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随着中國不斷發展,中國已經并将繼續盡己所能,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2014年3月27日,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原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解釋】
失意落魄時修養自身,得志通達時造福天下。
儒家曆來主張入世,從而造就了古代士人關心社會現實的特點,以緻許多士人都以天下為志。一個人如果能夠得其志,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固然很好。但如果因現實的局限而不能實現理想,應該怎麼辦呢?對此,孟子早在戰國時期就作出了回答。
當時,有個叫宋勾踐的人,喜歡遊說君王,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然而自己的意見卻一直沒有被采納。因而他經常郁悶。孟子就對他說:“你遊說别人時。如果别人能夠理解,你要安詳自得。如果别人不能理解,你也要安詳自得。”宋勾踐問:“怎麼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孟子回答說:“如果尊崇道德和仁義,就能夠安詳自得了。士人無論得志與否,都不會背離仁義道德。雖然不得志,卻不失仁義,這樣就能安詳自得;雖然得志顯達,卻不背離王道,就能造福百姓。所以古代的士人,在失意落魄時也注重修養自身,在得志通達時就能造福天下。”
孟子所謂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實際上是一種處世态度,一個人如果處于顯達之位,就要設法造福百姓,這是他的責任之所在。如果不得其志,也不能自暴自棄、随波逐流,而是要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這種思想飽含着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道德自律意識,是一種極高的思想境界,因而被後代的士人們奉為座右銘。許多賢哲都是這一思想的實踐者,唐代名臣狄仁傑就是其中之一。
一直以來,狄仁傑給人的印象就是剛正廉明,執法不阿,足智多謀。做過刺史和宰相的他,曾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重要大臣。身居高位期間,狄仁傑孜孜奉國,知無不為,對國家大事一絲不苟:他駐守邊疆期間,曾多次率兵擊退契丹,突厥等少數民族的進犯,因而受到突厥等族的敬畏。
武則天當政時期,一度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為了恢複唐朝的嗣統,狄仁傑向武則天直言進谏.力主立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兒子李顯為太子。他以母子天性為說辭,言辭慷慨、聲淚俱下。武則天深為所動,終于立李顯為太子,為此後唐王朝的中興創造了條件。可以說,狄f_傑在得志期間,一直以天下為念,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公元692年,狄仁傑受到酷吏迫害,被貶為彭澤縣令:官職、權力的巨大轉變并沒有讓狄仁傑從此消沉,他依然運用有限的權力造福一方百姓。狄仁傑下車伊始.彭澤縣就遭遇旱災,農民顆粒無收,而官府卻依舊催租,以至全縣百姓苦不堪言。狄仁傑見狀,就立即上奏朝廷,請求減免彭澤百姓的租稅。武則天看過狄仁傑奏章後,感念他關心人民疾苦,就下令免除彭澤三年的租稅。當地百姓得知消息後歡呼雀躍。
當時監獄裡的犯人很多,達到三百多人。狄仁傑認為囚犯一人犯法,卻使整個家庭難以團圓,有違人道,便将全部犯人放回家過年。犯人臨走前,狄仁傑還與他們約好歸期。三百名犯人對狄仁傑的寬仁之心十分感激,次年全都按期歸來。這件事讓當地百姓對狄仁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狄仁傑的治理之下,彭澤縣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生機,人民的生活也逐漸富足起來。
得志時胸懷天下固然重要,理想受阻時仍然憂國憂民則更為可貴。狄仁傑無論身居何職,都能為國為民,不愧是人臣中的典範。同樣的典範還有很多,中唐時期的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有“詩王”之稱,因文采卓越而被唐憲宗重用,曾擔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在職期間,白居易關心民間疾苦,多次上書言事,并寫了大量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能夠以此補察時政。在白居易的勸誡下,唐憲宗廣開言路,政治一度清明,自居易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然而,白居易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受到政敵的排擠。公元815年,白居易因越職言事遭到诽謗,被貶到江州擔任司馬。司馬位列九品,是最低級的文官,而江州又地處偏遠,遠離京師。被貶到江州後,白居易已無法參與朝政,然而他的憂國憂民之心卻從未平靜。任職江州期間,他到處走訪,詢問百姓疾苦,并将之寫成詩歌,表達對百姓的同情。自居易用自己的詩完美地呈現了“窮則獨善其身”的道理。
