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那份溫暖人心的“民生清單”
——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大民生看點
編者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站在新階段新生活的起點,民生是啟動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着力解決好人民群衆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圍繞挖掘消費潛力、優化收入結構、城市更新行動、保障糧食安全、大城市住房等民生大事作出具體部署,為民生建設挖潛力、補短闆、添保障。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增強了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也傳遞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信心與力量。
消費:挖掘潛力提升品質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擴大内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内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
【案例】
今年49歲的吳麗萍是北京的一名家政服務員,她的家鄉是黃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雖然牛年的春節還有些日子才到,她已開始準備着回家的事了。“現在網上購物很方便,孫女需要的東西女兒早就從網上訂了,給她轉紅包就行了,也沒什麼非要從北京買回去的東西了。要說吃的,我們家鄉的土特産北京人還更稀罕呢,聽說村裡的直播賣貨生意挺不錯的。”吳麗萍并不急着到市場轉悠買東西,她腦子裡不斷琢磨着一件大禮物——電動汽車。今年以來,她發現做家政的那棟家屬樓的停車場上多了幾輛挂綠牌子的汽車,有一次她還搭車坐了一段綠牌車,知道那是新能源汽車。“聽說電動車挺好的,我們那裡也在鼓勵大家買,但女婿說家鄉充電站好少呀,不知道明年會不會建起來。”吳麗萍說。
【專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
消費作為直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是“美好生活”的現實體現。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萬美元,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在滿足基本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更加追求消費質量和附加價值,注重品牌、體驗、質量、品位等價值功能,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供給提出更高要求。
在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擴大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因此要結合居民消費向品質化提升的需求趨勢,加大消費基礎設施投入、擴大公共消費支出,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推動消費高質量增長。具體來看,需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健全相關法律規範,優化流通市場綜合環境,提升消費者信心,為品質消費提供良好便利。例如:針對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海淘、全球購、海外代購等現象,應該通過實施相應法規條例,适時推動消費稅改革,積極穩妥降低進口消費品關稅,為消費升級創造條件;加快物流流通管理體系改革步伐,逐步減少進口商品流通環節、物流成本和稅費;加快出台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的操作方法,完善和落實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激發消費潛力;穩步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連通國際國内市場。同時注重提升國内消費品創新力和競争力,引導境外消費穩步回流,充分實現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第二,加大對農村地區、西部落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包括完善交通路網、提升鄉村道路等級;提升光纖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覆蓋率等,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加強流通基礎設施以及物流體系一體化建設,健全城鄉商貿流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級農産品流通市場網絡,通過推進農産品現代流通綜合示範區建設,提高農産品标準化程度,并積極對接電商平台,加大農産品上行範圍和種類,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
第三,擴大公共服務支出,為消費品質提升提供助力。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服務業領域公共支出,減輕居民負擔;重點推進高質量服務産品供給,優化服務産品供給結構,并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新業态發展,提升服務領域消費品質。
第四,加大技術創新投入與應用力度。新一輪技術革命席卷全球,深刻改變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消費者面對更多紛繁多樣的選擇,對各類高科技産品和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重點加快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廣泛應用,以智慧零售、智慧物流為引領,推廣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傳統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加快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催生新消費模式;加快推動新業态與制造、交通、金融等行業跨界融合,整合上下遊資源,延伸産業鍊,提高流通效率,改善流通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收入:優化分配結構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财政政策要“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
【案例】
蘇彪是山東魯能軟件技術有限公司電網信息事業部的一名工程師。近期他正在負責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班組移動終端試驗管理應用軟件的開發工作。7月29日,作為魯能軟件首批18名崗位分紅激勵機制的激勵對象之一,他拿到了首筆崗位分紅。
近年來,國網山東電力面向所屬的魯能軟件等市場化科技企業,探索建立崗位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大力推進知識、技術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薪酬分配,激發重點領域技術人員的創新創效活力,不斷增強科技企業的核心競争力。
