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是神秘的,那裡不但有數不清的星星,還有人類發上去的各種探測器、宇宙飛船、衛星,那裡駐紮着人類擁有的藍色的夢,那裡是科學的天堂,是人類永不停歇探索的樂園。
太空的界限在哪裡?
在遠古人類把極高的天空稱為太空。對于太空的高度以多少為界限,并沒有準确的數據。如果按定性的角度,地球稠密的大氣層以外的空間都可以稱為太空。大氣層和太空之間不像海洋和陸地有明确的界限。地球上的大氣稠厚,密度也大,越往上走大氣越稀薄,密度也逐漸減小。
太空美麗的星球
稠密的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具體從哪裡開始算呢?就連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也不能确切地按科學标準劃分太空和空氣空間的界限。太空的最低界限,通常情況下是以人造地球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千米為基礎的。
科學雖然是嚴謹的,但是在這個技術領域,人們長期使用的空間表示太空是不太準确的。因為空間的含義是指:物體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和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
通俗地說,空間就是能利用的一切地方。國際上也将空間做了新的定義,把“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稱為“外層空間”,簡稱“外空”。
這個長長的名字“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是各國航天專門下設協商和推進各種活動的機構。像人類不太熟悉的外空武器、外層空間法、外空軍備競賽等,是專門約束各國太空活動(防止破壞)的國際法,包括哪個國家想在太空中部署武器,在太空中的軍備競賽等。
精美外太空
人類在20世紀如何進入太空的?
從遠古開始,人類就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誇父追日、牛郎織女、女娲補天等神話來彌補對太空的好奇。
人類跨入太空時代是在20世紀中期:前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了,象征人類開啟太空時代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夢想的是(前蘇聯的)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乘坐“東方1号”飛船完成的世界上首次載人太空飛行。
雖然中國有上千年的發明火藥和火箭的曆史,卻沒有第一個飛上太空,這是因為進入太空需要的理論和技術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出現。
火箭隻有借助足夠大的推力才能飛向太空,古代的黑火藥所能提供的推力遠遠不夠,使火箭達到第一宇宙的速度。随着物理和化學方面的進展,火箭推進劑的研究和開發才得以在19世紀末實現。
火箭發射
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控制技術的發展保證了火箭從試驗走向應用。引領科學水平巨大飛躍的也是經典控制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不管是在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或者是國防建設等領域,自動化控制技術被廣泛采用。
到了20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使用計算機來分析現代化數學,綜合的現代控制技術非常适用于飛行器控制系統,這樣使得飛行器控制系統的性能達到新的水平。利用現代控制技術和計算機的應用成功的是:“阿波羅”飛船在20世紀60年代登月、70年代與“聯盟”飛船對接;80年代航天飛機的成功飛行。
航天技術的成熟可以用軟和硬來概括。
(1)硬:要保證火箭有能力飛出大氣層,離不開火箭的燃料、結構材料、低溫等技術;
(2)軟:要保證火箭不會走偏,涉及的是計算機技術、系統工程、火箭的現代控制技術等。軟和硬的技術在20世紀末才趨于成熟,人類才完成了進入太空的壯舉。進入太空預示着人類有望拓展疆界,得以在更大空間延續人類文明。
東方1号宇宙飛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