無論官職大小,白居易一直都關心百姓疾苦,不以環境的好壞而改變自己的志向。與他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韓愈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韓愈在散文方面成就很大,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實,他在政治方面也有不少的作為。他曾擔任過監察禦史等要職。在職期間,他恪盡職守,做過不少實事,曾參與平定淮西之亂。同時,他還獎拔後進,為朝廷發掘了不少人才。可以說,韓愈在得志之時真的是“兼善天下”。
公元819年,韓愈因反對唐憲宗迎佛骨,并痛斥“佛之不可信”,而被貶至潮州。潮州位于現在的福建省,在當時還沒有經過任何開發,社會經濟和習俗十分落後,而且多瘴氣,北方人到了當地很容易就會患病死亡。韓愈前往潮州的路上,也做了最壞的打算。他的侄子在半路為他送行,他寫詩給侄子說“好收吾骨韓江邊”。盡管很不得志,而且身處惡劣的環境。但韓愈并沒有消沉下去,而是以積極的狀态去管理地方事務。韓愈任潮州刺史隻有八個月的時間,就是在這短短八個月的時問裡,他為潮州鏟除了鳄魚之害,又整頓治安,恢複社會秩序。同時還大興水利,發展農業生産。此外,他還大興文教,使潮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直到多年以後,潮州仍受其惠。
狄仁傑、白居易和韓愈,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因而受到後人的敬仰。但也有一些人沒有做到這一點,相比之下,他們在曆史上的光彩就要暗淡許多。
戰國時期魏國的信陵君是戰國四君子之首,他是魏王的弟弟,位高權重,身份尊貴。然而他并不是一個纨绔子弟,而是頗具政治才能。此外,他禮賢下士,招攬了不少人才,以緻門客達到數千人。憑借着自己的才幹和手下的人才,信陵君也曾在列國争霸的環境下多次大展身手。他曾竊取魏王兵符,挽救了正被秦軍攻打的趙國。此後,他又率各國聯軍進攻秦國,一度攻至函谷關。當時,信陵君不僅在魏國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在其他諸侯國也有着很高的威望。然而,由于信陵君的威望太高,引起了魏王的猜忌,結果被魏王免去了兵權。
曾經在各國間呼風喚雨的信陵君卻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在逆境中,他沒有奮起,也沒有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是感到心灰意冷,整日沉溺于酒色,完全沒有了往日的風采。最終,信陵君就在酒色之中郁郁而終。
信陵君在順境中能夠大展身手,有大功于魏國。然而卻不能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品質,一旦失去權力就自甘堕落,一蹶不振,其結局令人扼腕。當然,還有一些人,在逆境中不但不能“獨善其身”:甚至還委身于敵。明末降臣洪承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明政府不得不下大力氣鎮壓農民起義軍。洪承疇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崛起的。由于他治軍有方、谙于軍事,在其他明軍屢屢戰敗的情況下,他仍能多次擊敗農民軍。他的才幹受到崇祯皇帝的重視,受命指揮北方五省軍隊鎮壓農民軍。洪承疇果然沒有讓崇祯失望,他率軍屢戰屢勝,将李白成部打得隻剩下十八騎。另一支起義軍張獻忠部也大敗投降。經過他的清剿,農民起義一度消沉,他也成為明王朝的大功臣,深為皇帝所倚重。
後來,清軍圍困錦州,崇祯派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去為錦州解圍。結果他在松山大敗被俘,同時被俘的将領大多不屈被害,壯烈殉國。然而,作為社稷重臣的洪承疇卻沒能堅守住人臣的底線,選擇了投降。洪承疇剛剛戰敗時,崇祯以為他已經殉國,還準備親自哭祭,結果卻傳來了其投降的消息。此後,洪承疇積極為清朝統治者出謀劃策,為清朝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盡管如此,清王朝也不曾感念他的功績,反而把他視為一個異類。乾隆時期,清政府還編修《貳臣傳》,将洪承疇排名第一。
洪承疇通達時可以一展抱負,堪稱國家棟梁,而在落魄之時卻不能獨善其身,落得個貳臣的罵名,真是可悲可歎。
作為士人的信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精神千古流傳,在不同時代煥發着光彩。其實,這個信條不僅僅适用于個人,也适用于一個國家。在當今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除了做好自己的事以“獨善其身”以外,還要為世界的發展作出貢獻,促進各個地區的共同發展,從而做到“兼善天下”。在外交場合提到這一精神,正是對當今中國外交的高度概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