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是“綠水青山”,不能因為種植油莎豆而造成“黃風黑土”,這個問題關系到生态環境,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因為,油莎豆是沙生植物,發展的重點地區也是風沙地區,這類地區氣候幹燥,土質疏松,風沙較大,而油莎豆收獲需要對土壤翻動過篩,造成收獲後的表土層的原有結構被破壞,十分松散,又無地面覆蓋物,易遭到風蝕剝離。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首先要了解風蝕形成的原因:
土壤風蝕剝離和沙塵形成的原因有三個因素:即風速,土壤顆粒大小和比重,地面覆蓋度和粗糙狀況。在這三個造成沙塵和土壤風剝條件中,風速起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種植油莎豆、土豆、花生、甜菜等塊莖類植物都會造成植被裸露,土質疏松,覆蓋度低,土壤表面粗糙,隻要沒有大風也不會造成土壤風剝和沙塵天氣,尤其PM2.5的增加。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得就有失。我們種植土豆、花生、甜菜等作物幾百年了,證明雖然農耕文明給生态環境帶來了影響,但也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是階段性、局部性的,
沙地種植油莎豆
沒有普遍意義。畢竟土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飯碗,種植業還是利大于弊的。出現的一些影響環境問題,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加以克服。
種植油莎豆雖然會造成了細沙土集聚于表層,加上覆蓋度低等兩個不利因素,但是造成土壤風蝕和沙塵的主要原因是風速,就是風大了才會引起,我們在種植中,可以運用物理方法降低、減小風速,增加覆蓋度等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有句農諺:“風從四月起,五月刮到底”,說明内蒙古等北方地區,在每年的4、5月為集中大風期。
我國種植油莎豆的地區,從風速看,一般為6~8米/秒的最大風速,多集中在3、4、5、6月份,而且7~8米/秒(附圖)以上的最大風速多發生在4~5月份;而油莎豆的收獲季節,一般在9月20日到11月中上旬;從上表看,此期間的風速一般都不大,加上土壤濕度大,盡管在收獲時,會對土壤翻動過篩,但也不會造成揚塵,引起PM2.5超标,破壞環境;因為,到深秋季節雨水多,降雪頻繁,土壤逐漸上凍。關鍵是春季的4、5月份,這個時期土壤幹燥、地表裸露,風速特别大,是形成沙塵和土地風剝的主要時期,我們可以通過如下幾種方法加以克服。
1. 頂淩覆膜。旱農區2月份後氣溫上升,土壤逐步解凍,蒸騰量逐步增加,土壤水分主要以毛管水運動到表層而汽化,使表土濕潤,即達黑墒期,土壤含水量大緻在19%。之後,因為春幹多風,土壤水分耗費很快,幹土層逐步加厚。因此,種植油莎豆田,可以提前進行覆蓋地膜,要在土壤返漿期(3月5日)開始早春覆膜保墒。據試驗,3月5日覆膜比4月25日覆膜,0~20厘米土壤含水量提高7.1個百分點,地溫提高5~8℃。所以,在3月初土壤剛解凍時,開始起壟和地膜覆蓋。在大風高發的4、5月份,提前在4月5日進行起壟覆膜一次完成,起壟方向要與風的方向垂直,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利用壟溝來降低風速,二是可以覆蓋土壤不會被大風吹跑,來解決土壤風蝕和沙塵問題;同時,覆膜後地溫提高後,雜草提前出苗會被悶死;也可以提前10~15天播種,延長秋後收獲時間15天左右,延長了油莎豆的晾曬時間,而不易被凍傷,解決了油莎豆種植中的兩個瓶頸。這樣,油莎豆就應該在谷雨後進行播種。過去,油莎豆的主要種植區東北、内蒙古、新疆等,由于4月地溫低,無法播種,隻好推遲在5月份,現在利用覆膜,可以增加地溫,提前種植,提前收獲,增加收獲天數,保證了晾曬時間。
由于薄膜的氣密性強,地膜覆蓋後能顯著地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使土壤濕度穩定,并能長期保持濕潤,有利于根系生長。在旱區,可采用人工造墒、補墒的方法進行抗旱播種。在較幹旱的情況下,0~25厘米深的土層中土壤含水量一般比露地高50%以上。随着土層的加深,水分差異逐漸減小。