魯能軟件電網信息事業部主任張俊嶺參與了探索建立崗位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實施方案讨論和修改的全過程,他表示:“我們的激勵對象為突出一線員工,部門主要負責人及以上管理人員不在分紅對象之列。通過激勵,技術研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專家點評】
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是不平衡發展的表現之一。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偏大的現象,因此需要調節收入差距,形成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多年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方面已經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針和相關政策。當前,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一要托底,即托、保民生之底。要繼續抓好“六穩”“六保”工作,繼續執行減免稅費的政策,以切實保證億萬用人單位特别是廣大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穩定,在穩就業并确保職工可以獲得穩定收入的基礎上,努力發揮好失業保險、醫療保障救助、最低工資制度等的托底作用,同時切實解決拖欠、克扣工資等問題,從而實現對低收入居民和勞動者的托底,防止低收入群體擴大和收入水平下滑。
二要繼續努力縮小收入差距。近年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在逐漸縮小,要穩定好這一良好發展趨勢,并繼續向前推進,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要通過繼續強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大中央财政轉移支付力度,富裕地區幫扶發展落後地區等多種政策,扶持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提高這些地區勞動者收入水平,逐步縮小區域間收入差距。
三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各類用人單位要繼續貫徹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使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才等群體的收入能夠與其所做貢獻相匹配。目前,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且比例還在進一步擴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是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中,要繼續推動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調整,促進升級換代、優化産品供給。随着我國由低端産業鍊向中高端産業鍊轉移發展,勞動中知識含量、技術含量、技能含量增加,灰領、白領崗位以及金領崗位占比将逐漸升高,藍領崗位将慢慢減少。在職業結構、崗位結構和人力資源結構優化調整基礎上,繼續實行将技術、技能、管理等要素獲得與其貢獻相匹配的優化收入分配政策,這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根本途徑。
四要調高,即發揮好個人所得稅等相關稅收政策的調節作用,加快由分項個人所得稅向綜合個人所得稅過渡,有效調節過高收入,縮小社會群體之間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将對内需産生直接的拉動作用,其對内需的高質量需求,又将促進産業結構的升級和産品結構的換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無疑将對形成強大國内市場,拉動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調整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居住:以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城市更新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
【案例】
房屋破舊、設施老化、公共管理服務落後……老舊小區普遍存在髒、亂、差問題,成為城市管理的難點。不少城市小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建築和基礎設施老化,需要修繕和更新。浙江省甯波市鄞州區民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一個。
自從1995年交付以來,民安小區僅在2001年對綠化、外立面進行過一次整治。20多年來“積勞成疾”,存在基礎設施老化、綠化缺失、停車困難、外立面破舊、架空線淩亂、雨污混流、地下管線老化堵塞,以及違章搭建等一系列問題。可以說,老舊小區的“老年病”民安小區一樣不少。
2018年年底,民安小區啟動改造。大到哪些項目需要改,小到外立面刷什麼顔色,空地改成綠化帶還是休閑區,防盜窗什麼樣式,全部來自居民的投票選擇。經過一年多的全面整治改造,有25年房齡的民安小區徹底脫胎換骨:主幹道用不同顔色區分不同車道,重新噴塗過的建築外立面煥然一新,沿河景觀帶綠意濃濃,整個片區得到了改造提升和有機更新。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1月,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7萬個,惠及居民近725萬戶。2019年以來,全國已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8萬個,惠及居民1043萬戶。未來将有越來越多像民安小區一樣的老舊小區迎來“逆生長”。
【專家點評】
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
城市更新行動,涵蓋了住房和城市發展的主要工作。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也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并列,可以理解為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生活便捷、和諧包容、充滿活力的居住社區,為人民群衆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具有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意義。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等資源,有利于增加有效投資、促進就業、增加稅收、擴大住房消費,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從社會民生的角度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将極大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可以讓更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到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社會公平和諧;從生态環境的角度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廣泛采用有機更新的方法,在充分利用現有建成空間的基礎上實現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社區服務的完善,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生态環境的影響,體現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應該指出的是,城市更新行動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異常複雜,牽涉到政府部門、相關實施主體、當地居民、金融投資機構等多方利益,政府的主要角色是組織、引導、規制和實行适度的金融财稅土地規劃等政策支持,要充分調動、有效引導、适度激勵社會力量和居民廣泛參與,創新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努力實現城市更新行動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可持續發展。
