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廣播電視口語表達基本常識

廣播電視口語表達基本常識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5 06:37:53

著名傳播學學者施拉姆曾說,如果把人類傳播的曆史濃縮為一天的話,那麼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大衆傳播工具隻是在這“漫長的一天的最後一秒鐘”才産生的。于是我們有了疑問:人類在這“最後一秒鐘”之前又是靠什麼方式來進行信息傳遞的呢?

回溯曆史,在人類發展前期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的傳播活動主要以口頭傳播為主。其後,随着科技的發展,人類又先後經曆了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網絡傳播等階段。但是,不論科學技術以怎樣驚人的速度發展,口頭傳播與口語表達始終貫穿着人類的發展曆程。

在人類的幼年時期,茹毛飲血的野蠻狀态讓人類的生存與其他動物鮮有差異。直

到語言形成、文字産生、城市出現,人類才開始擁有屬于自己的文明,而文明的形成始

終離不開口語表達。

那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兩河流域的遠古傳說,那是尼羅河畔金字塔下法老的神秘施令,那是黃河流域夏商王朝殺伐征戰的号角……不論是傳說施令,還是号角,古老的文明與口語傳播都密不可分,語言的交流傳遞着信息,而信息的交換正依托于口語表達。

英文中的文明( civiliz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 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們和睦地生活于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後該詞引申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态,以及達到這一狀态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範、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上述這些文明的内涵無一不是靠着口語表達而産生發展的。城市的形成為人們的口語交流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例如城邦中的人們會就政治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在語言的激烈交鋒中,口語表達逐步幫助人類完成了民族意識的确立、禮儀教化的傳承以及風俗習慣的延續。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用“部落化″“脫離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形象地說明了人類在早期口頭傳播時代、印刷媒介時代和電子媒介時代的不同生存狀态。

在口頭傳播時代,人們過的是一種“部落式”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全部依賴口耳相傳,這種溝通方式把人們的視聽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在部落内部,人們憑借嘴巴發出聲音,利用耳朵進行信息的收集和篩選,依靠雙目分辨對方的體态語言、揣度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傾向等。作為具有悠久曆史的大衆媒介,口語在定程度上塑造了部落人民的性格,培養了人類先祖口語表達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在印刷媒介時代,“部落化”的口語傳播模式已被印刷文字所取代,人類熟悉的共處式生活狀态受到了印刷媒介帶來的沖擊。原本同樣重要的人類器官眼、耳、口、手腦,其地位關系産生了微妙的變化。以印刷品形态出現的文字極大地強化了人類對眼睛這一感知器官的使用。在歐洲,古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和印刷機,而正是因為有了活字版印刷術,開闊人們思想的宗教改革才得以推動。印刷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化的普及,為西方的文藝複興和科學發明創造了前提條件。中國的活字版印刷術發明早于歐洲數百年,同樣推動了曆史進程,也使得中國的文化曆史能夠千年綿延而未中斷。

廣播電視口語表達基本常識(廣播電視口語表達)1

從此,“部落化”的生活方式喪失殆盡,在充斥着印刷媒介的生活中,人類以暫時“失語”的姿态生活着。人們偏安一隅,孤獨地沉浸于個人的世界中。而個人的沉浸卻催化了文明的演進,正如麥克盧漢所說:“這一切都大大地強化了個人主義和專門化的傾向,這兩種傾向是兩千多年前的拼音文字産生的。于是,思想和行為的分裂變成了體制。于是,分割的人—首先被拼音文字分割最後被印刷術剁成了字釘一樣的東西。從那時起,西方人就成了古登堡人。”

其後,伴随着如火如荼的科技革命,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開始産生巨變,電子媒介以強大的勢頭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媒介建構起一個虛拟的世界,處在虛拟空間中的人彼此依賴,互聯網通信技術更是搭建起了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新橋梁,由此,信息的溝通和傳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快捷。有人說,電子媒介時代的人是感知整合的人,的确,得益于電子媒介本身的物理屬性,之前一度遁匿蹤迹的“眼耳口手腦”配合使用的傳播交流方式,在電子媒介社會再度展現出了感官整合所産生的魅力。人類又一次将孤立的個體與無數的其他人建立起了聯系,那種被人類所熟悉的“部落化”生存狀态借力電子媒介得以重回現實。麥克盧漢認為,這是一種“重新部落化”的過程。

