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曆史部編版:中外曆史綱要(上)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一、教學理念“魏晉風骨”和“大唐氣度”是古代文人墨客獨特的時代印記,也是中華民族經曆分裂動蕩走向封建盛世的文化映射。三國至隋唐的七百餘年,呈現的是社會動蕩下的中華文化秩序、儒釋道三教并存、魏晉至隋唐的科技領先與文藝新高峰、古代東南亞文化圈的初現等曆史文化現象,其實質是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整合、重構和擴大。本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着眼于三國至隋唐這一文化自覺和大成的特定時空,探究儒釋道三教并存的起源和内在聯系,借助史料實證,全面客觀地解釋當時知識分子儒道互補的性格養成,深切體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的可貴與不易,追尋以中華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的形成過程,涵養家國情懷。
二、教科書教學内容分析本課選自《中外曆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8課,講述了三國至隋唐時期七百餘年文化領域的相關曆史。魏晉以降,佛道并起,沖擊了儒家正統地位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與之融合,直至唐代三教合一已現端倪。與此同時,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格局,給予科技與文藝領域極大的發揮空間,文學、雕塑、繪畫和天文、地理等科技藝術成就層出不窮,光彩奪目的大唐盛世應運而生,并引發整個東亞文化圈的豔羨和取經。究其本質,是中華文脈在政治重創下的頑強生長,是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再擴大,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曆史佐證。
三、學情分析經過初中曆史和平時學識的積累,同學們對大唐盛世的文化如詩仙李白等人耳熟能詳,對佛道宗教及知名的雕塑如龍門石窟也略知一二,能在整體上把握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呈現的分裂到統一的政治格局,這些都有助于展開本課的深度學習。有别于之前學段,高中曆史在涉及本課時側重曆史思維和能力的訓練,要求對三教合一的曆史現象加以剖析并聯系現實,在列舉科技文藝成就時更注重與時代背景的關聯性,同時提倡以正确的家國觀正視該時期中華文明的外延與發揚光大,需要學生積極思索、勇于探究。
四、教學目标1、結合魏晉至隋唐的曆史發展周期表和疆域變遷圖,掌握該時期政權更叠頻繁、民族交流頻繁的整體局勢,了解該時期政變頻發、儒家三綱五常被嚴重踐踏的史實,初步形成讀史和看圖能力,強化時空觀念。
2、通過對文字、圖片和實物等多種史料的分析、整理,培養史料實證意識,綜合多種史料并做到論從史出,對教材的核心概念如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做出合理解釋,以求對曆史全面而準确的理解。
3、了解魏晉至隋唐儒家正統遜位、多元文化并起導緻文化秩序動蕩的艱難歲月,體會魏晉文士看似狂狷實則心懷社稷的赤子之心,銘記儒家知識分子亘古未變的社會責任感,感悟文藝和科技領域的“匠人”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展開不懈追求的偉大精神,涵養家國情懷。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三國至隋唐時期的文化成就及艱難曆程
教學難點: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重整與外延
六、教學設計思路魏晉文士,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極其個性的存在:生逢亂世,尋求甯靜;幼學禮教,涉世任誕;淡泊名利,心懷社稷。其狂狷放縱的行事風格和複雜多重的性格特征成為了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也給大唐及曆代的文人墨客打下了深刻烙印。然而,人是各種社會因素綜合而成的産物,他們的一言一行折射出時代的動蕩和民族的變遷,他們的種種境遇是中華傳統文化遭遇變故的縮影,他們及後繼者的無聲呐喊是曆史給予中華民族傳承永恒的饋贈。因此,本課以“文化秩序的崩塌與重整”為線索,将整課分為“秩序的崩解——正統遜位”、“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蕩”、“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鄰”和“秩序的落成——定于一尊”四個子目依次展開。在教學過程中,依托基于時代背景而精選設問,以最具表現和渲染“家國情懷”的曆史人物為載體,将三國至隋唐的儒釋道三教關系、中華文脈的破而後立和東亞各族群文明的交織互惠等相關史實呈現出來,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正确的曆史觀。
