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小朋友解釋1-2=-1?1 1=2 是初等數學範圍内的數值計算等式,它無疑是最基礎、最原始的數學可以說每個人出生之後,最早認識的數字都是1,最早了解的數學也都是從1 1=2開始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如何和小朋友解釋1-2=-1?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1=2 是初等數學範圍内的數值計算等式,它無疑是最基礎、最原始的數學。可以說每個人出生之後,最早認識的數字都是1,最早了解的數學也都是從1 1=2開始的。
1,是一個阿拉伯數字,是一個自然數,是最小的正整數,是最小的正奇數。1也是一個有理數,是1位數,也是奇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1個或者幾個事物所組成的整體,也可以看作是單位“1”。
表面看來,這似乎都是小兒科!但事實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從最開始就弄明白1 1=2的基本原理,他以後的數學是不會有多大起色的。我聽過不少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發現不能把1 1給孩子講清楚的不在少數,很多都停留在“你隻記住就行了”!為什麼?因為給孩子說不明白。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去了解一些東西:可能早在蒙昧時代,人們就在對獵物的儲藏與分配等活動中,逐漸産生了數的感覺。當一個原始人面對放在一起的2隻獵物、2個果子或2支标槍時,他會朦胧地意識到其中有一種共性。可以想象,他此時會是多麼地驚訝。但是,從這種最原始的感覺到抽象的“數”的概念的形成,卻經過了極其漫長的時間。一般認為,自然數的概念的形成可能與火的使用一樣古老,至少有着30萬年的曆史。我們無法考證,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發明了加法,因為那時沒有足夠詳細的文獻記錄。但加法的出現無疑是為了在交換商品時必要的運算。至于乘法和除法,則必定是在加減法的基礎上搞出來的,而分數則應該是出于分割物體的需要。當某個原始人第一個意識到1 1=2,進而認識到兩個數相加得到另一個确定的數時,這一刻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時刻,因為他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可加性。這個性質及其推廣正是數學的全部根基。我們知道,世界上存在三類不同的事物。一類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質量,容器裡的氣體總質量總是等于每個氣體分子質量之和。對于這些量,1 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類是僅僅部分滿足可加性的量。比如溫度,如果把兩個容器的氣體合并在一起,則合并後氣體的溫度就是原來氣體各自溫度的加權平均(這是一種廣義的“相加”)。世界上還有一些事物,他們是徹底拒絕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裡的神經元。
而我們給孩子講的就是這第一類:完全滿足可加性!
因此,我們大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既然我們要教的1即是單純的數,也是某些整體的表示,那麼就可以給孩子講1個人和1個蘋果在滿足可加性的前提下它就等于2,同樣,1個毛毛熊➕1棵樹、1隻小白兔、1輛玩具車、1座大山、1排娃哈哈、1片奧利奧……,它們都=2。
這樣一來,在孩子的腦海中,枯燥又抽象的數就變得生動可觸了,他(她)以後再向難的地方邁進的時候也不會再有什麼對他(她)說不通的道理了。
同理,再往2個數和物上➕1個、2個、3個呢……
我想就都會給孩子怎麼說了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