然而,随着電子媒介時代不斷向縱深發展,人們在貌似“重新部落化”的過程中其實更加注重個人的興趣指向:關注感興趣的人,為感興趣的事“點贊”“轉發”,這一切高度自主化的獨立選擇實則又将已經被重新整合為集體的群體拆散為一個個個體。所以,電子媒介時代究竟是“重回部落化”還是再度“脫離部落化”,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原始的洪荒到今天的數字化時代,口語表達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中,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也為口語表達的數字化傳播增添了雙翼。以即時通訊服務“微信”“Whatsapp”為代表的移動應用已經使口語表達的數字化成為現實。朋友聯絡、群組讨論時,“按住屏幕說話”的方式不但使信息的傳遞更加及時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因打字而耗費的時間成本。與此同時,移動聊天也不再被煩瑣的文字輸入掣肘,有了語音的輸入,人們終于不必一邊走路一邊低頭打字了。

然而,我們也發現,語音輸入在釋放了人們雙手的同時,其實對口語表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人最直觀的一點感受是,由于“微信”中的語音信息被長時間記錄能夠被随時播放,聲音的發出者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在意自己的音色,更加在意自己的聲音帶給對方的感受,也更加在意語言的組織和信息的傳達,正是這些“在意”迫使人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撇開數字化交流不談,在當下現實生活中,從日常交際到專業領域,從公共演說到接待賓客,從求職面試中的自我介紹到會務談判中的說服論辯,如何把話說清楚,把道理講明白,成功說服他人,把握說話的場合和分寸,這些問題都指向了一種能力的獲得與運用—口語表達由此可見,從原始人社會到數字化時代,口語表達一路伴随着文明的演進。可以說,口語表達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能力,而如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讓口語表達在新的媒介平台上再度嶄露頭角。

為什麼要進行口語表達?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然而,作為現代社會中的自由個體,口語表達的意義被不斷賦予更為深刻的内涵。

廣播電視口語表達基本常識(廣播電視口語表達)2

如果說日常生活中的口語表達已經暗藏玄機、令人玩味,那麼在出鏡采訪、新聞發布、法庭辯論等專業領域中,口語表達無疑是一場核心技能的大比拼。當口語表達作為一種專業技能出現時,作為口語表達主體的個人就需要掌握更加完備的口語表達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的能力技巧。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口語表達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千奇百怪的表達内容足以令人玩味。我們說某個人“真會說話”,是對某人說話得體的贊許;我們說某個人要“注意言辭”,則是對他的一種提醒甚至是一種警告。

在家庭生活中,口語表達常常扮演着多面的角色。長輩與晚輩之間,“代溝”常常成為不同代際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屏障,因代溝而發生的鬧劇甚至悲劇常見諸報端。“代溝”常常被人們解釋為“不同代際的人由于年齡、經曆不同而産生的價值觀沖突”,比如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許多現代年輕人崇尚自由、追求消費文化,而上一輩人勤儉節約;又如在婚戀觀念上,年輕人大多希望自己能夠擁有自由浪漫的婚姻生活,而上一輩人的婚姻觀則往往相對保守。

但是,如果用“價值觀”這個似乎可以解釋所有矛盾的“萬金油”來為“代溝”的産生作注解,那麼我們極有可能忽視“代溝”産生的具體過程,從而導緻“代溝”這一複雜現象被簡單機械地扣上“價值觀不同”的大帽子。實際上,當我們開始關注“代溝”産生的具體過程時便會發現,代際間的矛盾往往源于語言溝通的失效或低效,而語言溝通能力其實正屬于我們所談論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範疇。

許多家長總是抱怨青春期的子女不聽教導、自由散漫,而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則認為父母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對自己的要求過于苛刻。說到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網絡上曾流傳一個段子,這個段子大概是關于“别人家的孩子”。有人幽默地說,這世上有一種神奇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幾乎貫穿一個人的大半輩子:“别人家的孩子”是幼兒園裡守紀律、愛吃飯的小朋友,是小學裡尊敬師長樂于助人的“大紅花”,是中學時代刻苦學習、成績優異的學霸,是大學裡全面發展、表現突出的“高富帥”“白富美”,是走向工作崗位後享受優厚待遇、擁有幸福婚姻的“人生赢家”。

