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扈俊麗。
一個陪媽媽們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創業者。
※除了原創文章,每天精選3篇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内容來自:書籍、公衆号、知乎、微博、付費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個人觀點,也不清楚原始出處,所以大部分沒有注明摘自哪裡,侵删。
這是第254篇學習筆記:在家庭中,培養善意。
以下為學習筆記正文。
鼓勵孩子獨立為什麼是個複雜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要鼓勵孩子獨立,這樣孩子離開我們也能過得很好。
現在大部分家長這方面做的并不好,家長一方面缺乏教給孩子獨立的技巧,當然技巧是很容易學會的,另一方面更多的涉及情感因素。
鼓勵獨立是個理智的行為,但是我們人實際上離不開情緒的主導:
①圖省事兒讓我們不願放手。
現在大部分家長都很忙碌,我們給孩子更多的幫助和指導,這樣短期效率非常高。
②對孩子的愛讓我們忍不放手。
明明幾句話就可以讓孩子避免失敗,我們無法忍受自己最愛的人犯錯和痛苦。
③對不負責父母的恐懼我們不敢放手。
我們認為負責的父母應該幫孩子安排好一切,尤其是孩子之間的競争激烈的情況下。
④被愛的需要我們不想放手。
我們不能承受孩子不再需要我們時的失落感。
到底是孩子需要父母,還是父母需要孩子,可以從孩子上大學後父母的失落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我有朋友,孩子在南京上大學,每周開車把孩子接回家。
即使以上種種複雜情緒,我們還是要鼓勵孩子走向獨立,了解是為了更好的改變。
父母的愛是世界上唯一以分離為目的的愛。
2、看法不等于自己
看法不等于自己。
埃克哈特說過,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思維認同。
也就是說我們很容易把一個對自己的看法當成自己或事實。
比如“我一無是處”隻是一個想法,一個看法,一個評價,但大多數人會把成一無是處等同于自己,當成事實。
其實你需要意識到——我有一個“我一無是處”想法,我有一個“我一無是處”的評價。
當你能這樣去思考時,你就進入了一種觀察性自我。
你的意識狀态會比原來開闊許多倍。
如果把自己比喻成一個星球,星球由許多大闆塊構成,大闆塊之間又由許多小闆塊構成,小闆塊又由許許多多的闆塊構成。
“一無是處”這個想法,可能是連個小小闆塊都算不上,它不能代表你這個星球整體。
分清看法是看法,評價是評價,自己則是自己,将看法、評價從自身上剝離。
3、在家庭中,培養善意
夫妻之間或家庭之中,能夠顧及彼此的感受,需要大量的善意。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特别欠缺,那就要好好加強。
怎麼做可以培養善意呢?有兩種方式:
1.回應對方尋求回應或關注的請求;
2.在對方身上尋求慰藉,而不是把對方視為對手。
換句話說,就是要合作與協作,而不是競争。
當你們的關系是建立在壓過對方,計較誰輸誰赢、誰對誰錯的基礎上時,你對伴侶懷有的是敵意,而不是善意。
那是關系的惡性循環。
在我們的文化中,勝人一籌是很常見的相處方式。
——摘自《很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也許在某個時刻,我們需要和别人去競争,去勝過多方。
但大多數時候,這種方式并不适用于關系中,特别是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中。
家庭中,家庭成員是親密的隊友,而非對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