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花錢買氣受?“超長預售”四大問題曝光
今年電商“6·18”大促
已經拉開序幕
你現在有幾件待發貨?
已下單的商品多久才發貨呢?
前段時間
電商“超長預售”問題被熱議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
也關注到這一問題
6月15日,在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召開的規範網絡交易平台“6·18”集中促銷行政指導會上,江蘇省消保委指出“超長預售”存在的四大問題,呼籲電商平台找到預售利益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最大公約數”。
不到半年
收到5610件“超長預售”相關投訴
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江蘇省消保委系統共受理“超長預售”相關投訴共5610件。其中在網購熱門時間節點,如“6·18、雙11”前後,“超長預售”投訴量随之增加,僅2021年“雙11”的月投訴量便達到3851件。
總體來說,“超長預售”問題已成為網絡消費糾紛的一項重要内容,并呈現出投訴量增長快、糾紛問題集中、消費隐患多與問題解決時效差等特點。
主要問題類型
部分經營者已習慣利用經營優勢地位提前鎖定消費者,轉嫁市場風險,實質上構成了不公平交易行為。具體投訴情況來看:
01不正當宣傳營銷
知情權是保障消費者放心消費的基礎性權利。然而,在“超長預售”中,商家存在以下誤導或虛假宣傳等行為:
①商品頁不明确标明或者明确說明是預售,下單付款後才顯示商品性質;
②商品頁面模糊發貨時間;
③不明示預售規則的重要事項,簡單突出免單、價格、贈品、優惠等誤導消費者下單;
④單方面變更活動規則或商品說明,商家作出不實承諾;
⑤虛假宣傳最優惠或最低價,但在超長預售期間,現貨購買或其他促銷活動反而價格更低。
02合同履行與服務問題
合同履行不到位是預售消費糾紛中最為嚴重的問題,直接影響着消費體驗,具體情形有:
①尾款支付問題。部分商家由于庫存、優惠活動不實、低價誘導等原因,使得其不願意承接過多訂單量,不按時甚至不提供尾款支付渠道;
②發貨時間問題。各大網絡平台的預售時間集中分布在8—45天之間,發貨時間不說明、預售時間過長、超時不發貨與随意變更發貨時間等現象較為普遍。
等待第一批發貨産品的退換貨後,再進行第二批發貨;
将“超長預售”作為普通商品的經營方式,将預售當作“衆籌”來操作。
③定金退還問題。“超長預售”中甚至出現了階段式定金優惠現象;消費者支付定金後,發現商品價款較正常購買等反而更高,退定金的訴求卻遭到商家拒絕或定金退還時間過長。
④單方撤單或下架商品問題。
⑤質量問題。
商品質量不達标或不符合消費預期;
存在清庫存、找代工等;
商家客服不積極協商解決問題。
03格式條款問題
格式條款是預售中必然存在的商家規則,但其中部分條款卻涉嫌“霸王條款”,主要有:
①預售商品概不退換,不合理履行“三包”義務。
②限制消費者維權發聲渠道。部分商品預售頁面聲明不接受消費者的中差評,或對預售商品發貨時間進行投訴以後将禁止下單。
③預付金一概不退。采取“超長預售”方式進行饑餓營銷,大量承接訂單,部分消費者最終受誤導或因時間過長等原因,無法進行有效的預付款退還。
④商家未盡到合理告知義務。
04價格問題
價格問題的投訴内容單一,但數量較多,主要體現為兩方面:
一是“超長預售”時,商家或明示或暗示其為“最低價”,但部分消費者卻發現預售價款比現貨購買更貴,且商家不提供保價服務;
二是多數“超長預售”消費糾紛發生後,解決時效性差。這容易導緻消費者錯過網購平台的集中促銷期的系列優惠活動,某種意義上也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企業合規經營指導
江蘇省消保委呼籲,電商平台采取有效措施,找到預售利益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最大公約數”:
一是針對不公平格式條款自查自糾;
二是規範預售流程,保障知情選擇權;
三是嚴把品控服務關;
四是健全預警機制,及時發現超長預售的不良行為,利用信用等級管理、黑名單等手段敦促商家盡快整改。
(中國消費者報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