七、教學過程
【導入】2008年,著名導演吳宇森拍了一部電影,講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影片一開始,大戰之前,曹操殺了一個大臣用來祭旗。他是誰呢?其實我們都聽過他的故事,他小時候以讓梨聞名。《後漢書》記載了他由于性情剛直觸怒了權臣曹操,連帶妻子一起被誅殺。要知道孔融還有一個身份,孔子第二十世孫。當代孔丘被一個亂世枭雄拿來祭旗,不禁讓人擔心起當時的中華文化,命運如何。今天我們來學習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來探尋當時的文化秩序進行了一場怎樣的波動。
【任務設計】借助三國至隋唐的時間軸和疆域圖,分析曆史大勢。
【教學片斷】
師:這節課時間跨度非常長,從公元220年三國開始到907年唐朝滅亡,将近700年光景,所以我們先結合這張地圖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天下大勢。
公元220年左右,魏蜀吳三國先後建立。但是最後誰也沒有統一天下,反而是魏國權臣司馬氏統一全國,建立西晉。但此時北方遊牧民族已逐漸南下侵擾,主要有匈奴、鮮卑、羌、氐、羯等5個民族。317年,西晉被胡人所滅,一個叫司馬睿的人逃到了南京,建立東晉,但疆域主要局限在南方。北方依次出現了十六個政權,其中多為遊牧民族所建立,史稱東晉十六國。再往後,叫做南北朝。南方依次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北方一開始是北魏,鮮卑政權。後分裂為東西魏,後又被各自的權臣所代替為北齊北周。589年,隋統一全國,但僅僅曆二世而亡,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熟悉的大唐。結合疆域變遷圖,你對這一時期最大的印象是什麼?
生:政權更叠頻繁、胡漢民族交融。
師: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會對文化秩序産生何種影響呢?來看第一目
【設計意圖】利用一目了然的疆域變遷,填補多數學生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曆史空白,把握該時期社會動蕩、遊牧民族南下侵擾頻繁的大環境,為引出文化秩序的波動鋪墊時代背景。
(一)秩序的崩塌——正統遜位
【任務設計】借助三國至隋唐的5位人物的曆史活動,分析儒家地位的演變。
【教學片斷】
師:在政局變動的過程中,有一些史實引起了老師的注意。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禅讓,然後取而代之,建立魏國。很快遭受了現世報。他的權臣司馬氏,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19歲的魏元帝退位,取而代之建立西晉。再往下,有個叫劉裕的人,派人用棉被悶死了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恭帝,建立南朝第一個政權——宋。604年,隋炀帝楊廣殺兄奪嫡,登山皇位,《資治通鑒》等書中也記載了他父親隋文帝的暴斃似乎也與他脫不了關系。唐朝誕生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建立了周朝,史稱武周。思考:從這5個人的行為中,能看出當時的曆史變遷出現了怎樣的痕迹呢?
生:君臣僭越、儒家綱常淪喪。
師:這些現象連同之前提到的孔子傳人當代聖人孔融被随意誅殺,讓人不禁擔心從漢武帝時期确立正統的儒家思想地位不保,而原有的文化秩序也在慢慢崩解當中。事實上,儒家的正統遜位還緣于受到了來自另外文化的沖擊,也因此文化秩序進入了重整狀态,呈現出多元激蕩的局面。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隋炀帝和武則天等人的曆史活動相當熟悉,透過史料分析,引導着眼于人物行為背後的曆史深層現象,揭示儒家正統遜位的史實。
(二)秩序的重整——多元激蕩
1、佛道并起
【任務設計】利用圖片、文字等相關史料,表明佛道兩教的盛行及不能占據正統的内在原因,從而引出三教并存于世、漸趨融合的曆史特征。
【教學片斷】
師: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頗多,人民颠沛流離、困苦不堪,這種情況下精神上勢必需要一種寄托,這時候宗教就特别容易趁虛而入。那麼當時,主要有兩種宗教:一種是外來的佛教,還有一種是本土的道教。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北魏末年寺院三萬餘所和僧尼二百餘萬的數據,以及南朝道士陶弘景被戲稱為“山中道士”等現象均可見其盛況,但無論是佛教還是道家,都沒有真正取代儒家成為正統,來看兩則史料。
“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狠濫之極。”
——《魏書·釋老志》
“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緻使兵挫于行間,丈空與官府,粟馨于惰遊,貨殚于土木。” ——《梁書·範缜》
師:佛教被統治者打擊的原因是什麼?
