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美育包括哪三個方面

美育包括哪三個方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19:17:57

雖然我們一直張口就來“德智體美勞”,但究竟為何美育有這麼重要?什麼是美育?希望今天的介紹能給您對美育的一直初步認識。

以下内容援引自葉朗的《美學原理》(精裝版又名《美在意象》)。

美育包括哪三個方面(什麼是美育)1

(一)美育的範疇

美育屬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發展完滿的人性。

席勒在影響很大的《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所展現的核心思想就是:審美對于人的精神自由來說,審美對于人的人性的完滿來說,都是絕對必需的。沒有審美活動,人就不能實現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獲得人性的完滿,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

席勒認為,到了近代社會,嚴密的分工制和等級差别使得人身上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這兩方面分裂開來了,“人性的内在聯系也就被割裂開來了,一種緻命的沖突就使得本來處在和諧狀态的人的各種力量互相矛盾了"。這樣,每個人身上的和諧被破壞了,整個社會的和諧也就被破壞了。他認為,這是近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危機。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危機,席勒提出他的方案,就是要大力推行美育,使人從“感性的人”變成“審美的人”。

我們今天對美育的性質,可以比席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更全面的論述。

人不同于動物。人不僅有物質的需求,而且有精神的需求。這是人性的完滿性。不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人性就不是完滿的,人就不是完滿意義即真正意義上的人。精神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有意思的,有味道的。這就是蔡元培說的人在保持生存之外還要“享受人生"。這個享受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享受,是精神的滿足,精神的愉悅。審美活動給予人的正是這種精神享受。由于審美活動的核心是審美意象(廣義的美,即席勒說的“活的形象”)的生成,所以審美活動可以使人擺脫實用功利的和理性邏輯的束縛,獲得一種精神的自由。審美活動又可以使人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義,獲得一種精神的解放。這種自由和解放使人得到一種歡樂,一種享受,因為它使人回到萬物一體的精神家園,從而感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莊子說的“遊”,席勒說的“遊戲”。審美活動使人性的完滿得以實現,所以席勒說:“隻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隻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審美教育就是引導人們去追求人性的完滿。這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質。

  • 摒棄的幾種觀念

(1)美育是情感教育;

(2)美育是趣味教育;

(3)美育是感性教育;

(4)美育是藝術教育;

(5)美育是美學理論和美學知識的教育;

(6)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個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對人生産生無限的愛戀、無限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質。

在這裡我們要引用一百年前(1907)魯迅說過的一段話:

“顧猶有不可忽者,為當防社會入于偏,日趨而之一極,精神漸失,則破滅亦随之。蓋使舉世惟知識之崇,人生必大歸于枯寂,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謂科學,亦同趣于無有矣。故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不惟牛頓已也,亦希詩人如莎士比亞;不惟波義耳,亦希畫師如拉斐爾;既有康德,亦必有樂人如貝多芬;既有達爾文,亦必有文人如卡萊爾。凡此者,皆所以緻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

魯迅在這段話中強調,人類社會需要審美活動,需要有莎士比亞、拉斐爾、貝多芬,這是為了“緻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他認為,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人類社會陷入片面性,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人生必大歸于枯寂”,人活得就沒有意思了。魯迅的話,對于美育的本質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三)美育的作用

(一)培育審美心胸

西方美學稱為審美态度。這是審美主體進入審美活動的前提。

歐亨利作品《忙碌經紀人的浪漫史》所展現的經紀人就是缺乏審美态度的代表。

卡西爾說:“在日常經驗中,我們根據因果關系或決定關系的範疇來聯結諸現象。根據我們所感興趣的是事物的理論上的原因還是實踐上的效果,而把它們或是看作原因或是看作手段。這樣,我們就習以為常地視而不見事物的直接外觀。”在概念化和功利化的眼光中,世界永遠是那麼黯淡,千篇一律,缺乏生氣。但是一旦你有了一個審美的态度、審美的心胸,那麼在你面前,感性世界就永遠是新鮮的,五彩缤紛,富有詩意,就是王羲之所說的:“群籁雖參差,适我無非新。”審美态度造成審美主體與生活對象的“審美距離”。“審美距離”不是說審美主體與生活對象疏遠了,而是使你放棄了從求知和實用的立場去接近生活對象,這樣反而使你親近了生活對象,于是世間一切都變得新鮮、有味道了。

(二)培養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就是審美感興能力,審美直覺能力。也就是對無限豐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豐富意蘊的感受能力。在瞬間的審美直覺中,情景融合,生成審美意象,伴随着就是審美的愉悅。

陶淵明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就是人生的意味,人生的情趣。

審美活動與科學研究不一樣。科學研究是要去發現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科學研究的結果是得到一種知識,或者一個知識體系。例如進行物理學研究就是要掌握物理世界的規律,建立一個物理學的知識體系。而審美活動是對感性世界、感性人生的一種體驗,體驗人生的意味和情趣。所以審美能力說到底是體驗人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包含審美直覺、審美想象、審美領悟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能力。它需要一個人的整體的文化教養作為基礎,需要通過直接參與審美活動(包括藝術活動)的實踐來培育,而且和一個人的人生經曆有着十分内在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育不應該孤立起來進行,不僅要十分重視受教育者直接參與審美活動、藝術活動的實踐,而且應該和提高一個人整體的文化教養結合在一起來進行。同時,在美育的實施過程中,要十分關注一個人的人生經曆對他的心靈的深刻的影響。

(三)培養審美趣味

審美趣味作為審美偏愛、審美标準、審美理想的總和,它制約着一個人的審美行為,決定着一個人的審美指向,并深刻地影響着一個人每一次審美體驗中意象世界(美)的生成。而一個人在各個方面的審美趣味,作為一個整體,就形成為一種審美格調,或稱為審美品味。審美格調或審美品味是一個人的審美趣味的整體表現。

審美趣味不僅決定一個人的審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響着每個人每一次審美體驗中意象世界的生成。因為意象世界(美)是情感世界的輻射,是情景的融合,是“一瞬間發現自己的命運的意義的經驗”。

一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是在審美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它要受到這個人的家庭出身、階級地位、文化教養、社會職業、生活方式、人生經曆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它帶有穩定性。但是這并不是說一個人的趣味和格調永遠不能改變。生活環境變了,一個人的趣味和格調就有可能發生變化。教育也可以使一個人的趣味和格調發生變化。我們還講過,趣味和格調有健康與病态、高雅與低俗、純正與惡劣的區别。美育的任務是培養受教育者的健康的、高雅的、純正的趣味,使他們遠離病态的、低俗的、惡劣的趣味,歸根到底,是引導他們走向審美的人生,使他們的人生境界得到升華。

總之,以上三個方面:審美心胸(審美态度)、審美能力(感興能力)、審美趣味,綜合起來,就構成了個體的審美發展[1)的主要内容。這是美育的主要功能。美育的功能主要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審美心胸、審美能力、審美趣味,促進個體的審美發展。

(四)現實作用與緊迫性

在當今世界存在的衆多問題中,有三個問題十分突出,一個是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一個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失衡。

我們不能說單靠人文教育、審美教育就可以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危機。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危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需要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共同配合的巨大的系統工程,但是人文教育包括審美教育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前面說,美育是人文教育,它引導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滿,追求精神的自由、精神的享受,因而在各級學校及全社會普遍實施美育,對于重建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對于重建人的内心生活的平衡,對于重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平衡,都會有重要的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