吸和心跳;而所謂記憶,則是能夠記錄此刻那些美好、歡聚或孤獨的自己。”

一年的施工時間裡,他不斷與細節較真,最後半年幾乎每天泡在工地,指揮工人操作,檢查效果,經常連軸轉一天之後,錯過飯點,就簡單吃個泡面,晚上來不及回家就在辦公室裡湊合一宿。

明年,設計團隊還将組織“林之心”志願者社團,讓學生參與校園景觀的運營管理。同時,這裡也将成為校内不可多得的實習基地,今後的花卉種植,也會邀請園林專業的學生上手。

蔡淩豪說,“林之心”是學校首個在校園内實現教學、科研、文化交流功能于一體的自然教育實踐基地,歡迎社會公衆未來前來打卡。(記者 任敏 和冠欣 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