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琳(甯夏大學)
近日,綜藝《躍上高階職場》播出了一條關于宜興的城市宣傳片,舒緩的城市節奏引發人們對“為什麼年輕人想要逃離一線城市”的熱議。熱搜話題下網友紛紛感慨大城市工資高、機遇多,但壓力大、成本高,有人還總結“大城市容不下肉體,小縣城容不下靈魂”。
當前,“逃離北上廣深”的故事不時出現,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大城市,到二、三線城市或老家鄉鎮發展。而值得注意的是,“離開”不等于“逃離”,前者是主動選擇,後者是無奈之舉。在新時代人才強國的戰略導向下,應以積極眼光看待勞動力的多向流動,鼓勵更多人才“遍地開花”。
不難發現,“逃離”一詞的消極意蘊很容易讓注意力停留在抱怨一線城市的生活壓力,而忽視背後的深層原因:年輕人有了新的擇業觀念,小城市有了新的就業環境。當年輕人不再把一線城市作為唯一選項,說明他們在追求就業前景的同時,也更重視生活品質。綜藝中的城市宣傳片《來宜興,泡着》之所以引發共鳴,正是因為其恬靜、悠閑的生活方式,讓人們認識到人生不止打工和996,還應給興趣和夢想留有一席之地。相比于時常加班熬夜的生活,張弛有度、勞逸結合的生活模式越來越成為當下年輕人的理想選擇。
同時,伴随着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二、三線城市也有了不輸一線城市的資源。根據智聯招聘統計,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杭州的平均薪酬排名全國第四,已經超過了廣州等一線城市。像武漢、長沙等發達二線城市,也因豐富的崗位需求和活躍的創新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落地發展。此外,鄉鎮縣域也具備了更優異的生活環境。除了較低的住房成本和工作壓力,伴随着像高鐵、網約車、智能家居等現代化設施的健全,如今的鄉鎮縣域同樣能滿足當下年輕人的生活需求。可見,離開一線城市是就業觀念和環境進步的結果,而非“逃離”所暗示的無奈之舉。
大城市自有廣闊天地,而小地方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據和訊網的報道,我國大約有2.27億小鎮青年,他們在經曆城市生活後,回到家鄉所在的三、四線以下城市縣鎮發展。比如福建武平縣将軍村的呂宏,在順豐物流工作一年後回到村裡從事種植業,以電商及開放采摘園模式銷售百香果,年利潤可達到12萬元。近幾年,還有大批像呂宏一樣的小鎮青年抓住電商直播風口,在各大網絡平台為家鄉帶貨代言。他們或許沒有一線城市的資源優勢,卻也從基層突圍實現了自我價值。所以,在新業态不斷湧現的今天,不必把城市等級作為擇業的金科玉律,每個地方都有綻放的舞台,小地方也可能充滿潛力與機遇。
所以,各地應主動為年輕人抛去“橄榄枝”,讓更多才華找到用武之地。無論是二三四線城市,還是基層鄉鎮,都需加快健全就業指導、用人機制和政策福利,讓年輕人擁有自由選擇的底氣。例如無錫高新區推出“雙招雙引”人才引進計劃,與高校合作搭建實習集訓基地,為青年才俊提供購房補貼等“一攬子”政策,已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的首選地。洛陽市推出“青年友好型城市行動方案”,從産業平台、就業創業、安居保障、社交消費等方面提升城市對年輕人的承載力、親和力和感召力,讓領軍人才引得進、關鍵人才留得住、未來人才育得出。
隻有人才“遍地開花”,才能滿園“百花齊放”。生活并非競賽,一線城市并非逃之不及的角鬥場,離開也不意味着成為落荒而逃的失敗者。身處城鄉流動更包容的新時代,鼓勵勞動力的多方向發展,既是尊重個體選擇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人才強國的題中之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