生:寺院經濟阻礙國家的賦稅徭役;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
師:佛教的硬傷是不适應亂世枭雄的争霸需要,道教的境遇也是大同小異。因此,當時的儒釋道各有一衆信徒,又無法改變并存于世的平衡局面,遂趨于融合。台北故宮博物館藏的名畫《虎溪三笑圖》,說的是僧人慧遠大師廣結良友,但自有一番規矩,即好友前來做客,相送時最遠止步于山下的虎溪。一日,大儒陶淵明、道士陸修靜慕名而來,三人相談甚歡,送别時三人對外界渾然不覺,直到已過虎溪才幡然醒悟,三人相視大笑,就此拜别。
【設計意圖】儒釋道關系是該課文本的第一闆塊,也是三者之間的頻繁博弈造成文化秩序波動的直接相關者。通過對佛道面上興盛卻遲遲不得正統的原因分析,暗喻儒家文化與中華民族長期契合後的強大生命力。借助“虎溪三笑”的宗教故事,點明三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融彙的縮影,也為後世的合體埋下火種。
2、魏晉玄學
【任務設計】以魏晉文士為載體,分析玄學背後的多重文化元素,進而點出三教、儒道等多元文化并存于世且相融一體,揭示多元激動下的中華文化秩序再次形成并更勝以往。
【教學片斷1】
緊接着将視線從大衆群體轉移到精英階層,介紹魏晉玄學崇尚清談、主張無為和親近自然的基本主張。以竹林七賢、謝安等曆史人物為切入口,結合史料分析怪誕行為背後的人性掙紮。
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鬥,舉聲一号,吐血數升。
——《晉書· 阮籍傳》
師:阮籍是不是孝子?從哪些舉止可以看出?
生:不是,繼續下棋,還喝酒。/ 是,大叫,吐血。
【設計意圖】點出阮籍的内心是痛苦的,由“人的心理有病,往往反映出這個社會有病”的過渡性語句引導學生呼應前文所提及的時代印記是社會動蕩,闡明當時文人躲避政治鬥争、渴望精神自由的内在訴求;再由“竊鈎者誅,竊國者諸侯”引導學生明晰阮籍通過乖張行為諷刺當權者肆意踐踏綱常的醜惡行徑。
【教學片斷2】
出示一段關于謝安的史料,進行深層挖掘:
(淝水之戰捷報傳來)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内,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晉書· 謝安傳》
師:文人雅士真的崇尚“無為”嗎?哪個細節暴露了他的内心?
生:并不是,狂喜之下走的太快,将木屐撞上了門檻
【設計意圖】與竹林七賢類似,謝安也曾一度寄情山水,參加過蘭亭集會。後因本族父老紛紛告别東晉最高權力階層,因而擔起家族興旺的重任。而在面對前秦政權欲以摧枯拉朽之勢掃平東晉時,謝氏一門最終攬狂瀾于既倒。以此證明,魏晉玄學實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與追求逍遙灑脫的避世心相結合,體現儒道互補的多元文化。
【教學片斷3】
教師用多元激蕩、并存相融概述該階段的文化特征,并引出美學大師宗白華的評價加以佐證: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卻是精神上極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 ——宗白華
引入大家熟悉的唐太宗,對大唐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進行鋪墊: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唐太宗
綜上,以“文化的自覺與大成時代”總結三國至隋唐近七百年的文化面貌。借助大唐“谪仙”李白,一生喜好“醉、傲、隐、遊”,堪稱魏晉風骨與大唐氣度的完美結合,也是現代無數知識分子心之向往的理想信仰。以李白在詩歌殿堂的非凡成就,引出各領域傑出人物在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下共創的文藝科技寶庫,閱讀文本即可整理得出。
