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複賽第三場已經完美落下帷幕。漢聽君在這裡會定期給大家帶來每場比賽中的精彩詞彙解讀,讓大家更好的了解詞語背後的故事。今天和漢聽君一起看看第四期精彩詞彙解讀吧!
拼音:páo dīng jiě niú
釋義:比喻技術高超熟練,運用起來得心應手。
字裡字外: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拼音:chù xīn guì mù
釋義:使人感到觸目驚心。
出處:《韻語陽秋》卷一中有這樣一句話:“陶潛謝朓詩皆平淡有思緻,非後來詩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為也。”意思是,陶潛、謝朓的詩能于平淡之中見情緻意蘊,不像後來的詩人對文字刻意雕琢,營造觸目驚心的效果。
字裡字外:“平淡”不僅是宋人詩歌上的審美,其實也是宋代的美學觀點,之于瓷器、服飾都可見。而且這種平淡是“自組麗中來,落其芳華”而後造的。正如蘇轼所說:“漸老漸熟乃至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平淡乃是積累了足夠的人生閱曆與文學創作經曆之後方能到達的至高境界,并非容易學。所以今人挖空心思、抓心撓肝的模仿,也隻是膚淺的平平而不是有思緻的平淡。絢爛之後歸于平淡,如是。
原文節選:陶潛、謝晀詩皆平澹有思緻,非後來詩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為也。老杜雲“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紫燕自超詣,翠駁誰翦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澹,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澹之境,如此則陶、謝不足進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詩,而自以為平澹,識者未嘗不絕倒也。
拼音:chóng zú
釋義:高聳的樣子。
出處:陳子昂《修竹篇》詩中有這樣的詩句:“龍種生南嶽,孤翠郁亭亭。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 意思是,品種優良的修竹“龍種”生長在南嶽衡山,顔色青翠,亭亭玉立,卓然不群。這裡山峰高聳,下雨之後更是一片迷蒙。
字裡字外:這首《修竹篇》原詩前有一段近一百八十字的《序》文,簡煉概括地闡述了詩人倡導詩歌革新的主張,指出齊梁詩風的痹病就在于“采麗競繁,而興寄都絕”,号召詩人們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創作内容充實,具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特色的詩篇。而這首詠物抒懷的《修竹篇》也是其詩歌主張的實踐。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比興寄托的手法,通過對修竹的品性、功用、及志向的生動描寫和豐富想象,贊頌了堅貞不屈的高潔情操,全詩造境壯美,基調樂觀豪放,語言質樸明快,洋溢着一股爽朗陽剛之氣,大有建安詩人的遺風。
拼音:wù
釋義:奔馳
出處:《後漢書·光武十王傳》中有這樣一句話:“歲月骛過,山陵浸遠。”意思是,歲月過得很快,先皇先後的陵墓漸漸遠隔。
字裡字外:三年,帝飨衛士于南宮,因從皇太後周行掖庭池閣,乃閱陰太後舊時器服,怆然動容,乃命留五時衣各一襲,及常所禦衣合五十箧,餘悉分布諸王主及子孫在京師者各有差。特賜蒼及琅邪王京書曰:中大夫奉使,親聞動靜,嘉之何已!歲月骛過,山陵浸遠,孤心凄怆,如何如何!間飨衛士于南宮,因閱視舊時衣特,聞于師曰:“其物存,其人亡,不言哀而哀自至。”信矣。惟王孝友之德,亦豈不然!今送光烈皇後假纟介帛巾各一,及衣一箧,可時奉瞻,以慰《凱風》寒泉之思,又欲令後生子孫得見先後衣服之制。今魯國孔氏,尚有仲尼車輿冠履,明德盛者光靈遠也。其光武皇帝器服,中元二年已賦諸國,故不複送。并遺宛馬一匹,血從前髆上小孔中出。常聞武帝歌天馬,沾赤汗,今親見其然也。頃反虜尚屯,将帥在外,憂念遑遑,未有閑甯。願王寶精神,加供養。苦言至戒,望之如渴。
拼音: chī zǎo
釋義:鋪陳辭藻。
出處:《文心雕龍·情采》中有這樣一段話:“心定而後結音,理正而後摛藻。”意思是,感情确定之後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後才運用辭藻鋪陳開去。
字裡字外::《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的文學理論專著。作者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全書共10卷,50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采道家,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心雕龍》還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内容、繼承和革新的關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征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情采》是《文心雕龍》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論述文學藝術的内容和形式的關系。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關系。第二部分從文情關系的角度總結了兩種不同的文學創作道路:一種是《詩經》以來“為情而造文”的優良傳統,一種是後世“為文而造情”的不良傾向。第三部分講“采濫辭詭”的危害,提出正确的文學創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後造文施采,使内容與形式密切配合,而寫成文質兼備的理想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