然而,這個無法驗證是否真實存在的“别人家的孩子”,常常導緻父母與子女間的隔閡。從口語表達的角度來說,父母通過展示“别人家的孩子”的長處試圖為自己的子女樹立标杆,說到底這是一種語言的勸服,然而勸服的效果究竟如何呢?不得不說,子女對于父母“别人家的孩子”式的表達方式常存在對抗心理,例如,許多人經常反駁父母說,“那你讓他家的孩子當你的兒子/女兒”。其實,不論是父母的勸服還是子女的反駁,這樣的表達方式非但沒有體現出說話者的應有之義,反倒加劇了矛盾。

為什麼會産生溝通的障礙,為什麼勸服和辯駁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直指口語表達的思維方式。按道理來講,人們所言之物應是所思之物,然而,在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中,“所言”與“所思”未必匹配,“所言”和“所思”分屬口語表達中口腔輸出和大腦思維兩個層面,有時“所言”甚至需要回避“所思”,所以“所言”和“所思”的配合狀态關系到口語表達所能達到的實際效果。

口語表達不僅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思維能力,還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個人魅力而不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人魅力都是現代社會中的個人所不可或缺的。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雖是陋室,但談笑間,鴻儒的氣質與魅力為陋室平添意蘊。“談笑”往往被人們視為再普通不過的語言交流行為,即便是對于沒有文化知識或文化水平較低的普通人來說,“談笑”也是件極容易的事。可以說,“談笑”處在口語表達的較低位列,雖處低位,但不同的人通過“談笑”所建構的自身形象或者展示出的個人魅力卻可高下立判。

在新聞采訪、外交斡旋、法庭辯論等專業領域中,口語表達對于個人魅力的展示可謂是全方位的。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的口語表達能力集中表現為提問的水平和技巧、對答案的追問和驗證能力以及對隐藏信息的挖掘能力等。衆所周知,采訪過程中記者索取答案和被采訪對象提供答案是一對潛在的矛盾。在這一過程中,記者隻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才有可能獲得采訪的成功。

在外事交往領域,涉及國家間關系的許多事務繁複而敏感,對于國際問題的斡旋考驗着外交官的口語表達能力。如何把話說得嚴絲合縫,如何對複雜問題進行有理有據的申辯,這些都關乎主權國家的切身利益。

在法庭辯論中,律師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自古以來,論辯是人們熱衷的一項活動,不論是雅典城邦的公民集會,還是先秦諸子的百家争鳴,論辯作為項技能極大地反映了個人的思想水平,體現了個人的獨特魅力。

總而言之,不論是日常交際還是專業領域,口語表達都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需求。然而伴随着人類成長的口語表達,其重要性與意義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着不同的内涵。作為現代社會的公民,口語表達能力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都具有重要作用。

從原始社會到數字化時代,人類的口語表達經曆了不同的曆史階段。在“部落化”的早期口頭傳播時代、“脫離部落化”的印刷媒介時代和“重新部落化”的電子媒介時代,随着人類成長的社會環境和生存狀态的不斷變化,口語表達也一直面臨着不同的挑戰。

在人類的幼年時期,“巴别塔”曾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阻隔。囿于語言的差異不同地域的人們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終于,“巴别塔”崩頹,人類通過翻譯實現了與異域“他者”的對話。但是,問題并未因此全部解決。當人類活動的地理範圍不斷擴大,口語表達這項人類的本能行為又面臨着新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包括文化差異導緻的誤解、涉及國家利益的争端與分歧以及話語權的控制與權力的施加等。

廣播電視口語表達基本常識(廣播電視口語表達)3

數字化時代的今天,人類社會生活的領域充斥着諸多數字化的存在。我們熟悉的朋友,他們的名字被改成二進制的編碼存儲于手機内,他們的照片以像素點的組合表現為社交網絡上的一個個頭像,他們的聲音在各種即時通訊平台上以電波的形式彼此傳遞。數字化極大地消弭了時空的阻隔,遠隔重洋的人們不會再因未能“此時此地”相聚而遺憾,溝通變得簡單到隻需動動拇指,那些對“此時此地”般時間和空間同一化”的渴望變得奢侈而滑稽。

