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上冊
第10課 師說
【教學目标】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一、明确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标)。
二、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複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隻講形式不重内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骈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辄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顔(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标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态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闆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叙後議,也可夾叙夾議。“說”比“論”随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
古:求學的人 |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
句讀之不知 |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
今:看字發出聲音 |
小學而大遺 |
古:小的方面學習 |
今:小學校 |
4.讨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 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 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 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複,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 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複指,作主語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麼)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意 |
論點 |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标準 |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
結論:向後學号召 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論點 |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名詞 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 以……為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以……為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讨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内容、範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标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裡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系的?
這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症結。
先以“今之衆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
四個“聖”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聖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聖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诘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帶諷刺語氣的感歎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下表:
分論點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 ||
論據(三組對比) |
正确态度 |
錯誤态度 |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
1.古聖人與今衆 |
古之聖人 |
今之衆人 |
聖益聖 愚益愚 |
人(縱比) |
從師 而問 |
恥學于師 |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
2.對其子與對其 |
愛其子 |
于其身 |
小學而大遺 |
身(自比) |
擇師而教 |
恥學于師 |
吾未見其明也(否定) |
3.百工之人與士 |
百工之人 |
士大夫 |
師道不複,智反不能 |
大夫(橫比) |
不恥相師 |
群聚而笑之 |
及,其可怪也欤(諷刺) |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
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進一步闡明總論點 |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曆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苌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辟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麼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贻之”,句中“贻”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5.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緻。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欤”,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6.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九、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麼不同?(讨論)
從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種人進行并列對比的,而《捕蛇者說》是用一種情況反複對比:1.以劇毒之蛇與願以捕蛇抵賦的人之多相比;2.以蔣氏一家三代的遭遇與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蔣氏一歲犯死者兩次,其餘時間則熙熙而樂,與鄉人每天擔驚受怕相比。
〖小資料〗
一、本文論證結構:
(二)柳宗元關于韓愈《師說》的幾段論述:
1.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辄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抗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顔(正色,态度嚴正)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2.今世固不少章句師(指在學校裡教課的老師),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指給社會上學業有成的士人做老師),則固吾屬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敢為人師。(《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
3.今之世,為人師者衆笑之,舉世不師,故道益離。《師友箴·并序》)
譯文:
古代求學問的人必定有老師。(所謂)老師,就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除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求教老師,他的疑難(是)終究不能解除的。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拜他為師;出生在我後面,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拜他為師。我要學的是道理啊,何必管他年紀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所以,無所謂高貴下賤,無所謂年長年幼,道理在那裡,老師也就在那裡。
啊!從師學道這個道理的失傳(已經)很久啦,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實在是)太難了。古代的聖人,他的(聰明才智)超出一般人很遠,況且還從師請教,(而)現在的一般人,他(的聰明才智)不及聖人已經很遠,反而(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事情)。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蠢。聖人之所以(
能夠)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恐怕原因)都出在這裡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可是)對于自己呢,卻(認為)向老師學習是不光彩的,(這實在是)糊塗啊!那小孩子的老師,僅僅是教他讀書斷句的,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啊。(孩子)不懂得斷句,(自己有)不能解釋的疑難,(前者)知道要向老師學習,後者(反而)不向老師學習,(這是)學了小的丢了大的,(這種人),我(實在)看不出他的聰明(在什麼地方)。
巫師、醫生、藝人、各種工匠,互相學習,并不認為是可恥的事。讀書做官的先生們,提到誰拜人為師,當了學生(一類)的話時,大家就合起夥來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麼笑,他們就說:“那人和他的老師,年紀相差不多,學問也不相上下。”向職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很不光彩,向職位(比自己)高的人學習,又近乎阿谀奉迎。唉!從師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恢複,便可想而知了!巫師、醫生、藝人、各種工匠等,達官貴人是看不起他們的。現在這些達官貴人的才智反而不及(他們),這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拜郯子、苌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才德都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什麼都)比學生高明。(隻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術技能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及其解釋,全部都去學習,不受時弊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行古人的從師之道,特寫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