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時事教育存在的問題?時事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有了很多讨論關于時事教育,盡管有一些權威的說法,如時事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的必修課;時事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時事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活的國情教育,等等但是,真正到實踐中,大家的認識、理解、執行還有不少偏差這說明,我們對時事教育的認識盡管在不斷深化,但在理論和實踐上,尚缺少一些深入的研究本文試圖從當前時事教育面臨的幾個迫切問題入手,談一點粗淺的認識,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加強時事教育存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時事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有了很多讨論。關于時事教育,盡管有一些權威的說法,如時事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的必修課;時事教育是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時事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内容,活的國情教育,等等。但是,真正到實踐中,大家的認識、理解、執行還有不少偏差。這說明,我們對時事教育的認識盡管在不斷深化,但在理論和實踐上,尚缺少一些深入的研究。本文試圖從當前時事教育面臨的幾個迫切問題入手,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問題一:時事教育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教學體系
這個問題關系到時事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在實踐中,時事教育是否要獨立地進行,成為一門課程,從認識和實踐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認為時事教育本身是沒有體系的,且内容龐雜,涉及面廣,不易把握,而作為思想政治課的延伸和補充,相互融合,教育教學則比較容易。反之,如果要專門開展時事課教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必須具備,而且還要解決好教師的學科專業依托問題。顯然,這三方面都是時事教育的難點。
我的看法是,第一,時事教育既可以獨立成為一門課程,也可以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及其他德育工作相結合、融合。其實,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早就有把時事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的安排,人們争論較多的主要是它的課程體系難以構建,教材難以穩定,知識點的變動性較大、難以确定,教師的學科背景不清晰,好像誰都可以上這門課,等等。我想,如果從課程規定性來說,時事教育可以歸結為通識課。它可以從幾個方面确立課程:一是以問題為導向設置課程,如分配差距問題,産業轉型升級問題等。二是以某一領域,某一方面内容确定課程,如中國能源結構是富煤缺油少氣,如何認識煤的作用,怎樣運用科技用好煤;再如以“中國碗要裝中國糧”為主題設置課程等。三是重要節日、重要紀念日、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都可以時事為切入點設計課程。重要的是,我們要承認,時事教育作為一門課具有特殊性,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其他課程的開設要求,應該允許試驗、允許探索。
第二,時事教育有大綱、體系。說時事教育沒有大綱,我是不贊成的。時事教育是有大綱的,這個大綱就是中央精神。時事教育是有理論(體系)、有依據、有任務的。這個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依據,就是中央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這個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正确認識當前形勢和黨的方針政策,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可以說,把握好中央精神,就能把握好時事教育的導向。
第三,如何解決師資“一桶水”問題。現代信息技術讓世界緊緊連在一起,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都在同一時間面對同一事件,從而引發教師的“一桶水”危機,在時事教育中,教師的優勢弱化了。時事教育中,教師能不能有“一桶水”?如果有的話,這“一桶水”的内涵是什麼?我認為,這新“一桶水”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選擇正确信息的能力;二是教師在社會經驗和理論學習素養方面積累的優勢。這個問題,我們将在讨論教師主導作用時進行更深入的探讨。實事求是講,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現代化過程中,讓教師憑自身之力,深刻把握中央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是不現實的。把中央精神作為時事教育的大綱,說起來容易,真正操作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事實上,如果沒有長期的研究和思考,教師要把中央精神弄清弄懂,進而宣講好,面臨極大困難。
說了這麼多理由,也說了這麼多困難,問題在于如何解決。當前,着重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解決教學大綱問題。這件事須由中央部門來做。教育部門要會同宣傳部門,每學期前制定時事教育綱要,及時發到學校,供教師依循使用,各地可結合自己實際,補充當地的形勢變化材料。二是解決教材問題。從全國層面來講,主要依托教育部委托中宣部編寫的《時事》作為主體教材,配之以編寫各地改革發展情況材料,形成中央和地方合作編寫教材的基本工作思路和格局。鑒于時事教育的變動性、突發性,不斷編寫新教材應該是一種常态,這給教材編寫帶來難處,體現出時事教材的特殊性。編寫時事教材,政治性、政策性、宣傳口徑等方面要求很高,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加強指導。三是要解決教師對形勢的認知問題。時事教育的實質是輿論引導,而輿論引導是極其複雜的高難度動作。時事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對形勢發展變化認識的深度。這就要求不但提供學生使用的教材,更要提供教師學習使用的教學參考,滿足教師“一桶水”的問題。這三個問題,都是時事教育的根本性、基礎性的大問題,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全盤規劃,采取措施加以落實,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機制。
