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方甄選在直播平台上大火,吸引了大量用戶觀看,不得不說這種新型的直播風格很吸引眼球。那麼,東方甄選的成功究竟有沒有參考價值,這種風格的出現會不會改變當前直播環境,作者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頭部主播的團滅,對于消費者群體來說并非好事,因為主播的作用是幫助分散的消費者群體進行貨品篩選與議價,主播體量越大,其議價能力就越高,産品價格也就更低,消費者就能夠更加受益。
當然,對于品牌商家和平台來說,面對過大體量的主播,會陷入談判的被動,也就有着這場持續兩三年的主播“削藩”運動,最早是快手與辛巴的恩怨,然後到了薇娅、李佳琦。
從平台角度來看,“削藩”其實并不難,無非就是流量分配規則的變化,難的是如何填補因頭部主播消失而損失的GMV,也正是因此,沒有超級頭部主播出現,并且把流量分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抖音電商,反而就沒那麼被動。
無論出于什麼原因,各大平台的第一代頭部主播均已謝幕,而就在這個時候,新東方以一種大衆意想不到的方式走進直播電商。
在直播間談論知識哲理甚至教起了英語,成為熱鬧嘈雜直播間中的一股清流,在迅速登陸社交熱門話題的同時,新東方的股價竟也翻了五倍。
東方甄選可以算是一種“知識型帶貨”,與此前李佳琦薇娅的“叫賣式帶貨”有明顯差異,但我們的觀點一向鮮明,即知識型帶貨無法持續,大概率隻是昙花一現。
盡管俞敏洪和新東方老師們值得敬佩,但新東方也難以借助“知識型帶貨”,打開教培行業沖擊之後第二曲線,若不能有效轉型,東方甄選或隻是權宜之計。
我們在2018年直播剛剛破圈時曾經有過預測,直播營銷有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
第一個方向就是叫賣式的直播電商,這類直播以帶貨效率為中心,可以看做是一種效果類營銷。這類直播的典型主播就是李佳琦、薇娅,他們與其說是主播,本質上是一個超級銷售員。
而叫賣式内容實際上是自然篩選的結果,因為叫賣的方式能夠最大效率實現帶貨,最早也有很多人把這類直播電商與電視購物比較,實際上如果現在我們從一些話術和内容節奏上來看,二者依舊還有很多相似點。
第二個方向就是内容型直播,這類直播以内容輸出、品牌調性展示為核心,可以看做是一種品牌類營銷,而這類内容直播可能會貫穿在整個品牌營銷營銷節奏中,成為一種常态化品牌内容傳播模式。
也正因為内容型直播對銷售轉化沒有硬性要求,它的内容會更加多元,我們當初設想典型場景就是發布會、時裝周這類線下場景的直播展示,而且預計這類内容型直播會轉變成一種輕綜藝、脫口秀的變形形态。
知識型直播(假如它的訴求不是為了賣課、知識付費之類的)顯然應該歸于第二類。
但需要注意的是,“知識型直播”與“知識型帶貨”存在目标層面的本質區别,“知識型帶貨”目标是為了帶貨,輸出知識僅僅是手段。
我們認為,東方甄選走入“知識型帶貨”領域,其實路徑依賴的别扭結果,恰好碰到當下的社會情緒而破圈。
直播帶貨是IP影響力變現的手段,至少可以在收入上緩解新東方的燃眉之急,再加上新東方名師的印象也深入人心,便成為新東方主動嘗試探索的領域。
但同時,老師們在技能上顯然缺乏商品銷售能力,便索性依靠自身的知識儲備,走一條差異化的“知識型帶貨”道路。
實際上,直播帶貨終究是需要回歸商品流轉效率問題,而最具帶貨轉化效率的内容模式,依舊通過是更加直接的“叫賣”,否則當初羅永浩完全可以通過講脫口秀的方式來直播帶貨。
顯然,無論是“知識型直播”,還是“知識型(直播)帶貨”,顯然滿足的并不是嚴肅學習的訴求,觀衆在觀看時,實際上還是抱着娛樂消遣的心态,與“寓教于樂”這件事相去甚遠。
知識學習與娛樂消遣的結合,既難平衡也難持續,這點我們以前在講播客的時候已經指出,播客破圈的痛點與症結也在于此。
實際上,在各大視頻内容平台中,相比于知識科普類視頻内容,知識型直播均沒有突出表現,隻有更加偏向于私域IP的微信視頻号算是有些效果。
在抖音這個内容場域中,知識内容型直播也有天然劣勢,一方面在于從“知識娛樂”的角度來講,直播内容的信息密度較低,不如一個一個地刷類似短視頻來的刺激;
另一方面在于主播個人的知識叠代是緩慢的,難以持續給予用戶知識新鮮感,帶貨或打賞效率較低,實際上也影響了平台商業化效率,導緻平台不會進行明顯的流量傾斜。
我們再從人群來看,知識型帶貨面向的人群質量相對較高,但越是“高質量人類”通常就越理性和自主,盡管價格敏感性更低,但他們很可能既沒有大量時間進行直播觀看,也在消費上更具有目的性。
同時,董宇輝這類主播本身也難以複制,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知識型帶貨”的主播,本身的門檻就高,加上主播群體本身有極為明顯的頭部效應,導緻主播供給相對更少。
我們也相信,如果不是董宇輝與新東方的種種羁絆,他也完全有更熱愛的職業去向。
因此我們認為,知識型帶貨的走紅更多隻是種種社會情緒下的一場熱鬧,而非長期趨勢,知識型帶貨在我們看來,便是一個難以持續發展的僞命題。
不可否認,東方甄選自然有其特定的目标受衆,但我們認為它大概率會收縮成一種“小而美”的狀态,成為主流“叫賣式帶貨”之外的點綴。
如果品牌想通過學東方甄選來做直播帶貨,那很可能是走錯了方向。“知識型帶貨”看上去是品效合一的直播模式,既輸出了品牌價值主張,又帶來了産品銷售,兩全其美。
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知識型帶貨”品效合一的嘗試很可能是品效兼不得,就算不考慮知識内容持續創作輸出的問題,也難以解決産品轉化效率問題。
對于新東方而言,入局直播帶貨是自我救贖的無奈之舉,這背後還有一系列的供應鍊問題需要解決。
總體來看,東方甄選的“知識型帶貨”模式并不具有參考價值,它帶來的改變和作用,相比于它所帶來的熱度,遠遠高估了。
#專欄作家#鄭卓然,公衆号: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廣告營銷、新媒體運營領域老司機,專注分享營銷、運營、商業的幹貨文章及獨特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