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每個普通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壓力所裹挾,但我們對它的認識可能并不準确。
心理壓力(stress)是人們在生活中面對某種情境時所産生的反應。引起壓力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當一個人覺得無法應對環境要求時産生的負性感受和消極信念。一個人壓力下的反應取決于他對具有挑戰、威脅與傷害性事件的解釋與評估。
舉個例子,你可能會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突發狀況,當你在評估後,覺得自己的能力和資源不足以應對這個狀況、或是解決起來很艱難時,你就會感到壓力。但如果你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解決問題這個突發狀況,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時,就不會感到有壓力。
所以,“感到壓力”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态。
人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時,會極易把壓力和焦慮(anxiety)混淆,比如“我壓力山大,好焦慮啊。”因為壓力來臨時,也會帶來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變化,比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胃部不适,或是緊張與不适的情緒。
這些負面感與焦慮感相似,但事實上壓力和焦慮并不是一回事。
壓力的産生,和壓力源(stressor)緊密相關,當個體能合理應對應激源時,壓力也會随之消失;相比之下,焦慮除了會被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事物引發,也可能是由一些不存在的威脅或預期引起的情緒和生理反應。
比如,考試是很常見的壓力源。如果你在高考這樣的重大考試前感到緊張,就是典型的壓力反應。但不少人畢業多年,仍在做關于考試的夢,夢見自己坐在考場裡奮筆疾書、汗如雨下。甚至不斷回想考試發生時的種種細節,不時覺得緊張、難受、發慌,這其實是焦慮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壓力的看法,會影響身體
長期以來,壓力都被認為是有害的。我們深惡痛絕壓力帶來的各種幹擾,它不僅會打亂我們工作生活的節奏,還會引發各種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比如失眠、内分泌失調,甚至誘發癌症或心髒病。
在1998年,斯坦福大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展開了一項研究,3萬名美國成年人被邀請回答,過去一年他們承受的壓力狀況。8年後,研究人員發現高壓提高了43%的死亡風險。這一結論,和我們以往的想法不謀而合。
但和直覺式的思考相反,進一步研究分析揭示了高壓提高死亡風險的關鍵因素:絕大多數死亡風險提高的人員,在調研中都選擇相信了壓力有損健康。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和研究人員由此認為:壓力并不是決定因素,而人怎麼看待壓力才是。
研究員們認為有超過18.2萬過早離世的死亡案例,并不是壓力本身導緻,而是他們認為壓力有害這個想法導緻的。緻死率甚至比艾滋病和死于謀殺的死亡率還要高。
後續的其它研究,同樣印證了觀念對人體的影響:在中年時對變老持積極态度的人,比那些持消極觀點的研究對象,平均多活了7.6年。和這個奇迹般的數字做個對比,規律鍛煉、不吸煙、保持健康的血壓,這類我們平時極為重視的因素,平均隻能延長4年壽命。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在著作中《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中強調,壓力并無好壞,關鍵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壓力。
在某種程度上,壓力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一項哈佛大學展開的研究發現,當受試者把壓力反應看作是有幫助的,他們的心髒血管就會呈現比較放松,更符合興奮與充滿勇氣的狀态。
除此以外當人們受到壓力時,作為對壓力的反應,腦垂體也會釋放一種壓力性激素,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催産素(oxytocin)。而催産素不僅僅作用于大腦,還有益于身體,不僅能保護人類心血管功能避免受到壓力帶來的傷害,還能幫助血管在應對壓力時保持放松。
長此以往的生理差異累積,足以讓一部分人在50歲時就患上心髒病,而另一部分則可能健康活到 90多歲。
所以,壓力管理的最好辦法,不一定想盡辦法擺脫它所帶來的影響。重新思考壓力和自身的關系,試着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與它共處,也可以成為一個不壞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