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不要……不要……”10歲的樂樂又一次做噩夢了。
她一下子從床上坐起來,額頭上全是冷汗,夢中那可怕的情景仿佛還在眼前回蕩,讓她的小身體不停地顫抖着。
到底是什麼樣的噩夢會讓樂樂如此害怕呢?
原來,她夢見自己坐在了期末考試的考場上,面前放着一張寫滿了試題的考卷。
樂樂拿起了筆,正準備答題,卻發現上面的字迹是那麼古怪,自己連一個字都不認得,更不用說讀懂題意答題了。
樂樂十分着急,她看看四周,隻見同學們都在認認真真地奮筆疾書,看來被這張古怪試卷難住的隻有自己一個人。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樂樂急得抓耳撓腮,不知怎麼辦才好。
終于,考試時間到了,老師走到了她面前,要收走卷子。樂樂忙護住卷子,大聲喊着:“不要,不要……我不要考0分……”
就這樣,她被噩夢吓醒了,可是夢境的内容卻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她心裡,讓她再也無法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媽媽喊樂樂起床吃早飯,卻看到她的小臉十分蒼白,眼睛下面還有兩個明顯的黑眼圈。
“樂樂,你怎麼了?又沒睡好嗎?”媽媽關心地問。
樂樂哭喪着臉,給媽媽講了自己做的夢,還用沮喪的語氣說:“今天有一次數學測驗,我做了這樣的夢,肯定考不出好成績了。”
樂樂的話讓媽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可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孩子,便對樂樂說:“别瞎想,夢都是假的。”
媽媽輕描淡寫的開解并沒有讓樂樂恐慌的心情得到纾解,帶着這樣的情緒去考試,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在樂樂身上出現的問題其實并非個案,有很多孩子會和樂樂一樣,在考前情緒緊張、焦慮,總擔心自己會考不好,進而會影響到正常的睡眠,會出現失眠多夢的現象。
有的心思敏感細膩的孩子還會過于重視夢境的内容,他們會認為夢是一種“預兆”:如果做了美夢,就會覺得自己能夠取得好成績;相反,做了噩夢,就會認為這代表着自己又要“考砸”。
對于孩子的這些心理,爸爸媽媽要給予充分的理解,不要嘲笑或斥責孩子,而是應當幫助孩子客觀地看待“做夢”這件事。
事實上,夢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象,适當做夢不但不是壞事,還是孩子睡眠較好的表現之一。
1.從生理學角度認識“做夢”
每個人每天晚上都會做夢,夢的個數不一,有的夢内容清晰可辨,有的夢則含混不清。
還有些人完全遺忘了自己的夢,所以他們會說自己“從不做夢”,但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根據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我們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做夢的“原理”:
在睡眠時,并非所有腦神經細胞都受到了抑制,進入了“休眠狀态”。
事實上,有部分腦神經細胞還處于“工作狀态”,一旦接收到了來自體内或體外的各種刺激,就會激活相應的記憶,由此便會産生形形色色的夢境。
也就是說,夢境會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 第一,夢境的内容與你受到的某些生理或心理刺激有關。
- 第二,夢境與你已有的認知和記憶息息相關。
比如孩子整日挂念着考試這件事情,心中充滿了對考試成績的擔憂,在睡前進行複習時又遇到了棘手的難題,這相當于一種“強刺激”,所以在睡眠時便會夢到與考試有關的場景。
2.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做夢”
《夢的解析》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更進一步指出:
夢境是一種心理現象,它表達了人們的潛意識,尤其是清醒時被壓抑的欲望。
夢大多數是消極的,焦慮是夢裡常見的情緒,而其他情緒還有悲傷、憤怒。
這些看法能夠解釋我們熟知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情況。因為這可能是白天發生的某些事情給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或是讓你感覺非常興奮。
到了深夜,盡管你已經進入了熟睡狀态,但你的潛意識仍然在“思考”這件事情,所以才會産生内容相似的夢境。
那麼,夢境與睡眠的關系又是怎麼樣的呢?
