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着千年文化底蘊的國家,其中作為語言符号的“漢字”,在文化的傳承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漢字體系中,很多文字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已經變化了模樣,甚至有些漢字的意思也被混淆。
在我們現代漢語中,“死”和“亡”都可以理解為一個意思,即死去、離開人世、終止生命,說白了就是肉體和精神的消失。要知道,“倉颉造字”之初,每一個漢字都有它們自己的來源和意義,後來經過時代的變遷,人為的變動,漢字的很多意思都發生了改變,而“死”和“亡”這兩個字,最初的意思也并不是一個意思。
“死”最早出現的文字形式是甲骨文,其本義指生命終止、結束,後來引申為沒有生命特征、不活動的、行不通的、搏命的、不可調和的等等。在《說文解字》中,“死,澌也,人所離也”。“澌”即是“盡”,“人所離也”即是形體與魂魄的分離。所以說,“死”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單純指生命的消盡。
“亡”本義是逃離、出走的意思,古時同“無”,即是“沒有”,最早也是出現于甲骨文。據資料記載,“亡”還讀作(wú),讀這個發音時,意思為過去的、沒有的。因此“亡”這個字并沒有終止生命的意思,也沒有徹底消失的概念。有個成語叫作“亡命之徒”,就是指冒着生命危險,做了違法或是非常危險的事,被緝拿追捕的逃亡之人。從這個成語的意思,我們也可以理解“亡”為何意了。
那後來為什麼人們漸漸把“死、亡”放在一起使用呢?那是因為古人比較忌諱“死”這個字,一般不會随便說出口,尤其是對待享有尊位的人,更不能輕易說“死”。比如說皇帝死了叫做“駕崩”,諸侯死了叫做“薨”,大臣死了叫做“卒”等等。
在冷兵器時代,士兵經常上陣殺敵,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有去無回,因為“亡”有離去、沒有的意思,于是人們就把犧牲的士兵稱之為“陣亡”。咱們說了,“亡”有“逃離”的意思,而戰場之上,肯定會有一些逃兵,由于古代信息閉塞,無法追蹤,于是那些不知所蹤的士兵,也被稱為“陣亡”。後來“死”和“亡”就漸漸的混淆為一個概念,于是人們幹脆直接把生命的消失說成“死亡”。
因此說,其實“死”和“亡”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是一個意思,是因為後人對兩個字義的混淆,漸漸地變更為相同的概念,了解之後漲知識了。對于這兩個字的本義,各位讀者還有什麼解釋和看法,歡迎來評論區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