問題二:時事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關系
時事政治既獨立于思想政治教材之外,又與教材密切相聯。它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政治教材教學内容的重要補充,可以豐富、彌補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相對滞後性。兩者的關系,實質還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可以從三方面去分析。
第一,分工不同。現有高中思想政治課、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具有相對穩定性,重點反映的是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相比照,具有一定的滞後性。我把它稱之為“靜态教材”。它所解決的是認識的系統性和思維方式的問題。時事教育可以稱之為“動态教材”,所謂動态,一方面用鮮活的實踐論證教材體系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解決“靜态教材”相對滞後、理論落後于實踐的問題。完美的形式應該是靜态教材與動态教材有機融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築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性。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有突破,必須解決如何用好“動态教材”的問題。
第二,相互促進。時事教育是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靈魂,政治課要教得生動,有說服力,就要和鮮活的改革開放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回答社會生活中各種現象,幫助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去正确認識形勢、認識社會現象、認識世界發展變化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離開了時事的理論是蒼白的、無力的,政治課中的理論觀點,如果不和當前火熱的實踐結合起來,就顯示不出它的生命力,也不會達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有時甚至會造成逆反心理,起相反的作用。
第三,目标一緻。時事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在教學目的和方向上是一緻的,都要求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但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時事教育更加開放、更強調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認知,更多地着眼正在發生和将要發生的重大事件。檢驗時事教學的效果,也更應側重于認識分析能力的提高。具體說要構築三個橋梁:學生内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橋梁;理論與實際的橋梁;學習和考試的橋梁。在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中早就有一條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原理:任何系統,隻有在開放的環境中,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物質和信息,才能較快地發展壯大。相反,一個封閉的系統,隻能走向無序和衰落。這三個橋梁的着眼點都在于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系統,培養學生開放的意識,在不斷的學習中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問題三:時事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拓展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事教育的主體功能,時事教育内容的綜合性特點又決定了時事教育應該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時事教育的多功能屬性,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時事教育的認識,最大限度發揮時事教育的重要作用。簡要說,時事教育有“1 4”個功能。“1”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是時事教育認識、了解社會功能,學習新知識功能,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功能,孕育創新意識、學習新思想、新觀念功能。
目前有這樣一個誤區,片面地把時事教育理解為僅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略了時事教育的其他功能,不利于我們對時事教育内涵認識的深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事教育的主體功能。時事教育是生動活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正确分析判斷國内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青年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是時事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第二,認識、了解當代社會發展變化的功能。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延伸了人的身體功能。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活動方式都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一般而言,人們了解社會有兩個渠道:一是親身體驗;二是通過各種媒介來了解外部世界。青少年社會閱曆少,更多地靠媒介來了解社會,開啟時事教育的“窗口”,給學生更多了解外部世界的機會,是時事教育不可缺少的功能。
第三,學習新知識的功能。人類要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改造社會,必然要以一定的存量知識為基礎。當今世界,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知識撲面而來,新發現不斷湧現,極大地豐富了時事教育的内涵。曆史地看,人類的文明程度與人的活動半徑成正比。客觀上必然擴大人類的活動範圍,增加了客觀事物的複雜性;主觀上必然要求擴大人們的視野,增加了認識客觀現實的難度。結合形勢發展變化普及新知識,是時事教育的新任務。