【本目總體設計意圖】本目是整課的靈魂所在。應當承認,中華文化在任何分期體現出的都是多元一體的秩序感,容納和調适是曆經春秋後的智慧結晶,也是傳統文化雖曆經變遷卻與日同輝的究極原因。此等飽經滄桑後才形成的民族内驅力,需要以問題鍊形式步步深入,逐層分析,引導思維的合理延伸。通過三教的相争相融,暗示海納百川、幕天席地的處世哲學;通過魏晉玄學,呈現士人在自由與威權、個人榮辱與民族大義、專制政權與民族危亡之間的最終抉擇,高歌其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個人、國家與民族之間利益相關、血脈相系,若時間允許,可與諸葛亮從“山野村夫”到遇明主後出山匡扶漢室對比,證明士人的志向世代相承;通過李白等曆史人物,凸顯國人對環境寬松、精神自由和創作自由的心靈呼喚,追求積極自覺、奮發上進的人生境界。
(三)秩序的外延——光照四鄰
【任務設計】 呈現唐朝對外交通圖,教師采用有發揮餘地的問題如中華文明的具體傳播過程,将課堂的更多舞台留給學生,一同聆聽曆史的呼吸。
【教學片斷】
師:如此璀璨富麗的文明勢必引來世界的側目,結合這張唐代對外交流圖和所學知識,你能說說魏晉至隋唐時期,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嗎?
生:法顯、鑒真、玄奘、遣唐使等(具體不再贅述)
師:在與外界的不斷交流與傳播過程中,中華文明扮演了文化“中轉站”和信号“增強器”的雙重角色。看這三幅觀音畫像,分别代表印度、中國和日本三地風格。經過對比,佛教元勝地印度的觀世音形象是男兒身,傳播到中國已獨具漢家婦女溫婉純良的聖潔光芒,名稱上也逐漸改為避諱于唐太宗的觀音,再到日本的觀音身材略顯豐腴敦實,體現各域風情。
師:可以看出,佛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自東漢起,佛教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到達洛陽,白馬寺至今仍被稱為“釋源”。後經中國發揚光大,輻射整個東亞文化圈。
師:前有魏晉風度,後有大唐氣度,華夏文化包羅萬象、兼收并蓄,将秦漢以來的中華文化元素加以整合并擴大外延。正如許倬雲先生所雲:“秦漢建立的中國文化秩序,并未随東漢覆亡而消失。三國兩晉與南北朝三百餘年,正是重整這一普世秩序的過程。隋唐秩序是秦漢秩序的延續,也是秦漢秩序的擴大。”
【設計意圖】佛教的傳播激發了飲水思源的情緒,認識到交流是偉大文明穩固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信息共享與互惠能推動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五千年的兼收并蓄、因勢利導,從而頓悟同一世界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作用,并以廣闊的胸襟和機變的心靈登上人生舞台。
(四)秩序的落成——定于一尊
【任務設計】借助熟知的曆史人物,分析其受歡迎的深層原因,揭示三教合一的最終歸宿。
【教學片斷】
展示三國時期關羽的人物形象圖,介紹他的三重身份:儒家的“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并列;佛教尊其為“伽藍菩薩”,意味各大宗教聖地的守衛者;道教奉其為“關帝聖君”。
師:除了武藝高超,關羽能夠受到三教共同認可的個人特質還有哪些?
生:義薄雲天、忠君愛國、誠信、仁民愛物等
師:關羽身上體現了傳統儒家的三綱五常,佛道吸引善男信女的一大依據也是儒家的仁愛友善。因此,儒家通過其倫理學說實質上掌握了勝利之匙,隻要将學派與“天”結合,上升到世界本原并完善其信仰體系,重回正統是可預見的,這也與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中“儒學的複興”前後呼應。期待以後跟同學們一起學習這些内容,下課!
