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物道君 物道 2022-07-18 07:57 發表于廣東
物道君語:
中國人的追紅之路,仿佛用盡了一生,這一生卻跨越了千年。
中國人愛紅,由來已久。
炎炎夏日,我們的祖先也曾擡頭往天上看,癡迷于太陽那炫目的紅色。
此後,人們便把紅視為五色之一,它是炎黃子孫的“炎”色,也是中國人的祥瑞之色。
周朝天子喜歡穿紅褲紅鞋,漢帝劉邦自稱是“赤帝之子”,唐朝人愛極了華美雍貴的紅衣……幾乎每一個璀璨的時代,都有中國紅的深深烙印。
中國人愛紅之深,恨不得平時的所用之物,都能紅得鮮豔奪目。
可是,當把這抹紅的熱愛延續到瓷器上時,卻幾乎成了中國人在造物上遇到的最大挫折之一。
景德鎮有一句俗語,“要想窮,就燒紅。”紅釉太難燒了!可以說,這是一條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不斷摸索的漫漫長路。
中國人對燒紅的執着,雖然艱辛,卻一直很堅定,就像我們心中追尋的那一抹希望之色,穿越長夜,生生不息。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尊 故宮博物院 動脈影-攝
追溯起來,中國的青瓷大概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出現了,遲一些的白瓷,在東漢之前也已經燒制出來。
而紅釉,是瓷器史上出現時間最晚的顔色,一直到唐代才遇見了紅。
1998年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撈出了一批唐代長沙窯的瓷器,其中有一件銅紅釉執壺,美得就像詩裡說的,“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
唐 長沙窯紅釉執壺 上海博物館藏
清晰的乳濁紅釉,均勻的玫瑰紫紅成色,在當時一片青白瓷的世界中,仿佛一抹亮光,讓人過目不忘。
可是當時的人們并不清楚那是什麼原因,也無法掌握燒紅的原理和生成技術。
一切美得就像一次意外,一場讓人怦然心動的邂逅。
唐 長沙銅官窯銅紅釉執壺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而在宋人的世界裡,紅是鈞窯炫彩顔色中的一點魅紫的霞光。
匠人把孔雀石加入釉中,裡面的銅、鐵、钴、錳等元素在高溫低氧環境下窯變,不經意間,幻化出絢爛的色彩。
譬如故宮舊藏的鈞窯玫瑰紫花盆,藍、紫相間,暈散着玫瑰紅色的光芒,仿佛晚霞綻放于夏日傍晚,瑰麗神秘。
北宋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 故宮博物院藏 動脈影-攝
唐宋的紅,其實都是窯變後偶然産生的美,并非人工燒制的純紅色。
相對來說,青白黃釉等瓷色的燒制條件比較寬容,唯獨紅,最難燒。馬未都甚至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講,紅釉是一種高科技的産品。
它的成功條件很苛刻,需要以銅為着色劑,在1300度左右高溫燒制。而且隻允許溫度10度左右的浮動,稍有懈怠,與紅色的緣分就會戛然而止。
因為如果溫度低了,瓷器就會變得黑不溜秋;而溫度高了,隻剩白茫茫一片。
宋~明 鈞窯玫瑰紫釉渣鬥式花盆 故宮博物院 動脈影-攝
難怪唐宋燒出的紅并不純粹,紅不紅紫不紫,一切都很朦胧、暧昧。
可是,它們仿佛驚鴻一瞥,讓人驚豔的同時,也對紅産生更多的期待。
到了元代,在太陽下遊牧而生的蒙古人崇尚紅色,這便促使景德鎮的匠人們不斷摸索,第一次掌握了在瓷器上燒制高溫純正紅色釉的技術。
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紅釉,中國人的追紅之路,終于成功了。
你看這隻元代梨式壺,全身施滿了紅釉,而且釉面勻淨,紅得奪目,仿佛馬背上的民族洋溢着熱烈、溫暖,在草原篝火中盡情歡飲,高歌長醉。
元 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 故宮博物院
但是由于燒造技術不穩定,元代紅釉瓷的産量極少,直到明代國力再次強盛,才有了巨大的發展。
特别是永樂皇帝奪位成功、建成故宮後,更希望讓這座代表天下尊貴的皇宮,出現更多紅色瓷器,以彰顯自己的正統身份。
所以,他會覺得元末明初的紅釉太灰暗了,甚至還會泛黑,傾國力創燒出了十分透亮的“鮮紅釉”。
如這隻永樂高足碗,銅紅釉呈色很穩定,色澤鮮豔濃郁,再加上胎質細膩,簡直美成了人們心中的一顆“朱砂痣”。
明永樂 鮮紅釉高足碗 故宮博物院 動脈影-攝
明永樂 紅釉高足杯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動脈影-攝
