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立下 Flag,開啟學習《唐詩三百首》計劃的第6首,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
[原文]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簡譯]
五嶽之首的泰山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蒼翠的美好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彙聚其中,山南山北(因為泰山的分割)判若早晨和晚上。
那升騰的層層雲氣,滌蕩着我的胸襟;睜大眼睛,眼角幾乎都要瞪裂了,遠望歸鳥回旋入山。
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那些渺小的群山。
[注釋]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是對泰山的尊稱。
齊、魯: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它們以泰山為界。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
造化:指創造、化育一切的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裡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蕩胸:心胸搖蕩。
決眦(zì):決:裂開。眦: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緻。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淩:登上。
這首詩讀來大氣磅礴、豪情萬丈,似乎有些不像杜甫的作品吧?我們印象中的杜甫是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是憂國憂民的,是深厚沉重的啊!怎麼突然就畫風一轉了呢?
原來,這首詩創作于杜甫二十四、五歲的時候,他雖然剛剛經曆過一次“高考落榜”,但是他年輕呀,而且家境尚好,父親在山東做縣令。這是他去探望父親,路過泰山遊覽時作的。而且時值盛唐,沒有安史之亂,沒有颠沛流離,血氣方剛的杜甫寫出如此激情的詩歌,就很正常了吧?
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讀每一首詩的時候,都要采取知人論事的态度。隻有在充分了解了詩歌的創作背景之後,才能深入地領會詩歌的内涵。
詩歌以“岱宗夫如何”設問句統領下文,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全方位描寫了泰山巍峨峻秀、氣勢磅礴的景象,字裡行間透露着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
最後兩句直抒胸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勇攀頂峰、俯視一切的淩雲壯志,極為铿锵有力。詩句雖然曆經千古,依然熠熠閃光,至今仍被廣泛運用。
它其實出自孟子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極富啟發性和象征意義,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也表現出詩人的博大心胸和不畏艱難的氣魄。讀來令人情緒激揚、精神振奮,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一首壯懷激烈的豪邁詩作,開心的時候讀它,更加意氣風發,情緒低落的時候讀它,必能拓展心胸、昂揚鬥志。厲害了,我們的詩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