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鳥獸報恩
佛陀的僧團中,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讨論修行的方法,有位比丘說:“在某個婆羅門道場裡,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務熱忱,他任勞任怨地為五百位婆羅門修行者張羅飲食,并且将道場布置得很整潔,讓這五百人無後顧之憂地專心修行。”
比丘們聽了,都覺得這位修行者的精神,實在很令人敬佩。
佛陀走近他們,問道:“你們在讨論什麼啊?”大家向佛陀恭敬禮拜後,詳細報告那位修行者如何為五百人服務。
佛陀聽了,微笑地說:“你們知道嗎?那位修行者在過去生中也一樣這麼殷勤地付出,而且對一切衆生都是如此。”
佛陀緩緩述說:
在過去生中,這位修行者在山林裡精進地修行。
有段時間非常幹旱,溪溝裡沒有水,山林中的鳥獸沒水喝,面臨生存的危機。這位修行者運用智慧,每天下山到很遠的溪流,以中間挖洞的大竹子取水,供衆多鳥獸飲用。
但是,他每天來來回回地取水,隻剩下很少的時間能為自己找食物,體力漸漸衰弱了,但他仍然提起毅力,繼續為鳥獸服務。
鳥獸們對這位修行者非常感恩,也很擔心他的健康狀況;大家聚在一起讨論:如何才能回報他呢?
獸王說:“雖然我們沒有很大的力量,不過可以盡我們所能,能爬樹的就去摘水果;不會飛的就在地上找食物……”
為了報恩,每隻鳥獸都盡力到處找食物,鳥兒銜來小果子、兔子找到蘿蔔、松鼠帶來堅果,馬兒收集了一堆可食的嫩葉……
修行者看了,深受感動,他體會到,衆生本具佛性,即使是鳥獸,也有真誠的感恩心。
佛陀告訴比丘們:“布施不隻是布施物質,以‘歡喜心’為衆生服務,也是布施。”
“這位修行者為這麼多人及鳥獸服務,所憑借的,是誠懇的愛心和堅韌的毅力;這就是殊勝的修行。”
人人抱持“感恩心”彼此付出,就是清淨祥和的世界。社會上人人都能相互尊重、彼此關懷,這個社會才能充滿光明與溫馨。
“兩頭鳥”的故事
從前在雪山下,有一隻兩頭鳥,為了安全起見,它們流睡覺,頭如果睡着,一頭便醒着。 這隻兩頭鳥雖共用一個身體,卻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頭叫迦喽,常作好想;一頭叫優波喽,常作惡想。 有一天,在樹林裡,到優波喽睡覺,忽然從樹上飄來一朵香花。醒着的迦喽就想:“看它睡得那麼熟,還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雖然獨自吃了,我們一樣都可以除掉饑渴,得到這朵香花的好處。”于是,就默默地把這朵花吃了。 過一下子,優波喽醒來了,覺得腹中飽滿,吐出的氣充滿香味,就問迦喽說: “我在睡覺時,你是不是吃了什麼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麼覺得身體安穩飽滿,聲音美妙,感覺這麼舒服。” “你睡覺的時候,有一朵摩頭迦華落在我的頭旁邊,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沒有分别,就獨自把它吃了。” 優波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從内心深處生起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東西吃,也不叫我,你等着瞧吧!下次我吃些壞東西害死你!” 過了不久,兩頭鳥經過一個樹林,優波喽看到林間有一朵毒花,起了一個心念:“好,害死你的機會來了。”就對迦喽說:“你現在可以睡覺,我醒着,幫你看守。” 等迦喽睡着以後,優波喽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于優波喽的恨意,兩頭鳥就一起毒死了。 這是記載在《佛本行集經》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故事來告誡弟子,優波喽是多麼可怕的愚行,一個人(乃至一隻鳥)在懷着恨意時,往往會忘記對自己的傷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來逞一時的仇快,走入一個無可挽回的境地。 兩頭鳥的故事還有更深刻的象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兩頭鳥,有着善惡的抗争、夢與醒的矛盾、覺與迷的循環。當一個人在善意、覺性擡頭的時候,就可以使惡念、癡迷隐藏;可是當一個人惡意的嫌恨愚癡升起時,立即就殺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善念了。 另外,對一個修行者,他處在衆生中就有如兩頭鳥,大家都是共用一個身體,使任何一個衆生受到傷害,立即就傷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着純明的善念,才不至于損人損已。
如願以償,如夢清醒
有一年輕婦女,虔誠奉佛,朝夕誦經禮拜,從不懈怠;但她認識不足,信佛隻是為冀求福報。
一日,夢見觀世音菩薩,對她和顔悅色地問道:你有什麼希求嗎?婦女見是觀世音菩薩,即忙下拜,然後說道:“如有可能,願生三子。一子從商,成大财主;一子務農,倉廪豐實;一子做官,光耀門庭。”
菩薩問道:“難道修行人就沒有别的要求嗎?”婦女思索了良久,回答:“除非再生一子,出家得道,今後再來度父母。”
菩薩說:“生四子撫養長大太辛苦了,我讓你隻生一子,四個願望都滿足了吧。”說罷隐去,婦女也醒了。 第二年,婦女果生一子,容貌端正,聰敏過人,夫婦大喜!幼子長大後,先經商,生意興旺,三年獲得巨利;又棄商務農,三年之内,果然五谷豐登,倉廪滿足;
又棄農求仕,官運亨通,三年做了大官;又突然看破世情,想棄官求道。
母親拉後腿了,急道:你求财得财,求官得官,平步青雲,世上有幾個人能像你這樣啊!學道是苦的,你富貴榮華不享,何必去吃這種苦呢?
兒子道:“母親,那你為什麼學道呢?”母說:“我學道是為修修來世,也為了你能榮宗耀祖。”
兒子說:“你不是曾向菩薩許願能有一子出家得道,将來再來度父母,難道你把說過的話給忘了嗎?”母親語塞。
兒子又說:“前幾天我夢見菩薩,菩薩對我說:‘官場是最有風險的,你若不迷途知返,前途就有殺身之禍!’我聽了吓出一身冷汗,醒了。醒後思之再三,感到做官最是擔驚受怕!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一旦發起怒來,劊子手就站在你的身旁,非但性命不保,連家産也抄光了!為躲避這種厄運,我還是早些懸崖勒馬為好!”父母聽了覺得有理,也就不阻止了。 于是,兒子挂印棄官,訪得一座名山,到一寺廟拜一長老為師,出家學道。由于精勤修學,七年後得了道果。他想起了父母,便回家度父母。父母見了歡喜,但對于度他們的事猶豫不定,因為舍不得已經得到的财富和門庭榮耀。 兒子開示說:“父母親,功名利祿,富貴榮華,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修道人視之如過眼雲煙,隻有貪得無厭的愚癡人才被迷惑。你們都已六十多歲了,已是草上露、瓦上霜,還能有幾年福可享呢?這些财産我都不要了,你們還想留給誰呢?你們是在家修行人,早知世事無常,人命無常,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為什麼還不覺悟啊?” 父母聽了兒子一番開示,終于清醒過來,把所有的财産施舍給了窮人,跟随兒子而去。
省思:世間的大多數人,信佛隻是為了有所求。求平安,求富貴等等。雖自認為信的深,但信的層面仍然很淺,一旦讓我們放下這些世間的财富又有幾人能做到?殊不知,世間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隻是我們都被這些世間的種種物質享受所迷惑,堅守着不肯放下。我們皆不能及時反思這世事無常,世間的财富終究在臨終的一刻是帶不走的,且行且放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