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類精細,回收及時。
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這幾類再細分為若幹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
可燃類:簡單講就是可以燃燒的--但不包括塑料,橡膠制片,一般剩菜剩飯,和一些可燃的生活垃圾都屬于可燃垃圾。
資源類:報紙,書籍,塑料飲料瓶,玻璃飲料瓶
不可燃類:廢舊小家電(電水壺,收錄音機)衣物,玩具,陶瓷制品,鐵質容器。
粗大類:大的家具,大型電器(電視機,空調),自行車。
有害類:電池、醫用垃圾、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
2、管理到位,措施得當。
外國人到日本後,要到居住地政府進行登記,這時往往就會領到當地有關扔垃圾的規定。當你入住出租房時,房東也許在交付鑰匙的同時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規定。有的行政區年底會給居民送上來年的日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黃、綠、藍等顔色,下方說明每一顔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種垃圾。在一些公共場所,也往往會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别寫着:紙杯、可燃物、塑料類,每個垃圾箱上還寫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
3、人人自覺,認真細緻。
養成良好習慣,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兒童打小就從家長和學校那裡受到正确處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規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員的說服和周圍輿論的壓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謂一絲不苟,非常嚴格:廢舊報紙和書本要捆得非常整齊,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幹水分,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用過的噴霧罐要紮一個孔以防出現爆炸。
4、廢物利用,節能環保。
分類垃圾被專人回收後,報紙被送到造紙廠,用以生産再生紙,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紙”為榮;飲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關工廠,成為再生資源;廢棄電器被送到專門公司分解處理;可燃垃圾燃燒後可作為肥料;不可燃垃圾經過壓縮無毒化處理後可作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裝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屬于哪類垃圾,牛奶盒上甚至還有這樣的提示:要洗淨、拆開、晾幹、折疊以後再扔。在垃圾分類方面,日本又走在了世界最前列。上世紀60年代的嚴重環境污染“逼”出了一流的環保技術,70年代的深刻石油危機又促成了最好的節能技術。就在認真克服一個個危機的過程中,日本把其他先進國家一一超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