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北夢木兮勾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漢)賈誼《過秦論》
秦王嬴政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領導秦國南征北戰,前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奠定了之後長達兩千餘年的大一統格局。對中國人來說,大一統既是疆土的完整,也象征着為同一個天下努力的齊心。
電影《英雄》正是着眼于這一點展開叙事的。
夫英雄者,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
山草中精茂秀出的是英,百獸中特立超群的是雄,這是英雄本意。就人來說,見識非凡的是英,膽量過人的是雄,兼有這兩種品質的人,就能當“英雄”二字。
電影《英雄》中,刺客無名、長空、飛雪、殘劍本不應當“英雄”二字,但是,正是他們經曆了由決心刺秦到為天下蒼生放棄刺秦的心路曆程,才由刺客轉變成了英雄。而秦王嬴政本是一方枭雄,正是在他與刺客無名的對答中,逐漸領會了天下一統的真義,才由枭雄轉變成了英雄。刺客與秦王本是敵對關系,在這部電影中卻更像狹路相逢的知己,他們互相成就了彼此的英雄身份。
電影開篇,秦國劍客狼孟縣亭長無名,一人連續擊殺了長空、飛雪、殘劍三名當時秦王最忌憚的刺客,令秦國朝野震驚,秦王急召無名上殿面君,與秦王對坐。秦王有令:
上殿拜見需在百步之外,否則格殺勿論;
又有破刺客長空者,賞千金,封千戶侯,上殿二十步,與王對飲;有破刺客殘劍、飛雪者,賞萬金,封五千戶侯,上殿十步,與王對飲。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然而,連年的征伐看似雄壯,卻招緻了六國遺民對秦王的仇恨,遂刺客猖獗,秦王難解甲胄,日夜披挂在身,乃至有人上殿面見秦王,也許在百步之外。無名能近得秦王十步之距,不止是因他誅殺了長空、飛雪、殘劍三名刺客,除去了秦王的心頭大患,同時也表達了對秦王的忠心。
面對如此壯士之舉,秦王頗感興趣,待無名落座後,他便開始了解無名擊殺刺客的經過。
秦時十裡為亭,狼孟縣亭長是秦國最小的官吏,而亭長無名卻能連續擊殺當今三大刺客,無一失誤,向秦王進獻他們的配槍佩劍,秦王疑惑道,“你有何本事可以破此三大刺客?”無名回答得擲地有聲:“各個擊破。”
秦王不禁追問,無名徐徐回答。刺客殘劍、飛雪雖為一對情侶,但兩人三年無話,隻因飛雪與長空曾有一夜之情,殘劍耿耿于懷。所以無名擊殺這三人,便是先從長空入手,再分化殘劍和飛雪,各個擊破。
無名回憶道,六月十五,長空顯身狼孟縣一家棋館,并打傷奉命緝捕他的秦宮七大高手。無名眼見長空亮出銀槍,驗明正身,遂出招與長空對決。那日琴聲陣陣,雨水瀝瀝,無名與長空槍劍相舞,意念互搏,在最後一刹那,無名以一招快劍踏步而出,一舉擊殺長空于劍下。
秦王默想一陣,回神過來,登時贊歎。但是,破長空隻是無名的第一步,分化殘劍和飛雪更加關鍵。秦王又問無名:“你能擊敗長空,必然劍快,但你的劍何以快過三年前聯手攻入秦宮,三千鐵甲竟不能擋的殘劍、飛雪?”無名直言不能。
電影到這裡畫面一轉,荒涼的大漠上,無名一襲紅衣,策馬遠赴趙國陘城書館,以求一副劍字為由,得見化名“高山”的殘劍和化名“流水”的飛雪。
原來無名對付殘劍和飛雪的計謀并非強攻,而是喬裝趙人,借長空的斷槍離間此二人。飛雪既與長空有一夜之情,殘劍見到長空的斷槍,便思及舊事,妒火中燒。夜間,殘劍意欲報複飛雪,故意與其侍女發生關系,讓目睹這一切的飛雪妒恨交加。趁殘劍不備,飛雪沖動中一劍刺死了殘劍。殘劍死後,飛雪悔恨不已。翌日,飛雪與無名在秦軍大營對決時,心緒不甯,方寸大亂,敗在了無名劍下。
至此,無名得到了三位刺客的配槍佩劍。
看似天衣無縫的故事,秦王聽完無名的講述,卻有些狐疑。面前晃動的燭火,讓秦王感受到了無名的來者不善。
三年前與殘劍、飛雪那一戰的回憶重現腦海,秦王料定殘劍和飛雪并非心胸狹小之輩,又怎有無名所言的不和之說?無名的故事必定有假。于是,秦王開始解構無名所述之事。
他猜測,無名并非為秦殺賊,而是為刺秦準備條件。長空之敗,是故意求敗,目的在于讓秦宮七大高手在旁為其作證,得到朝廷的信任。小小亭長,能有擊殺高手長空的劍法絕非尋常,更何況之後還連續擊殺了殘劍和飛雪。無名所述之事的背後,必定隐藏着他接近秦王、意圖不軌的陰謀。
