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 實習生 張倩倩)12月12日,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迹報告會、河南省科技界代表學習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迹座談會在鄭州召開。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刻意的渲染,宣講團成員們用切身的經曆、樸實的語言、真實的故事,講述了陳俊武堅守初心使命、科技報國七十載的感人事迹。
“耄耋老翁憶平生,有志年華事竟成。亦老蒼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啟程。”這是陳俊武寫的一首小詩,寥寥幾句顯示了他老骥伏枥、壯心不已的氣度。他說,今後,隻要身體允許還會繼續上班,繼續未了的石油情結。
在中國,有70%的汽油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的,而今年92歲的陳俊武正是這項技術的奠基人。陳俊武院士不忘入黨初心,牢記職責使命,投身祖國建設七十載,在催化裂化技術領域創造了多項領先,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時代楷模”……幾十年來,陳俊武院士的先進事迹不但沒有畫上句号,而且随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壯麗。
“從20多歲開始搞創新,一天也沒有安靜過”
1944年,陳俊武考取了北京大學工學院,盡管癡迷于藥學,但得知當時國家建設的需要,陳俊武毅然把志願填報了應用化學系。這樣一次志願上的“變動”,種下了他日後一生報國的種子。
大二那年,陳俊武和同學一起到東北的撫順參觀,在日本人留下的頁岩煉油廠裡,他第一次見到了一座日本人丢棄、尚未開起來的煤制油裝置,怦然心動。從此,“石油”成了他心中萦繞不去的牽挂。1948年,22歲的陳俊武從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後,幾經輾轉,于1949年12月來到遼甯撫順礦務局,參加了人造石油工廠修複的工作。
面對當時技術匮乏、生産條件簡陋的現實,勤奮好學的陳俊武一頭紮進車間,把自己學過的理論和眼前的裝置設備印證對照、擺弄琢磨,弄不清的問題就向專家請教,向老工人師傅學習,經常忘了晨昏暮曉,衣服上經常油漬斑斑。
陳俊武曾說,“我從20多歲開始搞創新,一天也沒有安靜過”。正是這種“不安分”,幫助陳俊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界傳奇。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在大部分人眼中,陳俊武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科學家,而在女兒眼中,陳俊武就是個特别單純的人。
洛陽工程公司黨委工作部員工劉倩在宣講時講道,多年前,陳俊武的小女兒陳欣在騎自行車上班途中,被車撞倒,膝蓋粉碎性骨折,需要住院治療。不巧,陳俊武急着出差,隻好“狠心”讓女兒獨自去住院。那年冬天,出差回來後,陳俊武堅持每天給住院的女兒送飯,以彌補心中的缺憾。
陳俊武是鄭州大學的客座教授,可他從來不讓學校負擔任何吃住行費用,反而經常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2016年3月,陳俊武将在鄭州大學6年授課所得20萬元全部捐出,用于獎勵優秀青年學子,而他隻接受了學校送給他的一束鮮花,獻給了久病卧床的愛人。
“這就是我見到的陳院士,他甯靜緻遠、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的性情和持續進取、永不滿足的勁頭兒,都值得我們學習。”劉倩說。
“我今後主要幹三件事:著書、立說、育人”
“看到國家興旺是我最大的心願。”這是有63年黨齡的陳俊武的心聲,“從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獻身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
“我今後主要幹三件事:著書、立說、育人。”這是陳俊武退休時為自己定下的目标。
從1991年起,10餘年時間,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教學任務繁重,每位學員提交的100多頁甚至200多頁的作業,陳俊武都仔細審閱,并與學生聯系溝通。發現感興趣的線索,他會“主動跟上去,看看苗頭和趨勢”,有時他會拉上一群年輕人組成團隊一起解決,有時候也會向相關部門提出比較宏觀的戰略性意見。
在他看來,科技創新必須通過許多人一起接力奮鬥來實現,“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創新”。起初先模仿,跟着别人學;稍微有點本事了,就可以站上前人肩膀,“再往上又上不去了,那你就得成為别人的肩膀,讓别人上”。
“我們國家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前進步伐明顯加快。”陳俊武說,“希望更多的年輕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成長更快,在科技創新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
“他用畢生努力踐行初心使命,樹起一座精神豐碑,成為國家的英雄、發展的脊梁。我們隻有把學習陳俊武與本職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愛崗敬業、勇于創新,才能把陳俊武精神轉化為推動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創造出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業績。”河南衆誠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經理、企業科協代表嶽昌華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