【設計意圖】關羽是個神奇的曆史人物,或者說他就是個“神人”。黑白中人都祈求他的庇佑,生意人都盼着借他财源廣進,懵懂小兒都膜拜他的正義淩然,他的身上凝結了整個民族共同的情義觀。直到如今,中華民族仍是法理與人情并重的群體,這離不開儒家的長久影響。在三千年的起伏中,三國至隋唐的儒家隻是整個命運的一道剪影。在佛道的強勢崛起下,在知識分子似乎輾轉于他學時,儒家有過失勢,有過重創,但還是頑強屹立住了,憑借的就是這塊土地上人們深入骨血的道德感。學生應當重新認識儒家文化的不朽能量,儒家所締造的倫理觀是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集成靈魂,在任何動蕩時期都能釋放出人性的閃光點,在任何和平時期都是社會秩序井然的強心劑。儒家的博采衆長印證了中華多元一體的文化構造,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得以恒久聚合的内核。
八、教學評價設計
自2019年9月以來,部編教材已在部分省市開始試用,為了更好地緊跟高中曆史教學前沿,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現有教材與統編教材的平穩過渡,本人于2019年甯波市第五屆基礎教育展示周上試教《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本課以文化秩序的崩塌與重整為線索,結合三國至隋唐時期,儒家綱常被踐踏、佛道并起而形成三教并存和競争的局面,揭示該曆史時段“文化自覺和大成”的時代特征,并以文藝領域的新高峰和科技領域的諸多成就相輔證,從而體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容納的内在特質。
1、課後評價。本文的主線把握、人物選擇和情感升華得到了觀摩本課老師的諸多好評,也凸顯了專業閱讀對曆史學科課堂教學的極大助力,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也引發了深切思考。出于是新教材試教課,需要對三國至隋唐的時代背景和疆域變遷做個簡單交代,這在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後可在本課删去,将課堂時間更多地往知識落實方向靠一靠。
2、課時作業的設計思路和評價原則。
(1)設計思路。考察魏晉以來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考察三教合一的相關起源和發展曆程;考察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成就;考察中外文明交流和中華文化圈在東亞的影響,培養史料實證、論從史出的素養和能力。
(2)評價原則:靈活性、層次性、預見性、獨立性。
九、闆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1.本課容量頗大,線索紛雜,如何從跨越七百年的文化領域提煉出主題是一個巨大挑戰。因執教者本人對魏晉名士心神向往,本想以“生命美學”為話題追憶前人,無奈治史之味稍顯淡薄,因而舍棄。後翻閱許倬雲先生《萬古江河》一書,被“文化秩序”一詞震撼,遂定下本課主基調。
2.儒釋道三教的并存和競争是本課第一目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課重點之一。儒家在動蕩歲月的失勢,以及佛道兩教并起,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最終三教之間的相對平和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為上,也是多元一體文化的表征之一。
3.借助魏晉名士中的代表人物——阮籍、謝安等,透過其曆史行為分析内在的複雜情感,揭示儒道互補在知識分子身上的性格反映,再次突出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特征。
4.科技領先和文藝新高峰、中華文明的外延是本課繞不開的教學重點,由文化正統的未定導出這是一個“文化自覺和大成的時代”是一種大膽嘗試,進而引出該時代的文化成就,為最終的“光照四領”提供文明外擴的實物支撐。
5.本課從導入到最後的延伸,都借助了耳熟能詳的人物,特别是三國時期的傑出人物,凸顯了人在曆史中的地位和在課堂教學中的獨特作用。
十一、點評
本課以學生熟知的電影《赤壁》的“孔融被誅”情節引出儒家在亂世之秋正統失位,從而揭開三國至隋唐曆經七百餘年文化領域的相關波動。鑒于新教材容量大的客觀因素,本課有意通過“大概念”的主線提煉和“小細節”的人物烘托來呈現該時期文化秩序的崩塌和重整,借由魏晉名士等人物為載體,凸顯知識分子在生逢亂世時内心的社會責任感,又通過“詩仙”李白來承接魏晉與隋唐的文化脈絡,借之引出“文化的自覺和大成時代”,為本課的主線定下基調,并順勢引出文藝科技的成就和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等史實。以三國時期人物關羽引出三教合一是本課結尾處的亮點,若能在最後聯系第12課宋明理學時讓學生發揮更多地主體作用,相信課堂呈現效果會更進一步提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