在靛藍色調的叙事畫面中,秦王展現了自身的缜密和冷靜。
無名能得到殘劍和飛雪的佩劍,并非是離間他們的結果,而是他們作為刺秦支持者的贊助。無名的劍法中暗藏一式,十步之内必能奪人性命,無名将此劍式演示過後,殘劍和飛雪才決定将刺秦大事托付給他,但他們彼此相愛,不願對方作此犧牲。在兩人前往秦軍大營與無名決戰的路上,飛雪刺傷了殘劍,所以當日的對決,才隻有飛雪一人前往。
殺死飛雪的無名,在湖邊找到了殘劍,并與之有一戰。此戰既完成了殘劍“誰傷飛雪,我必出劍”的諾言,也祭奠了為刺秦獻身的飛雪。此戰之後,無名取得三位刺客的配槍佩劍,得以近秦王十步,完成十步一殺的終極目标。
秦王識破了無名的謊言,但秦王所述,尚不是全部的真相。
無名補充說,自己本為趙人,由秦人撫養長大,十年前得知親生父母死于秦軍劍下,因此苦心十年練劍,以求一朝刺秦,十步一殺。自己刺秦的決心從未動搖,但與殘劍和飛雪的會面,讓其對刺秦卻有了顧慮。
殘劍認為秦王不能殺,但飛雪身為趙國遺後,對亡國殺父之仇沒身不忘,執意刺秦。殘劍不願相助無名,飛雪卻願意給予無名幫助。兩人之間的沖突引發了激烈的搏鬥,搏鬥中,飛雪刺傷了殘劍,而後毅然前往秦軍大營與無名一戰。
飛雪佯裝戰敗,無名得其佩劍。在離開趙國前,負傷的殘劍卻依舊趕來相勸。
他向無名述說了不殺秦王的理由。這個念頭非他一時興起,而是起于他對與劍法同源同理的書法的長久習悟。三年前飛雪執意刺秦,他便與飛雪一同殺入過秦宮,然而,就在決定秦王生死的最後一刻,他卻突然領會了不殺秦王的奧義,毅然放下了手中的斷劍,而這奧義就是此時他在沙地上留給無名,望無名三思的兩個字——天下。
之後,無名一路順利進入秦宮,來到秦王面前。到現在真相大白,無名也現出了刺客身份,刺或不刺,就在一念之間。
聽聞真相,秦王有些釋然,感佩于刺客殘劍領會了自己的心意。自己為了天下的一統和和平殚精竭慮,天下人卻暗算自己,稱自己為暴君。他沒想到素昧平生的刺客殘劍,才與他心意相通。良久回味後,他凝望着殘劍用朱砂寫就的“劍”字,道出了殘劍“天下”二字的真義:
劍法,其第一層境界,講求人劍合一,劍就是人,人就是劍,飛花摘葉也是利器;其第二層境界,講求手中無劍,劍在心中,雖赤手空拳,卻能以劍氣殺敵于百步之外;而劍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平。
話音一落,無名飛身而起,劍刺秦王。然而,無名刺到秦王腹背的并非劍刃,而是劍柄。
無名放棄了手中的劍,也放下了心中的劍。
劍法書法,同源同理,也包含着天下大義。
原來殘劍與飛雪三年前的聯手刺秦是劍法的第一層境界,無名刺秦的初心也是,他們隻要利劍在手,便能勾魂奪魄,快意恩仇。而無名與秦王對答時,秦王面前燭火晃動,無名殺氣暗伏,使秦王惶恐,達到了劍法的第二層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在刺秦的最後一刻,無名和殘劍、秦王一樣,頓悟了劍法的第三層境界,為天下的不殺、一統與和平放下手中和心上的劍。
風蕭蕭兮易水寒,英雄無名,隻有天下大義。
無名默然走下秦宮的長階,走向死亡的刑場,是為了天下的一統與和平。他的獻身,也是為長空、飛雪、殘劍,甚至秦王的正名。刺客是快意恩仇,但無名、長空、飛雪、殘劍不是,他們心中裝有天下大義,懂得為天下人的痛苦放棄自己的痛苦,這一點讓他們成為了英雄。枭雄是征伐兼并,但秦王不是,他的心中也裝有天下大義,一統天下而後長治久安,這是他的英雄之處。
英雄是什麼?就是識大體、明大義、懂大理、通大情。為了天下人的“大”,甘願犧牲個人的“小”。這樣的人必定見識過人,膽量非凡。
在無名、長空、飛雪、殘劍、秦王這些名字背後,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個無名英雄和他們根深蒂固的天下觀。天下者,不獨親其親,不獨養其養,它既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推己及人,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舍己為人。
在今天,它更是中華民族長久繁榮、穩定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全體中華兒女為同一個天下而齊心,而努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