第四,培養綜合分析能力的功能。時事教育内容具有天然的綜合性。在新的曆史時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互交叉、滲透和綜合,各方面知識的融合與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一些新的學科、新的領域和新的發現,往往都産生在邊緣學科上。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重大事件和經濟、政治、科技、曆史、文化、環境等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培養綜合分析能力方面,時事教育有着天然的優勢,學好時事,需要多學科的支撐,應自覺地把這個意識貫穿到日常時事教育之中。
第五,孕育創新意識、學習新思想、新觀念的功能。時事教育中,“新”是它的題中應有之義。認識新事物、了解新觀念、把握新思想、培育創新意識是時事教育的内在要求。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曾提出成功智力的基本思想。他認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而認識新事物、了解新觀念、把握新思想、培育創新意識是時事教育的本質要求。創新是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新形勢下的時事教育,某種程度而言,就是不斷開拓創新的教育。
将這五個功能聯系起來,就會發現貫穿這五個功能的主線是素質教育。這五個方面事關人的發展、人的成長,是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思考時事教育的各種功能,将有助于不斷深化、豐富和拓展時事教育的内涵,增添這項教育教學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問題四:時事教育如何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同其他課程和教育教學活動一樣,時事教育也有一個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問題。時事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這項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重在運用所學觀點、立場和方法正确認識各種社會現象。評判教學效果也不是簡單地考應知應會,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最終落腳點放到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的認同上。要解決這樣深層次的問題,要借助教師自我認知,與學生讨論與思考,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堅持漸進性與持之以恒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實現時事教育的教學目的。
從教師角度分析,時事教學有三個難點:
一是時事教育是理論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一項工作,沒有一定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不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就不能正确解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能幫助學生深入分析各種社會現象。開展好時事教育,要求教師先把中央精神學好學懂;持之以恒地關注形勢發展變化,掌握時事教育的内在規律和特點;經常了解學生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所思所想,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二是面對海量信息,教師如何選擇、如何分析和解讀。當前,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變化快是教師備講時事課的一個大困難。形勢教育中有一種悖論:信息越多,大家越覺得缺少信息。現實中,總量供給多,有效供給少仍是制約時事教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樣情況下,如何收集、選擇正确有用的資料,如何科學地解讀社會熱點難點,都是全新的挑戰。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要堅持以主流媒體信息為主渠道,重點把中央的精神吃透,按照中央的口徑、要求開展教學;二要處理好“深閱讀”與“淺閱讀”的辯證關系。時事教育的使命是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難度不僅在于知道發生了什麼,更要掌握為什麼會發生,發生以後怎麼辦,尋找事件背後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較為系統地對某一事件進行梳理和思考,力争在思想認識和理論深度上比學生更勝一籌。
三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要把握好時事教育對象的新特點。教師在開展時事教育時,一方面要了解時代的變化,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變化,特别是不同階層、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增加教育的針對性。今天,我們的學生面臨兩個時期:青春期和社會轉型期。青春期表現出學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階段特征,轉型期則表現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變動特點。一如亨廷頓所說“現代性導緻穩定,現代化導緻不穩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與經濟轉型社會轉軌期的不期而遇,通俗地說,是“青春期撞上轉型期”。學校教育力量和社會及家庭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為時事教育增添了新挑戰。
從教育部門來說,要采取措施,加強教師把握形勢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從教師自身來說,關鍵是掌握時事教育的規律性。我的體會是,開展好時事教育應從“利益認同、情感認同、理念認同”入手,最終實現對黨的“執政認同”,這是時事教育追求的新境界。
“利益認同”是出發點,利益講通了,一通百通。藝術地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産黨代表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方是上乘之作。“情感認同”是潤滑劑,感情近了,心才能貼得緊。既要講社會現象中的“理”,也要講其中的“大情大愛”,帶着感情去做時事教育,容易打動人心,事半功倍。“理念認同”是根基,利益、情感通了,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成為自覺。“執政認同”是落腳點。通過時事教育,讓學生從内心裡認同共産黨的領導,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我們追求的根本目标。“執政認同”來源于“利益認同、情感認同、“理念認同”。這三個認同做到了,黨的執政就有了堅實的基石。幾個認同的實質,就是時事教育的方法論。(曹勃亞 《時事報告》雜志社原總編輯,高級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