吉林省吉林市農民在運糧車上整理收割的水稻。新華社發
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案例】
田成塊、渠相連、路成網、樹成行。近幾年,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長埠鎮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村6個村小組前前後後共修建了逾11公裡的水泥路,95%的水塘得到了清淤改善,3.2公裡高标準農田溝渠得到改造。
過去,江下村因土地貧瘠,一直沒有好的産業發展路子,祖輩守着一畝三分地種水稻及常規農作物,産量較低的“望天田”“鬥笠田”随處可見。“要想取得糧食豐收,就要改變現狀、創新思路。”江下村黨支部書記龔修生多次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
實地走訪調研後,龔修生發現村裡土地貧瘠零散,青壯勞動力流失,集體經濟較弱。為改變現狀,龔修生主動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準農田項目,引進種糧大戶盤活荒地。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江下村種糧大戶淩繼河如是說。
作為高标準農田的“集成模塊”,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在江下村大顯身手——選用高産種子确保糧食産量;糧食耕、種、管、收實現全程機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全面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
去年11月,江下村2168畝高标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始動工,項目如今已全部建成。現在村裡的耕地質量普遍提升兩個等級,糧食産能平均提高15%,畝均糧食産量提高100公斤,高标準農田已成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貧困群衆穩定脫貧的有力引擎。
【專家點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高标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要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一方面,要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耕地質量,實施全國高标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态“三位一體”保護,改造中低産田,建設高标準農田;認真總結經驗,推廣稭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等綜合配套技術,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
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展糧食生産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發,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實施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程。加快大中型、智能化、複合型農業機械研發和應用,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面向糧食全産業鍊配置科技資源,采取長期穩定的方式促進主要糧食品種現代産業技術體系建設。強化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激勵,鼓勵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種業被視作農業的“芯片”。提高種業創新水平,關鍵要深化改革,其中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強:一是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種研發資源引向種業企業,實現産學研融合,使種業的研發更好市場化;二是改善評價和激勵機制,農作物新品種的評審要更多突出需求導向和市場導向;三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國家層面加大對種業等重大關鍵環節研發的支持力度,培養大國優勢,克服種業市場“小、散、亂”的弊端。
房地産: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舉,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
【案例】
11月20日,謝薇和丈夫搬進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通瑞嘉苑公租房。“北漂六年,因為房子問題,一度想過離開北京去其他城市發展。有了這套房子,現在我的心終于踏實了。”2014年大學畢業後,謝薇就來到北京工作,前前後後搬過四次家。“都是跟别人合租的,因為各種原因,老得折騰重新找房。”一年前,謝薇抱着試一試的态度開始了解公租房,并幸運獲得了入住公租房的機會。“非常激動,惠民政策終于落到我身上了。”謝薇告訴記者,新家約40平方米,每平方米24元租金,每個月不到1000元房租。兩口子住起來,并不覺得擁擠,小區環境也不錯,很滿意。“心裡輕松多了,感覺生活開始步入了正軌”。
【專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
面對國内外複雜環境和形勢,2021年住房問題被列為八個重點工作之一,既表明了中央對住房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也表明了百姓住有所居的重要,同時也表明了住房問題亟待解決的嚴峻性和迫切性。首先,會議指出“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明确住房的民生屬性和社會意義。其次是重申了住房的功能定位以及房地産調控的方法和目标,向市場發出了促進房地産穩定健康發展、調控不動搖的明确信号。
在大城市住房問題中,租賃住房問題較為突出,其中尤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問題最突出。随着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一線城市等外來人口較多的大城市中,居民對租賃住房的需求較大,存在的矛盾也較多。需要加快健全住房租賃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在租賃住房供給、租賃住房權利等方面給予規範。會議層層聚焦,直指重中之重的問題,這有利于“将好鋼用在刀刃上”,集中優勢打“殲滅戰”,從而推動大城市住房問題得到更快更好的解決。
此外,會議還梳理了保障性租賃住房舊有的和新發的多種“症狀”和“原因”,從長租住房、租購權利、土地供給、監管制度等四個方面,分别提出解決問題的明确思路和具體要求,不僅便于監督和考核各地落實情況,而且開辟了一些政策新空間,為問題解決提供了政策保障。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4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