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拜掃墓:寒食節祭拜掃墓在南北朝到唐前期被視為“野祭”。人們每家每戶都會到自己的祖墳上,緻祭,添土,挂紙錢,然後将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上滾下來,用柳枝或者起個疙瘩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為沾上先祖的德澤。
2、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來是懷念介子推所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流傳民間也就有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白首之說。插柳是一種習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樯”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3、踏青郊遊:寒食節也叫踏春,這始于唐宋。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踏青的場景:歲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人們結伴到郊外去踏青。
4、蕩秋千:秋千原本在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的遊戲項目。據史書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嫔輩嬉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那時候的祖先們為了謀生,需要上樹采摘果實。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抓住藤蔓來回擺動,上樹或者跨越溝壑,這就是秋千的雛形。
5、吟詩:在寒食節時候,文人墨客們或者思念親人,或者是借景抒情,感慨良多,靈感頓生,或詩興大發等。據《全唐詩》記載裡有唐玄宗、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們來創作關于寒食節的詩詞,都豐富了文人的生活娛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