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教育”是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它影響了中國農學、中國科學、中國哲學,使知識分子思想接近人民,養成務實的作風。中國古代一些知識分子以半耕半讀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讀傳家”、耕讀結合為價值取向,形成了一種“耕讀文化”。
關于耕讀關系的認識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學稼學圃當作小人的事,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與孔子同時的依杖荷條的“丈人”則諷刺孔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孟子主張勞心勞力分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被孟子批判的農家學派許行則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後世形成兩種傳統,一種标榜“書香門第”,“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看不起農業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一種提倡“耕讀傳家”,以耕讀為榮,敢于沖破儒家的傳統。南北朝以後出現的家教一類書多數都有耕讀結合的勸導。《顔氏家訓》提出“要當穑而食,桑麻而衣”。張履祥在《訓子語》裡說“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