明永樂 紅釉僧帽壺蓋 故宮博物院 動脈影-攝
在前代的基礎上,宣德紅釉又醞釀出了另外一種美。
它們不再那麼張揚,而是“如初凝之牛血”,就像剛剛凝固的牛的鮮血,顔色很厚重、沉着。
其中的寶石紅,堪稱明代紅釉中的王者,顯現出紅寶石一般的光澤與色度。
明宣德 寶石紅釉盤 南京市博物館 動脈影-攝
明宣德 寶石紅釉盤 台北故宮藏博物館
可惜永宣輝煌過後,明代的國力下降,紅釉逐漸衰落。
不僅産量銳減,成功之作也越來越少,要麼像正德紅釉的純淨度下降,要麼像嘉靖紅釉失去高溫紅銅的光澤……
但是無論如何,元明與紅釉牽手成功的曆史時刻,依然讓人振奮。
從此,當中國人再說“以紅為貴”,也許是緻敬無數匠人在技藝上的堅持鑽研,也許是永不放棄的追紅之心得到了慰藉,也許是驕傲于我們的審美曾經如此昂揚、神采奕奕。
一直要到200多年之後,清代康雍乾盛世時期,經濟高度繁榮,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燒紅,瓷器燒造技術也再次提升,紅釉得到了成功複燒。
而且讓人驚喜的是,燒紅那麼難的事情,對于清人而言,卻仿佛遊刃有餘、信手拈來,甚至還玩出了百花齊放的盛況,讓人目不暇接。
【郎紅:濃豔亮麗】
康熙時,他親自欽點郎廷極為督窯官,到景德鎮禦窯燒制出了名震一時的郎紅,使之成為中國銅紅釉中最為鮮豔、最為名貴者。
譬如這隻郎窯紅瓶,釉料凝厚,玻璃感很強,散發着猩紅的光澤,直追永宣紅釉的輝煌。
這一份唯我獨尊的濃豔亮麗,彰顯出康熙坐鎮中原的氣勢。
清康熙 郎窯紅瓶 大都會博物館 動脈影-攝
【祭紅:沉穩冷靜】
在郎廷極的努力下,他還複燒了祭紅,之後在雍正、乾隆時期達到爐火純青。
同樣是高溫銅紅釉,細觀這隻雍正祭紅高足碗,釉面勻淨細膩,卻紅得冷靜低調,一派沉穩的氣質。
仿佛雍正帝的内斂性子般,美得很甯靜、克制。
清乾隆 祭紅釉高足盤 浙江省博物館 動脈影-攝
清雍正 祭紅高足碗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動脈影-攝
【珊瑚紅:溫暖明豔】
康熙時期,還創燒了一種珊瑚紅釉,匠人們用含鐵元素的紅釉吹在燒好的白釉瓷器中,低溫二次入窯制成。
珊瑚紅在雍乾時也很盛行,像這隻雍正珊瑚紅水盂,外皮淡淡的珊瑚紅色中,帶着一種溫柔明豔的橘黃。
那種紅黃微閃的色澤,美得就像海底的紅珊瑚般,帶領人們去到更加無垠廣大的世界。
清雍正 珊瑚紅釉水盂 上海博物館 動脈影-攝
【豇豆紅:嬌羞淡雅】
第一次看到豇豆紅時,就被這種可愛的釉色迷住了。
它們經常都不完美,會有一些紅斑、綠苔點,仿佛美人臉上的雀斑,讓你忍不住想要親近。
釉色的或深或淺,也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清康熙 豇豆紅釉團花螭龍紋太白尊 南京博物院 動脈影-攝
或者如這隻康熙豇豆紅印盒,一抹朦朦胧胧的漸變,更是“美人如花隔雲端”。
如此嬌羞美人般的豇豆紅,其實是康熙祭紅的一種窯變,與其說它是郎廷極創燒的,不如說是人們在追紅之路上的又一次偶然邂逅。
因為可遇不可求,所以更浪漫、更動人。
清康熙 豇豆紅印盒 波士頓美術館 動脈影-攝
【胭脂紅:秀氣甜美】
“胭脂水,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
康熙時期,從歐洲傳入了一種含微量黃金的紅銅釉料,匠人們以低溫燒制,不期然卻得出了這種胭脂紅釉色。
而雍正的胭脂水粉,又讓金少一點,粉嫩多一點,看起來溫軟輕柔,在光下好似泛起圈圈漣漪。
都說“粉色生春”,看到它們,再疲憊的心,也鮮活了起來。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首都博物館 動脈影-攝
紅釉在清,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最活潑、最自信的風貌。
無論哪一種紅,都有自己珍貴而獨特的氣質,或濃豔,或沉穩,或溫暖,或淡雅,站在曆史的高峰之巅,各各搖曳出千嬌百媚的美。
可以說,當中國紅釉經曆過這樣璀璨耀目的黃金時代,便也不懼芳華的落幕。因為全世界都能聽到那一陣陣的回聲震蕩,“我的名字叫紅……”
清雍正 淡粉紅釉梅瓶 故宮博物院 動脈影-攝
一路跋涉走來,就像馬未都說的,中國人的追紅之路,仿佛用盡了一生,這一生卻跨越了千年。
如今,我們可能不再那麼鐘愛紅色,會覺得它豔俗、覺得它過于張揚熱烈。
可是回首往昔,紅釉的一次次突破,也仿佛中國人在很難的日子裡,也要一次次挺直腰杆,重新活出生命的亮色。
想起去年看過的動畫電影《雄獅少年》裡說,嶺南的木棉花也叫“英雄花”,因為那樣火紅火紅的美,正是代表着一種勇氣和希望。
也許,那一抹中國紅,已經不知不覺幻化到我們的生命中,成為生生不息的執着追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