人類幼年時期茹毛飲血的嘶吼已成為影視作品中的聲音特效,印刷時代人們手舉報紙的街談巷議淹沒在車水馬龍的轟鳴之中。數字化時代的今天,以音頻、視頻形式出現的話語信息讓人們所處的時代顯得更加喧嚣,卻也更加沉寂說喧嚣,是因為在這個人人都可以舉起麥克風的時代,發聲者衆多,雜音也衆多說沉寂,是因為每個人都在發聲,然而,一方面發聲的渠道更多地依賴于電子媒介,而人與人面對面互相接觸的交往變得稀缺而珍貴,另一方面,嘈雜的聲音充斥着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真正能夠發人深省、震撼人心、具備力度的聲音卻被喧嚣的聲音所淹沒。世界的聲音變得多元化,每個人都仿佛處在世界的中心,但這卻正使世界呈現出去中心化的樣态。吊詭的是,在這個由去中心化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自由時代裡,人們在内心深處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地呼喚專業化、中心化的聲音。某種程度上來說,去中心化不啻是一種對“中心”的緬懷和崇拜。

去中心化的現代社會賦予了每一個人發聲的權利,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個體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這個陌生的世界發出聲音。随着電子移動終端的普及,基于語音功能的移動應用程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有關人士表示,“網絡音頻将是未來的一個發展重點”。用戶界面的發展目标是實現自然用戶界面,而目前的技術已經發展至觸摸、語音和體感控制。傳統社交網絡目前正積極試水語音應用,一些主打語音社交功能的應用程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基于語音功能的移動應用在降低使用門檻的同時也對使用者口語表達的能力提出了潛在的要求。

2013年《北京商報》的一則消息稱,蘋果Siri背後的技術提供者、國際知名語音服務公司 Nuance正與國内知名社交網站開心網密切接觸,雙方将聯手打造語音社交産品。在 Nuance圖謀全球語音霸主的戰役中,開心網或許将成為其在社交領域中的探路者。據悉,開心網客戶端或将融入 Nuance智能語音技術,社交用戶的基本操作如“照片”“記錄”“轉帖”等均将可通過語音指令來實現,這一客戶端将成為用戶在社交網絡中的“語音助手”。

有關專家認為,将語音技術添加到社交網絡中是社交領域的“下一個大事件”,而這個時代将會馬上到來。但單純的語音記錄并不能為語音社交帶來颠覆性的革新,如果能夠将語音搜索與語義識别技術結合起來,則将可能實現語音社交的完整交互,隻有實現擁有更多智能功能的語音社交才能保證應用軟件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語音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方便了新聞生産和傳播的過程,隻要有人在現場,在不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下,民衆可以在新聞第一現場拿起手機拍攝。一類人由此誕生,即“公民記者”。“公民記者”的出現是新聞生産領域“去中心化”的表現,文字、圖片、視頻或是三者的組合是由“公民記者”所生産出的“公民新聞”的基本形态。關于公民新聞的概念,有學者指出,公民新聞是指公民作為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将所聞、所見、所感,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傳送給大衆,在一定範圍内完成新聞的生産和傳播。

相對于傳統媒體從業者而言,盡管公民記者生産新聞的途徑越來越廣泛,速度也更快,但是公民新聞的質量常常受到民衆的質疑。公民記者拍攝的視頻有時候的确能為觀衆呈現珍貴的現場資料,但因拍攝條件和技術所限,或因公民記者缺乏專業知識,使得許多新聞所呈現的内容邏輯混亂,對新聞現場的解說描述混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公衆,并導緻謠言的産生和傳播。

這裡,我們主要關注公民新聞中的語音内容。目前來看,在現有的公民新聞中,絕大多數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出現,一些包含視頻内容的報道多為對新聞現場的直接拍攝。如2014年5月28日發生在山東招遠的“麥當勞血案”,事件發生後,一段由現場目擊者拍攝的視頻在網上廣為傳播,視頻内容主要是對案發過程的記錄以及被拍攝者的女友哭泣、驚慌逃跑的鏡頭。在這段視頻中,拍攝者沒有對現場進行描述、解說或評論,隻是客觀記錄了事情經過(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普通民衆像專業記者那樣在現場進行新聞報道)。招遠血案的視頻風格代表了大多數公民新聞視頻的風格,口語表達的缺位是當下多數公民新聞的主要特點。

如果新聞現場的構成要素較為簡單,那麼即便一則報道缺少通過口語表達對新聞内容進行的解釋說明也不至于引起觀衆的誤解,然而,對于那些複雜的新聞現場來說口語表達對于新聞報道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特别是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在人都有拍攝工具的條件下,專業的公民新聞報道呼喚着具備一定專業水準的口語表達。

當然,對于專業的新聞記者而言,口語表達的重要意義自然不必贅述。當我們焦數字化時代,去中心化的時代特點在給予每個個體更多權利自由的同時,也比以任何時候都更加呼喚專業精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