弗洛伊德指出夢的作用是維持睡眠,而不是影響睡眠。
特别是那種栩栩如生的、“劇情”完整的夢境,隻會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期,能夠做這樣的夢,恰恰說明睡眠質量較好。
幫助孩子擺脫對“做夢”這件事的恐懼
在了解了做夢的原理之後,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道理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講給他們聽,使他們不會再過分看重“做夢”這件事情,也不會對那些讓他們感覺害怕的夢境耿耿于懷。
之後,爸爸媽媽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孩子進行心理調整,以幫助他們驅散心中對于“做夢”的恐懼:
1.讓孩子客觀看待“噩夢”。
做噩夢确實是一件讓人感覺十分不快的事情,不但孩子會對此産生恐懼心理,就連很多成年人的心中也會萦繞着噩夢的陰影。嚴重的時候,他們會為了某個噩夢惶惶不安,更會引起或加重失眠問題。
其實,如果我們弄明白了噩夢産生的原因,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憂慮。
那麼,噩夢是怎麼來的呢?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以下三種最典型的噩夢來源:
- 噩夢的内容很可能與人們正在擔心的某個問題有關,也可能與他們想要逃避的事情有關,比如孩子擔心的考試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内容存在于潛意識中,會以做夢的形式表現出來,本質上其實并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 在睡前接觸到了讓自己感到恐懼的意向,緻使潛意識中留下了刺激性極強的記憶表象,睡着後也容易做可怕的噩夢。比如孩子在睡前還在緊張地複習,且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擔心自己會考試失利;還有些孩子在睡前觀看了驚悚、恐怖類的影片、小說,都可能出現做噩夢的情況。
- 不好的睡姿也是做噩夢的原因之一。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趴着睡覺,或是在睡覺時将雙手疊放在胸口,使得心髒受到壓迫,也容易做一些内容緊張、壓抑的夢境。
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噩夢,其實都屬于正常的做夢現象,并沒有什麼值得反複研究的“預兆”。
爸爸媽媽要引導孩子理性分析、正确看待做噩夢的問題,讓孩子無需為此焦慮不安。
2.讓孩子客觀看待“多夢”問題。
考試前學習任務重、生活節奏緊張,孩子精神壓力大,出現失眠、多夢的情況在所難免。
有的孩子會對“多夢”過度關注,在睡前總是想着“我不想再做夢”,可這樣做往往會适得其反,會讓“夢感”變得更加強烈,由此便會形成惡性循環,會讓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這個過程可以用心理學術語“精神交互作用”來解釋,它說的是當你非常在意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對它就會特别敏感,有時甚至會放大這件事的效果。比如有神經性頭痛問題的人,會因為頭部有一些異常感覺,馬上想到自己的頭痛是不是又發作了,繼而就會真的覺得頭痛難忍。
孩子失眠多夢其實也是如此,因為孩子總是特别在意多夢問題,對此越是敏感,就越是會陷入夢境中難以解脫。
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引導孩子放松心情,讓他們不要總是想着“多夢”問題,同時可以通過合理安排飲食、适當運動、調整作息時間等途徑來予以改善。
3.讓孩子停止對做夢的無端擔心。
有的孩子在睡醒後會有疲憊、乏力感,他們會很自然地認為這是做夢造成的。
因為做夢讓自己的大腦一直高速運轉,無法得到休息,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這樣的看法也不準确。因為夢境的産生并沒有“動用”到全部的大腦神經細胞,而隻是少數區域的神經細胞在“調取”某些記憶片段,才組成了千奇百怪的夢境。
因此,适當做夢并不會影響正常的休息。德國腦神經專家科思•胡貝爾教授還通過研究發現,适當做夢是能夠鍛煉大腦功能的,可以讓大腦的記憶、存取功能得到鍛煉。
爸爸媽媽也可以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能夠以平靜的心态接受做夢和夢境。
考前别給孩子增加壓力,讓孩子安全入睡
當然,爸爸媽媽在教孩子客觀認識“做夢”的同時,也要注意幫助孩子減少壓力,才能讓他們安然度過考前這段關鍵期。
為此,爸爸媽媽應當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強化考試的功能,弱化分數的作用。
爸爸媽媽要注意不要總是對孩子強調分數,不要總是在考前對孩子說“你一定要考100分”,這隻會給孩子增加更多的心理壓力,會加重失眠、多夢的情況。
正确的做法是幫助孩子認識考試的功能,要把考試當成是對自己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和反饋,這樣孩子就會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自己知識體系的薄弱方面,會去查缺補漏,而不會擔心一次考試分數不佳就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2.不要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标。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要有客觀的認識,要根據孩子的能力設置“跳一跳夠得着”的目标。
比如孩子上次考試考了70分,說明在知識體系上還有較大的欠缺,爸爸媽媽若是強求孩子在下次考試必須考到90分以上,就是強人所難,無疑會讓孩子更加焦慮。
此時,爸媽可以幫助孩子重點突破學習上的疑難問題,然後定一個難度适宜的目标,讓孩子争取達到,這樣才能賦予孩子“動力”而不是不必要的壓力。
3.在考試前不要安排過于緊張的複習。
考試前爸爸媽媽大多會督促孩子抓緊時間“沖刺複習”,甚至不惜讓孩子開夜車“惡補”知識,其實這并不是應對考試的好辦法。
知識的積累還是要靠孩子平時的努力,臨時突擊很難産生“質變”的效果,而且還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緊張,身心負擔過重,會引發或加重失眠多夢。
所以爸爸媽媽在考前不但不應給孩子施壓,還要引導孩子放松身心,要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實力,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自信。
4.提醒孩子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
在考試前,很多孩子可能會抓緊每一分鐘學習,不給自己留下充足的休息時間。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會讓孩子的身心過度疲勞,還會打亂睡眠-覺醒節律,容易造成植物神經系統紊亂。
所以爸爸媽媽應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的時間,要給孩子疲倦的大腦以足夠的“緩沖”機會。
隻有孩子休息好了,精力、體力得到恢複,情緒變得更加平穩,孩子才能夠以一種更好的精神狀态去面對考試。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幹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