地膜覆蓋後,土壤處于保護狀态,再大的風沙也不會造成風剝和沙塵,并且作物生長旺盛,蒸騰耗水減少;如果不覆膜在相同的管理情況下易呈現缺水現象,應注意灌水,防止幹旱減産。由于地膜覆蓋有增溫保濕的作用,因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加速腐殖質轉化成無機鹽的速度,有利作物吸收。據測定,覆蓋地膜後,速效性氮可增加30~50%,鉀增加10~20%,磷增加20~30%。地膜覆蓋後,可減少養分的淋溶、流失、揮發,可提高養分的利用率。此外,地膜覆蓋可以避免因灌溉或雨水沖刷而造成的土壤闆結現象,可以減少中耕的勞力,并能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能增加土壤的總孔隙度1~10%,降低容重0.02~0.3克/立方厘米,可增加土壤的穩性團粒1.5%,使土壤中的肥、水、氣、熱條件得到協調。同時可防止返堿現象的發生,減輕鹽漬危害。
地膜與地表之間,在晴天高溫時,經常出現50℃左右的高溫,緻使草芽及雜草枯死。在蓋膜前後配合使用除草劑,更可防止雜草叢生,可減去除草所占用的勞力。同時,解決了油莎豆的除草問題。
覆膜後的缺點是給機械收獲帶來難度,以及地膜殘留等問題;這就要求,在收獲前對地膜進行完全清理,可以用地膜回收機,也可在打草摟草時進行清理。
2.林帶間種。在三北防護林地區的12個省、市、區的396個縣、旗,東西綿延7000多公裡的地帶,是油莎豆的理想種植區。在有條件的地方、适宜的片區,可以在林間種植油莎豆,達到生态和經濟效益雙赢。
"三北"防風林可以達到防風固沙的效果,但是一般都很難産生經濟效益。油莎豆可以種植在成行、成網、成帶、成片的防風林帶間,因為,這些地區基本是沙土地,風沙地,利用林間空隙地帶合理安排種植,即不影響抗風、護岸、防風固沙、降低風速等,還可以改善林地環境,疏松土壤,活化土層,增加養分。為了防止林帶脅地和通風光照,可采取距離林帶一米左右,呈條狀、片狀種植,不會影響油莎豆的生長和産量。
3.間作套種。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間作套種是運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産模式,也稱為立體農業。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叫間作,不同時期播種的叫套種。這種立體利用空間,連續利用時間,協調作物之間的争地矛盾,是對天然生态系統層層性的模拟,用地養地相結合,可減少地面裸露時間,保持水土,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利用邊行優勢,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使農田生态系統複雜化,作物群體的抗逆性增強。
間作套種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經驗,是農業上的一項增産措施。間作套種能夠合理配置作物群體,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發揮邊行優勢的增産作用,以北方旱地糧食和油料作物生産應用較多。
如小麥與油莎豆間作,可以在春季減少土壤的裸露時間。因為,小麥是清明期間播種,是種在冰上的作物,一般在4月初,大風開始時,小麥就播種了,在大風形成時,小麥就出苗了,在5月份的大風爆發期間,小麥已經覆蓋了土地。我們可以利用小麥這種最早種植的作物來減少地面裸露,利用小麥苗來減少風速的優勢,在小麥中,間作油莎豆。各地可根據風的大小,采取不同間隔的種植方法,在小麥收獲後油莎豆正好進入結豆旺盛期,給油莎豆提供了充分的通風光照空間,互不影響。
為了防止種植完油莎豆的土地,在春天遭到風蝕剝離和風沙危害,可以在油莎豆地全部種植小麥,使油莎豆與小麥輪作,也可以防止和減少沙塵的危害。因為,這樣輪作,可以減少大風期間土地裸露時間一個月左右,這一個月正好是大風狂暴期。
油莎豆可以與高粱、玉米、葵花間作,這樣可以起到高矮互補,利用各種作物的高低、時間不同,可以減小風速。在收獲期間防止揚沙出現,種植方式可以采取間作、套種、混作的模式,根據風速采取不同的間隔距離,在三種作物間選擇性種植,就可以達到降低風速的作用,有效的防止風沙的形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