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也就是五一小長假後的第一天就要迎來24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了。
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立夏和立春、立秋,以及立冬節氣一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好些農民還沒有到立夏就早開始關注它了。
正所謂“春播、夏長,秋收,冬藏”,而立夏以後氣溫進一步上升,雨水也更豐富了,這對于農作物來說是生長的旺季。
那立夏節氣到了以後,是不是意味着夏天就到了呢?今年夏天熱不熱呢?我們來看看立夏的諺語怎麼說。
立夏是夏天到了的意思嗎?根據古人“四立”劃分四季的說法,立夏以後夏天就到了,因此立夏也是夏季的第一節氣,到了立夏節氣以後,标志着萬物進入到了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但是立夏卻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夏季到了的意思。之所以有這麼多人會把立夏和夏季到了劃上等号,是因為它們把“夏”理解成為“夏季”、“夏天”了。
其實二十四節氣中立夏的“夏”并不是指夏天。在曆書對立夏節氣的由來記載如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另外在元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于立夏有了更為詳細的解釋:“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而這裡的“夏”就是“假”的意思,指的是“長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到了這個節氣春天的植物就要開始逐漸長大了。
因此說立夏到了,就意味着夏季到了,這個是不嚴謹的。而且在國内就算是到了立夏節氣以後,大部分地區都還沒有進入到夏季。原因是我國的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很大,所以各地的自然節律是不一樣的。
而且在現代的氣象學上,對于夏季的劃分是以候平均氣溫為标準的,當一個地方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就表示該地區夏季到了。而在立夏節氣後,也就隻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夏季。
在立夏節氣期間也有三候,一候蝼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說的是到了這個節氣以後,蝼蝈和青蛙等動物就要開始鳴叫了。而接着蚯蚓就要開始出來活動了,它會幫助農民翻松泥土。之後還會看到叫王瓜的蔓藤植物開始瘋狂生長。
今年夏天熱不熱?立夏農諺有預測往往到了立夏節氣以後,很多人最為關注的就是夏季熱不熱了。而在農村一些有經驗的農民就能大緻地預測一下今年夏季熱不熱了。而他們判斷的依據就是古人傳下來的一些農諺,因為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
①立夏無雨三伏熱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在立夏節氣這天前後都是大晴天,那麼預示着接下來的夏季會比較的炎熱,尤其是在三伏天的時候會酷熱難耐。
衆所周知,在一年之中,“三伏天”是最熱的,而“三九天”是最冷的。這也就是農諺常說得“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了。所謂三伏天就是指“頭伏”、“中伏”和“末伏”。
其中頭伏則是指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的,而今年的立夏是5月5日,夏至節氣是6月21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16日。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今年中伏有20天,從7月26日持續到8月17日。
在正常的年份,一般都是在三伏期間是最熱的,夏季熱不熱就看三伏天熱不熱了。而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如果立夏節氣這天是下雨天,往往到了三伏天的時候不會太炎熱。但如果立夏節氣這段時間是晴天,預示着夏季會比較悶熱。
其實從古至今,許多的農民都是期盼着在立夏節氣這天前後最好是降雨,這從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農諺也可以看得出來。
比如“立夏不下,犁耙高高挂起”,它的意思是說立夏節氣的時候不下雨,那麼預示着後面的降雨少,這不僅影響作物的播種,同時對播種作物的生長不利。
另外通過立夏節氣這天是不是下雨,甚至還可以預測夏熟作物收成好壞,比如“立夏無雨農人愁,到處禾苗對半收”。說的是立夏節氣的時候一滴雨沒有下,那禾苗就會歉收,可能産量要減半。
還有“立夏麥咧嘴,不能缺了水”、“立夏前後天幹燥,火龍往往少不了”等,說的也是立夏雨水少,小麥減産,并且可能“紅蜘蛛”等病害較為嚴重。
在有些地方,還能通過立夏節氣這天有無降雨來預測後面雨水多少,比如有些地方流傳着“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的農諺。預測了立夏如果不下雨,那麼在後面出現旱情的概率很高。相反,如果立夏這天下雨了,就意味着降水很充足:“立夏下雨,九場大雨”。
值得一提的是立夏和夏至是有區别的,一般到了夏至節氣以後,就意味着“盛夏”正是要拉開序幕了。
到了夏至節氣,這個期間的太陽直射點就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了,雖然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了。
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得多,也就是吸收的要遠大于散發的,每日都會有一定的熱量存儲起來,直接的結果就是氣溫不斷升高,這也就是民間常說的“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前面也說了,“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要從三伏天開始,而它的時間段也是在每年的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而且今年的中伏20天,整個三伏天足足40天的時間,大家可要做好準備啊。
如果想要知道三伏天到底熱不熱,不妨明天立夏到了,看看當天的天氣吧,借此機會也驗證一下古人的農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