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周開始,運當家将針對物流、貨代、海關政策、運輸方式、貨品品類等多方面知識由淺入深展開系統化、标準化的培訓,針對常見問題逐一解惑,機不可失,想要深入學習的小夥伴,記得拿好小闆凳提前坐好哦~
運當家作為一家為改變傳統貨代而生的國際物流平台企業,我們正在努力的減少因中間環節過多而産生的不必要成本問題。滿足上遊客戶所需要的信息透明、及時、安全可靠的服務标準。提供适合客戶的物流解決方案。做到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提供一站式的物流數字化體驗。真正實現讓你不再為物流而發愁。
同時運當家作為一家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我們始終緻力于通過自身的努力回報社會,回報物流行業為我們帶來的勃勃生機。我們希望能通過頭條,為廣大的進出口需求企業、貿易公司、物流同行、相關從業人員及渴望成為物流人的夥伴們提供一個系統了解、學習物流知識的平台。使得我們的工作可以因為更加專業,而變得極具效率。
今天先來聊一聊什麼是物流。
物流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國,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當中的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後,日文中“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
而我國的“物流”一詞是引用自日文資料當中的“Logistics”一詞的翻譯“物流”。
中國的物流術語标準将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其中根據實際需要,将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
而在這一過程中,物流管理又經曆了從配送管理到物流管理再到供應鍊管理這三個層次。
物流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輸送物資裝備所發展出來的儲運模式和技術。在戰後這些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界,并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運作效率,為企業赢得更多客戶。當時的物流管理主要針對企業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産出來後,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經過配送中心把産品送達客戶,并盡可能維持最低的庫存量。美國物流管理協會那時被叫做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這個初級階段,物流管理隻是在既定數量的成品生産出來後,被動地去迎合客戶需求,将産品運到客戶指定的地點,并在運輸的領域内去實現資源最優化使用,合理設置各配送中心的庫存量。準确地說,這個階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現,有的隻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和庫存管理。物流經理的職位當時也不存在,有的隻是運輸經理或倉庫經理。
現代意義上的物流管理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利用跨職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觀察、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的問題非常有效。通過分析物料從原材料運到工廠,流經生産線上每個工作站,産出成品,再運送到配送中心,最後交付給客戶的整個流通過程,企業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卻實際上降低了整體效率的局部優化行為。因為每個職能部門都想盡可能地利用其産能,沒有留下任何富餘,一旦需求增加,則處處成為瓶頸,導緻整個流程的中斷。又比如運輸部作為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總是想方設法降低其運輸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将一筆必須加快的訂單交付海運而不是空運,這雖然省下了運費,卻失去了客戶,導緻整體的失利。所以傳統的垂直職能管理已不适應現代大規模工業化生産,而橫向的物流管理卻可以綜合管理每一個流程上的不同職能,以取得整體最優化的協同作用。
在這個階段,物流管理的範圍擴展到除運輸外的需求預測、采購、生産計劃、存貨管理、配送與客戶服務等,以系統化管理企業的運作,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标》一書風靡全球制造業界,其精髓就是從生産流程的角度來管理生産。相應地,美國實物配送管理協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改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
我們現在正處于電商快速崛起和行業的需求暴增的時代,對于倉儲物流配送這一重要環節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第三方公司在市場行業中也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能夠協助商家在終端和渠道端提供廣泛的服務。這類企業的服務不僅僅隻是簡單的發貨,更重要的是需要站在商家的角度去做好倉儲庫存物流配送的環節,使電商整體流程形成良性發展。供應鍊管理,在21世紀的初期迅速成型,并不斷發展壯大。
供應鍊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路及方法。它執行供應鍊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制等職能。從單一的企業角度來看,是指企業通過改善上、下遊供應鍊關系,整合和優化供應鍊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獲得企業的競争優勢。供應鍊管理是企業的有效性管理,表現了企業在戰略和戰術上對企業整個作業流程的優化。整合并優化了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的業務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數量、正确的品質、在正确的地點、以正确的時間、最佳的成本進行生産和銷售。供應鍊的含義是從采購開始經過生産、分配、銷售最後到達用戶,這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一定流量的環環相扣的“鍊”,物流活動是受這一供應鍊決定的制約的,供應鍊管理實際上就是把物流和企業全部活動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管理。
而在供應鍊管理當中,一切都要符合這四大要點:
第一:供應鍊是一個單向過程,鍊中各環節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通過鍊的聯系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供應鍊是全過程的戰略管理,從總體來考慮,如果隻依賴于部分環節信息,由于信息的局限或失真,可能導緻計劃失真。
第三:不同鍊節上的庫存觀不同,在物流的供應鍊管理中,不把庫存當做維持生産和銷售的措施,而将其看成是供應鍊的平衡機制。
第四:供應鍊管理采取新的管理方法,諸如用總體綜合方法代替接口的方法,用解除最薄弱鍊尋求總平衡,用簡化供應鍊方法防止信号的堆積放大,用經濟控制論方法實現控制等等。
物流的供應鍊管理,雖然指明了企業戰略要管全部供應鍊,但并不是說都要由企業去操作,部分環節在納入管理前提下,利用社會力量操作也是正常的。
那麼物流究竟有多重要?
在經濟當中流通、經濟中的物流、經濟中的運輸,物流在社會經濟中的位置是無法替代的。
“經濟”一詞來自"經世濟民",經濟的目的是治國安邦,讓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所謂經濟,就是用“價值”觀念看人類社會而言的,是指人們為了生活而從事必要的買賣、消費、生産等活動。但經濟決不是隻由買賣、消費、生活構成的。
企業要銷售産品、獲取收入,沒有流通是不行的,我們消費才為了生活下去,需要購買必要的物品,物品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即流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物流也是經濟要素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上所述,經濟是由三大領域構成的,即“生産”、“流通”和“消費”。高校的“政治經濟”、大學的“經濟學”、“經濟原理”教的是:構成經濟的是"生産和消費"或"供給與需求"。流通是包含在"供給(生産)"中的。
但是,流通與制造、栽培是有本質區别的。現代流通的規模日趨龐大,這是經濟的規模、範圍擴大的緣故。在日本,工業原材料、新鮮食品從全世界選購,而日本生産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有必要把“制造物品”與“運送物品”分開來考慮。
事實上,經濟全球化、自由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使社會分工趨于明顯,企業供應鍊延伸得越來越長,銷售渠道變得更加細密,這客觀上造成了物流成本在産品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自營物流成為企業沉重的包袱,獨立于供需雙方的第三方物流随之興起。在企業的供應鍊運做過程中,物流流貫穿了整個鍊條。在這其中,低成本的原材料采購,暢通的流通渠道,能為企業帶來顯性的利潤。一句話,在人工、原料、制造成本等日益趨同的今天,物流已經成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下期我們就再來說一說,到底什麼樣的物流載體可以被稱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發展到今天,是否又是不可替代的。
「注:圖片部分源于網絡!本文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注運當家,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